基于GIS的棉花气候适宜性区划
2013-12-18张永红李星敏葛徽衍李博文朱延年贺文丽
张永红,李星敏,葛徽衍,李博文,周 辉,朱延年,贺文丽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4;2.渭南市气象局,陕西渭南 714000;3.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西安 710014;4.武汉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武汉 430079;5.陕西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西安 710014;6.陕西省经济作物气象服务台,西安 710014)
基于GIS的棉花气候适宜性区划
张永红1,2,李星敏3,葛徽衍2,李博文4,周 辉5,朱延年3,贺文丽6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4;2.渭南市气象局,陕西渭南 714000;3.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西安 710014;4.武汉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武汉 430079;5.陕西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西安 710014;6.陕西省经济作物气象服务台,西安 710014)
摘 要:采用陕西1981—2010年30 a的气候资料,以8月上旬平均气温、8月下旬—10月中旬降水量、5月中旬—6月上旬日照、生育期大于≥10 ℃的活动积温4个因子作为陕西棉花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利用GIS空间分析及制图功能,在实现区划指标空间化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陕西棉花气候适宜性进行区划,陕西省棉花生态气候适宜性区划图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陕西棉花气候适宜区主要分布于关中中东部及沿黄河的滩地,在适宜区内,应根据秋季降水预测情况,选择棉花中早熟品种,以避免秋霖危害。
关键词:GIS;棉花;生态气候;适宜性区划;陕西
棉花是喜热喜光作物,气候干燥且灌溉水源充足的地区最适宜种植棉花,裂铃吐絮收获时期忌多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及陕西省分别组织完成了全国和陕西的棉花气候资源区划[1-2], 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陕西果树和设施瓜果面积增加,加之气候变化的影响,棉花种植区域由原来的较适宜区、次适宜区向适宜区集中,迫切需要进行棉花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根据陕西气候生态特点,重新对棉花适宜种植区进行区划,对提高棉花产量、品质和效益,降低风险和损失有积极作用。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观测资料日益丰富,农业气候区划的技术与方法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大大提高了区划结果的精细化程度。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陕西农业气候资源,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达到趋利避害、防灾减灾的目的,根据最近30 a的气候资料,在进行棉花气候适宜性分析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陕西棉花气候适宜性进行区划,为实现陕西棉花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数据
气象数据采用1981—2010年陕西省96个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和2008—2010年相关自动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地理基础数据包括了陕西省1∶25万高程数字模型DEM数据和各区县的行政边界。
2 结果与分析
2.1 指标确定和区划方法
2.1.1 区划指标 棉花生长过程中受到多种气象因子的影响,经过查阅文献和资料[3-7],选取可能影响棉花产量的20个气候因子,用逐步回归法,筛选出11个气候因子,然后针对这11个因子,采用因子分析法,筛选出与棉花产量波动高度相关的4个因子:8月上旬平均气温、8月下旬—10月中旬降水量、生育期≥10 ℃的活动积温、5月中旬—6月上旬日照时数作为棉花气候区划指标。
(1)8月上旬平均气温 8月上旬温度与产量成反相关,相关系数为-0.436 2,此时是陕西省的盛夏高温阶段,高温易引起蕾花铃脱落。
(2)8月下旬—10月中旬降水量 降水与产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423 1。8月下旬至10月中旬,棉花进入裂铃吐絮期,是棉花经济产量形成的重要阶段,吐絮收获时间相对较长。晴朗、微风、干燥的气候条件能促进伏前桃和早伏桃纤维伸长和加厚,以及晚伏桃和早秋桃的继续增大,促进成熟。陕西关中和陕南棉花裂铃吐絮阶段,若出现秋霖天气,阴雨绵绵,低温寡照,将致使棉花病害增多,棉桃脱落,棉桃霉烂,僵瓣率增大,铃重减轻,霜后花增多。据研究[6],由于秋雨影响,烂铃率高达40%,棉铃发育迟缓霜后花为44%。
(3)5月中旬—6月上旬日照 5月中旬—6月上旬日照时数与棉花产量呈反相关,相关系数为-0.355 4。棉花为短日照作物,5月中旬—6月上旬正值陕西关中棉花的现蕾期,是棉花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过渡期,也是陕西初夏干旱和高温同时出现的时期。研究表明[7],棉花第一个蕾的形成,需要19 ℃以上的日平均气温,这一时期温度条件一般可以满足棉花的生长发育需求,但棉花对光照比较敏感,较多和较强的光照对幼蕾有较大影响,直径小于1 cm的蕾,对光照极为敏感,在高温强光下几小时就会萎蔫。
(4)≥10 ℃的活动积温 ≥10 ℃积温与产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283 6。研究表明[8-13],热量是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最基本最重要的气候条件,热量条件越好,棉花的生长期越长,开花结铃越多,品质越好,因此≥10 ℃积温是评价一个地区植棉有利程度的重要指标。陕西棉花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见表1。
建立各区划因子的隶属函数上述隶属函数模型中,x1为8月上旬平均气温,x2为8月下旬—10月中旬降水量,x3为5月中旬—6月上旬日照时数,x4为≥10 ℃ 的活动积温。
(1)
(2)
(3)
(4)
根据各指标对棉花产量影响程度,确定4个因子权重分别为0.291,0.282,0.189,0.237。
2.1.2 区划方法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利用GIS技术,在区划指标空间化基础上[14-16],根据要素隶属函数,建立单因子评价栅格图层;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将各指标因子评价栅格图进行叠加,得到棉花气候区划综合评价栅格图,对综合评价图按0.0~0.36,0.37~0.61,0.62~0.94,0. 95~1分为不适宜区、次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区4个区域(见图1)。
2.2 区划结果分区评述
2.2.1 适宜区 该区位于关中中东部,包括渭南市大荔、临渭区、富平、蒲城南部、华县、华阴、潼关北部沿渭河一带和韩城的西南部分、合阳和澄城的南部,西安市高陵、临潼、阎良、周至和户县的北部及蓝田西北部,咸阳市的秦都区、武功、兴平、泾阳、礼泉和乾县的南部和杨凌。在宝鸡市陈仓区、蔡家坡、眉县沿渭河一带有零星适宜区。另外在丹江下游的河谷地带丹凤和商南有零星适宜区。该区气候条件较好,热量资源富裕,雨量适中,8月上旬平均气温在25.6~26.8 ℃,8月下旬—10月上旬降水总量151~196 mm,5月下旬—6月中旬的日照时数为177~232 h,≥10 ℃活动积温为4 253~4 553 ℃·d。该区夏季气温高,日照充足,秋霖较轻,有利于棉桃成熟、吐絮,品质较优。不利的气候条件是春季干旱,夏、伏旱频繁,盛夏炎热,易引起棉花蕾铃脱落。
表1 陕西棉花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
图1 陕西省棉花生态气候适宜性区划图
2.2.2 较适宜区 该区沿适宜区的外围分布,主要分布在长安区北部和咸阳的东部,韩城的东南部、合阳和澄城的中部零星地带,扶风的南部。另外在商洛的商南东南部、安康的旬阳一带也有零星较适宜区。该区总体降水适中,气温适宜,8月上旬平均气温25.1~26.8 ℃,8月下旬—10月上旬降水总量160~203 mm,5月下旬—6月中旬的日照时数为163~232 h,≥10 ℃活动积温为4 057~4 265 ℃·d。不利的气候条件是春季低温干旱,夏季伏旱,秋季有中等秋霖,影响棉花后期成熟。陕南东部棉区气温较高为26.0~27.5 ℃,降水200~270 mm,5月下旬—6月中旬的日照时数为156~170 h,≥10 ℃活动积温为4 450~4 590 ℃·d,该区热量充足,但秋季降水多,棉花霉烂铃增加。
2.2.3 次适宜区 该区位于关中西部、北部和陕南中部。包括宝鸡的陇县、千阳、凤翔、岐山、麟游、陈仓区,咸阳的永寿、彬县、旬邑、长武、淳化,铜川的耀县、宜君,延安的黄陵、黄龙、富县、洛川南部,渭南的白水、澄城、合阳北部、韩城的东北部。8月上旬平均气温21.1~24.7 ℃,8月下旬—10月上旬降水总量156~198 mm,5月下旬—6月中旬的日照时数为184~273 h,≥10 ℃活动积温为2 940~4 145 ℃·d。该区降水适中,但气温低,热量不足,受伏旱、秋霖影响,产量不稳。另外陕南沿汉江河谷地带的勉县、城固、西乡、洋县,安康的石泉、汉阴和紫阳以及商洛的商州、洛南和丹凤也有零星次适宜棉区。该区8月上旬平均气温25.1~25.7 ℃,8月下旬—10月上旬降水总量200~235 mm,5月下旬—6月中旬的日照时数为164~184 h,≥10 ℃活动积温为4 000~4 400 ℃·d。该区热量较充足,但日照不足,降水多,成为影响棉花种植的主要限制因子。
2.2.4 不适宜区 本区包括陕北和秦巴山区。陕北不适宜区包括甘泉、宜川以北的延安和榆林的大部分地区。陕北地区8月上旬平均气温在21.5~23.8 ℃,8月下旬—10月上旬降水总量80~149 mm,5月下旬—6月中旬的日照时数为250~280 h,≥10 ℃活动积温为3 050~3 500 ℃·d。这些地区地势高寒,气候冷凉,热量条件不能满足棉花生长发育的需要。陕南不适宜区为汉中的宁强、南郑、镇巴、留坝、佛坪,安康的宁陕、镇坪、柞水和山阳。该区8月上旬平均气温在23.1~23.8 ℃,8月下旬—10月上旬降水总量246~318 mm,5月下旬—6月中旬的日照时数为171~246 h,生育期≥10 ℃活动积温为3 700~4 600 ℃·d。该区热量基本满足,但降水多,不适宜棉花生长发育。
3 结论与讨论
3.1 陕西棉花气候适宜区位于关中东部及沿黄河的滩地,与目前的最佳种植区基本相符。从与当地农业部门的座谈与调查反馈的意见表来看,认为区划的分区结果基本合理。
3.2 根据区划结果,汉中、安康盆地个别地方在适宜范围内,虽然这些地区总体热量条件较好,但因秋霖影响,棉花产量低且不稳,加之近年来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棉花种植主要集中在关中的中东部,汉中、安康适宜小规模的棉花种植,不宜大面积发展棉花生产。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林作物气候区划协作组.中国农林作物气候区划[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7:67-76.
[2] 陕西省农牧厅,陕西省农业区划委员会.陕西省种植业资源与区划[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88:389-400.
[3] 张永红,葛徽衍.影响陕西棉花产量的气象因素分析[J].中国棉花,2004,31(2):19-20.
[4] 葛徽衍,张永红.棉花秋桃理论估产与实产偏差的气象因子分析[J].中国棉花, 1997,24(8):16-17.
[5] 张永红,葛徽衍,胡淑兰.陕西关中棉花三桃要素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J].中国棉花,2003, 30(4):16-17.
[6] 叶殿秀.关中棉花产量波动的某些特征及高产稳产的农业气象指标[J].中国农业气象,1996,17(4):12-14.
[7] 李化龙.棉花生理现蕾期与气候现蕾期同步效应分析[J].中国棉花,1991(2):24.
[8] 李迎春,谢国辉,李新建,等.基于GIS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棉花区划[J].中国农业气象,2007,28(4):450-452.
[9] 葛徽衍,张永红,肖科丽,等.棉花气象预报服务系统[J]. 中国农业气象,2000,21(3):15-18.
[10] 张永红,李湘阁,葛徽衍,等.气候变化对陕西棉花产量影响的情景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6,27(2):111-113.
[11] 张永红,贾金海,葛徽衍. 棉花气候分析及评价信息服务系统[J]. 中国棉花,2005(7):19-20.
[12] 葛徽衍,张永红,胡淑兰.大荔气候与棉花生育[J].陕西气象,2002(S1):19-20.
[13] 张永红.气候变化对陕西省棉花生产的影响[D]. 南京:南京气象学院,2003.
[14] 朱琳,朱延年,陈明斌,等.基于GIS陕南商洛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垂直分层[J].应用气象学报,2007,18(1):110-115.
[15] 郭兆夏,李星敏,朱琳,等.基于GIS的陕西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0,31(S1):121-123.
[16] 林忠辉,莫兴国,李宏轩,等.中国陆地区域气象要素的空间插值[J].地理学报,2002,57(1):47-56.
中图分类号:S162.2
A
文章编号:1006-4354(2013)05-0029-04
收稿日期:2013-05-21
作者简介:张永红(1967—),女,陕西凤翔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 (2009ZDKG-08);科技部公益性行业项目(GYHY200806021); 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JKLAM) 开放课题(JKLAM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