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温关于大学的常识——在复旦大学201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2013-12-18杨玉良

民主与科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复旦常识大学

■杨玉良

今天,复旦又迎来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青年,感谢你们选择了复旦!这些天,我在校园里走了走,看到大家的脸上,带着骄傲、憧憬和忐忑。我能够体会各位同学的感受。在我看来,开学与毕业是一所大学最具魅力的时刻,它充满了无穷的可能,孕育着各种希望。所以,大学校长在开学、毕业典礼上的发言,也好像变成了一件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

这固然体现了社会对大学的关心,但我们不应忘记,大家更应该关注大学更为永恒的属性。有些吊诡的是,那些永恒的东西往往都是常识,有些常识,哪怕重复千遍万遍也不会嫌多,尤其是当常识也被严重忽视的时候更是如此。因此,在这样一个庄严的场合,我还是想和新同学们一起来重温某些关于大学的常识。

大学是什么

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常识问题,但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产生了不少糊涂思想。对此,我实在不用说太多自己的话,因为我们的前辈早就清楚地表达过。

蔡元培先生说过:“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蔡元培先生认为的理想为:“一曰调和之世界观与人生观。二曰担负将来之文化(教育为播种之业,其收效尚在十年以后,决不得以保存固有文化为目的,而当更进一步之理想)。三曰独立不惧之精神。四曰安贫乐道之志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所”,而是集人才培育、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场所。

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各位为什么来上大学,上复旦?这似乎又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对许多青年来讲,只要条件允许,上大学是一种理所当然;只要考分达标,上复旦也是理所当然。至于为什么?或许不少学生和家长都会认为,要拿一个好的文凭,找一份好的工作,挣一份好的工资。而复旦的老校长李登辉(当然不是台湾那个李登辉)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就说过,如果你是为了“升官发财”而到复旦来学习,你会受到鄙视。前辈为我们缔造了复旦这个杰出的机构,我们将生活在为我们创造未来的工作和学习当中。

不可否认的是,浮躁的、功利主义的社会心态对今日中国之大学的普遍侵蚀,使得我们有时很难坚守作为一所大学和作为一个学生的本分。如今不少学生整天似乎很忙碌,考各种证书,参加一些看似热闹的活动,但内心深处却没有坚定的目标和方向,更谈不上真正的热爱和坚持。我们被喧嚣的竞争大潮所推动,随波逐流,对未来充满了茫然。如果大家关心时政新闻的话,一定会看到一份由《纽约时报》集团下属的《国际先驱论坛报》发布的“全球最受雇主欢迎的大学150强”排行榜。在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期间,这份报纸请美、欧等十个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的CEO列出最受雇主欢迎的大学毕业生。复旦位列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十四名。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调查结果说明我们的毕业生就业不错,干得也挺好,值得学校高兴。然而,面对这一事实,我们不仅没有沾沾自喜,甚至还感到有些担忧。我们应当想一想德鲁·福斯特校长在2008年哈佛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发出的疑问:“在一家有着金字招牌的公司里干着一份起薪丰厚的工作,加上可以预见的未来的财富,是否能满足你们的内心?”在美国哈佛大学尚有如此的发问,对我们复旦来说,这样的问题更有意义。

对学生而言,我要和大家分享著名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安忆在2012年复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讲的一段话:“我劝你们不要急于加入竞争,竞争难免会将你们放置在对比之中,影响自我评定。竞争还会将你们纳入所谓主流价值体系,这也会影响你们的价值观念。而我希望你们有足够的自信与主流体系保持理性的距离,在相对的孤立中完善自己。”

作为大学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还是要牢记蔡元培老先生的教导:“大学并不是贩卖证书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所以大学的学生并不是熬资格,也不是硬记教员讲义,是在教员指导下之自主的研究学问的。”复旦107周年校庆时,复旦校友,著名记者闾丘露薇在接受记者询问时对复旦提出了期待:“希望复旦多些书卷气”,成为“一个让身心和思考能力都释放的环境”。大学的重要使命就在于用科学的方法来教导学生追求真理。

大学里的学习

大家或许已经知道,复旦的本科教育贯彻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在现在这个场合,当然无法来详细解释复旦通识教育的具体做法,更何况它还远未完善。关于通识教育想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的也可用蔡元培先生的一段话来概括:

“就学生方面来说,如果进入一所各科只开设与其他学科完全分开的,只有本学科专业课程的大学,那对他的教育将是不利的。因为这样一来,理科学生势必放弃对哲学与文学的爱好,使他们失去了这方面的造诣机会。结果他的教育将受到机械论的支配。他最终会产生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客观上的社会存在是一回事,而主观上的社会存在形式是完全另一回事,两者截然无关。这将导致自私自利的社会或机械的社会发展。而另一方面,文科学生因为想回避复杂事物,就变得讨厌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这样,他们还没有掌握住哲学的一般概念,就失去了基础,抓不住周围事物的本质,只剩下玄而又玄的观念。因此,我们决心打破存在于从事不同知识领域学习的学生之间的障碍。”

这也正是复旦的通识教育希望解决现实的目标。我想说,一个理想学生应该拥有极高的学术天分和刻苦的潜能。同时,他必须独立并在学术上有自由思考的能力。他要有志向,同时有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

大学生的生存与生活

这里我要讲一个复旦特有的传统。为了构建一个学生的民主社会,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复旦老校长一贯提倡“学生自治”的办学方针,并被写入1920年的《复旦大学章程》:“本校为令学生遵守校规起见,特设法尽力鼓励自治,使全校学生共同受益。每级由学生推一级长,每宿舍推一舍长,期于校中秩序,同学品行,宿舍整洁等事得相互监察劝勉之益,每星期六开讨论会一次。又,立学生评议部,由学生公推评议员若干人,随时就商庶务部,整理校务,凡关于食品卫生问题皆得以建议焉。”复旦校董于右任先生1939年对复旦办学特点概括为:“当时学生实行自治制度,内部事务概由学生管理。”我希望我们能够坚持这个传统,发扬这个传统,我们在“书院”中将更多地实施“学生自治”的办学方针。

以上讲的都是关于大学的常识,关于复旦的常识。而且,其中更主要是引用先贤们的话。我认为他们说的都很精辟,无需太多的诠释,因此,我的讲话也就没有太大的新闻价值。

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说过:“一所大学关乎学问,影响终生的学问,将传承千年的学问,创造未来的学问。终生的学问始于学校,终于社会。”有一点,我很相信,你们经过复旦的训练,将会塑造更为完整的人格,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理性的头脑和勇于行动的健力,无论你们将来从事何种工作,都将证明复旦,也证明你们自己!如果没有能够达到这个目的,那么就是你们不够努力,就是复旦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一批毕业十年的复旦学子,在网上发起写词,怀念母校。其中有一位学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写了一首《江城子 复旦》,平仄不一定准确,但文辞很具内涵。这首词是这么写的:“百年积淀隐锋芒,复旦人,志气扬。博学笃志,积淀若佳酿。学术独立思想畅,养厚德,树理想。灵魂自由志所向,无羁绊,罕张狂。胸怀宽广,质优品高尚,莘莘学子念母校,情难却,思难忘。”我想,这应该就是复旦留给诸位同学的精神财富。

最后,我作为一位50后,代表有着百年历史的零零后的复旦,再一次感谢90后的可爱的你们,能够选择这里作为人生的又一个起点。复旦是什么?复旦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你们选择了复旦;同时,你们也在塑造复旦。正如一位刚刚经历四年复旦生活的辅导员在给新生的一封信里讲的那样:复旦应该是一种精神,一种能够流淌在你们血液里的、永恒的精神。让我们一道,永远珍惜、爱护这所学校,让复旦的精神薪火相传!

猜你喜欢

复旦常识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靠不住的常识
大学求学的遗憾
健康常识我知道
常识:哪杯更冰凉
今在红楼第几层?——复旦《红楼梦》课程中的文化与人生
第三届复旦科技创新论坛在上海开幕
复旦、上海交大两校探索人才选拔重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