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把长鸣的警钟变成长效的制度
2013-12-18本刊评论员
□ 本刊评论员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把长鸣的警钟变成长效的制度
□ 本刊评论员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提出要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总书记的要求客观实在,切中时弊、振聋发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遥相呼应、一脉相承。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和优良传统。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把这一传统抛到了脑后,铺张浪费现象触目惊心——有的接待宴会,菜吃一半、倒一半;有的会议庆典,住星级酒店、发高档礼品;有的楼堂馆所,贪大图洋、气派非凡……
对这种公款浪费行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九三学社中央曾提出,我国虽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有不少贫困人口,而全国一年公款吃喝开销就达3000亿元,挤占了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这不仅是败坏社会风气的顽症,更是污染政治空气的“痼疾”。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把长鸣的警钟变成长效制度和日常行为规范,已经成为摆在新世纪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紧迫命题。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应上升到反腐的高度。近年来,我国治理公款浪费并不缺少决心和文件,光遏制公款吃喝下发的文件就难以计数,但为何几百个文件仍管不住大吃大喝? 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另一方面也与问责力度偏软有关。如此,必须把遏制公款浪费上升到制度层面和反腐的高度。既需要事后严惩,也需要事前预防。要建立健全一套严格的公务接待财务标准和审批、核准、监督制度,甚至细化到每个接待人和被接待人的费用标准。制度严密了,监督到位了,浪费也就没有了“生机”。在“严禁”的同时,还须通过完善预算制度扎紧公款的“钱袋子”,一分一毫都要精打细算、监督到位,从源头上防止公款被用来填满私人的欲壑;还要通过信息的公开透明拓宽监督渠道,通过严厉的问责制度把具体责任落实到人。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应从领导干部做起。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何屡禁不止?这与一些领导干部的奢靡习气不无关系。一些人不是想着怎么为百姓干实事,而是沉迷于要待遇、比规格、图享受,把各项规定抛诸脑后。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浪费陋习一级一级传染下去,必然是有禁不止、有令不行,使得一些地方楼堂馆所何其豪华,迎来送往何其热闹,觥筹交错何其铺张。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要求各级干部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到“浪费也是腐败,节约也是政绩”,把勤俭节约作为政德标准。“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领导干部要从我做起,自己首先不搞排场、不破标准、不要超标配置,事事简朴、处处节约,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跟着一级学,就会聚合起崇俭抑奢的正能量,积累起约束性规则的权威性。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应转变文山会海、华而不实的会风。一说起开会,大家的印象就是会标、材料一大堆,会议伙食几大桌,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财物,也没有突出实效。因此,各单位、各部门,必须以实际行动来精简会议,开短会,讲短话,切实转变文风会风,才能够带来党风政风的切实转变,也才能遏制住奢糜浪费的一大源头。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应紧紧抓住权力的制约这一关键。应按照分工和效率原则,适度分解权力,防止权力过于集中,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建立权力运行公开制度,使权力运行形成一个闭合型的链条,始终处于受控状态,防止超越范围和违背程序运用权力。同时,多管齐下,实行“一把手”问责制度,将公务接待行为的每一个环节都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对违规责任人予以准确、及时查处和严厉惩治。纪检监察机关更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变被动接受举报为主动寻找案源,把违规案件查实,加大惩治力度,提高惩治的威慑力。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已经到了从战略层面上进行顶层制度设计,从战术层面上狠抓落实的时候了。让我们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行动起来,坚决杜绝“舌尖上的腐败”和一切形式的铺张浪费,取信于民,垂范于民,使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