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大民生工程” 提升农牧民幸福指数

2013-12-18

四川党的建设 2013年10期
关键词:大骨节病阿坝州藏区

“三大民生工程” 提升农牧民幸福指数

自2009年以来,阿坝州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筑牢跨越发展为基础的“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9+3免费教育计划”和“卫生事业发展计划”藏区“三大民生工程”, 提升农牧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住有所居 开启帐篷新生活

“定居房光线充足、漂亮、舒适。出门就是水泥路,喝的是干净的自来水,家家有太阳能。感谢党的惠民政策,我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可以在这么好的环境里、这么好的房子里居住。” 定居牧民甲波感慨地对记者说。

“几只牦牛背着家,一家老少骑着马,两只牧犬随着牛羊走”。这是千百年来阿坝州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的牧民游牧生活的写照。他们就这样往返于冬夏牧场,每年搬家几十余次,过着“候鸟”般的生活。

2009年3月18日,阿坝州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正式在红原县启动。从2009年到2012年的4年时间里,阿坝州按照“政府组织、群众自愿、就地从优、生活便捷、突出特色”的原则,着力解决了若尔盖、红原、壤塘、阿坝、松潘、马尔康、小金、金川、理县、九寨沟、黑水11个县41457户、210677人的定居问题,在牧区全部实现“家家有固定房、户户有新帐篷、村村有活动中心”的目标。

走进阿坝,眼前的村子变了。曾经的破旧、低矮、凌乱,已经被崭新、宽阔、规整所取代。幢幢藏式民居集中连片,连户路、村活动中心也都投入使用。从大山和草原的深处到城镇郊区,从游牧到定居,从简陋湿冷的土坯房,到崭新、明亮、宽敞的独院砖房;从帐篷到草原别墅,从酥油灯到电气化……一个个牧民新村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延伸远方,定居点的基础设施配套齐全,通水、通电,有广场、有超市,还有“农家书屋”。汽车、摩托、手机、电脑也走进了牧民家,定居牧民的生活充满了现代气息,洋溢着幸福味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政府主导的方式,各定居点一方面重点推进建设特色牦牛肉、反季节蔬菜和中低温食用

菌生产基地,另一方面围绕草原自然风光、特色生态、农牧体验、藏羌文化民俗风情、牧民新村及交通干线建设兴办藏(牧)家乐,让牧民在定居点“留得住,能致富”,实现从给定居点“输血”变成让定居点“造血”。如今,这些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群体,通过“造血”工程的实施,实现了生产生活的历史巨变。

学有所教 点燃孩子成长梦

9月4日,一个身着艳丽藏族服装的姑娘正在忙着接待“辉煌60年”大型活动采访的记者团。她就是理县首批“9+3”毕业生王茹。王茹今年只有20岁,现在是薛城镇政府的普通干部。她发自肺腑地告诉记者:“我现在每天工作很开心。我时常会想,如果当时没有报读‘9+3’,不知道现在的我是什么样子。”

2009年9月11日,阿坝州首批4000余名学生在州委、州政府的统一组织安排下远赴成都、德阳、绵阳、广元、泸州、南充、达州、巴中等市所辖中职校接受“9+3”免费职业教育,标志着“9+3”免费职业教育在阿坝州正式启动。

2009年,对罗知王么是意义深远的一年,“如果没有‘9+3’免费教育计划提供再读书的机会,我可能和父母一样一辈子在家里干农活。”以前是读不起书的娃,如今是嫩哇乡人民政府文化干事的她感慨道。

今年25岁的罗知王么,初中毕业后因为家庭贫困辍学回家。2009年她被纳入“9+3”免费教育计划,在四川化工学校接受了3年的免费职业教育,从此她的一生被改变。

让学生到内地接受更好的教育,把所学的知识和家乡的需求结合起来,回乡就业、创业,造福家乡。在满足藏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为参加“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的学生找到“对口的专业”,是开展这项计划的关键一步。为此阿坝州加强和“9+3”学校的沟通,在专业设置上充分考虑阿坝州实际情况,适度扩大幼教、医护、文化旅游等专业的招生规模。截至目前,“9+3”共有1万名学生毕业。

“9+3”学生走出校园后,阿坝州主管部门一方面大力推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模式加强就业扶持,另一方面将选择自主创业的“9+3”毕业生纳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对象,为他们争取省级就业专项补助。

上学费用由政府承包,藏区学生不用再为上不起学而担忧。“9+3”免费教育计划,点燃了藏区孩子成才的梦想,也点燃了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梦想。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能创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带领藏区实现繁荣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病有所医 让农牧民健康生活

“壤塘县藏医院于2010年10月底开始投入试营,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以传统藏医药为特色,中西医并重的民族医院。医院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形成了科室齐全、藏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的县级藏医医疗服务单位。”9月8日,陪同记者团采访的壤塘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马秀珍说。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壤塘县藏医院现有建筑面积7300多平方米,医院内设住院部、门诊部。在门诊部设藏医内科、藏医妇儿科、藏医专家门诊、藏中医结合外治科等7个临床科室,年门诊人次达9560人次,门诊理疗1390人次。

为让农牧民摆脱病痛,过上健康的生活,在硬件建设方面,国家投入巨资进一步强化阿坝州各县、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硬件设施,通过新农合、巡诊义诊等举措,加大了医疗惠民的力度,使农牧民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在软件建设方面,阿坝州采取“培训+引智”的方式,一方面实施“菜单式”培训工程,积极组织医务人员到内地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同时,实施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培训和公共卫生培训项目,大力开展专科进修和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建立乡镇卫生人员和乡村医生培训长效机制,累计培训学科带头人160人、各级骨干人员610人、县乡卫生人员3000余人、乡村医生7000人次。另一方面实施“帮扶式”引智工程,实现内地三甲医院对口支援阿坝州各县、乡(镇)医院的全覆盖,有效助推全州医疗服务水平上新台阶。

长期以来,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骨节病一度成为阿坝州病区百姓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9月9日,记者来到壤塘县茸木达乡巴生村采访时,已经康复的牧民甲布周,感慨万千地说:“父母给了我第一次生命,党和政府免费给我治好了大骨病,给了我第二次生命。”2008年 5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阿坝州在红原县启动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阿坝投资项目资金20多亿元用于易地育人、饮水安全、社会保障、移民安置、科技攻关及卫生防病等大骨节病的综合防治,惠及全州11个县、79个乡镇、294个村、42689名大骨节病患者。

2011年,阿坝州在继续对大骨节病患者实施分类救助的同时,大幅提高其社会救助水平。在农村低保平均补助水平基础上,Ⅰ度、Ⅱ度大骨节病患者分别将按照每人每月增加10元、15元的标准实施分类救助,每人每月将分别领取到77元、82元的农村低保补助资金;Ⅲ度患者生活补助金将达到每人每月250元。同时,全州还对Ⅰ、Ⅱ、Ⅲ度大骨节病患者按照不低于180元、300元、650元的标准实施医疗救助。

通过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方式,阿坝州改变了过去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医疗服务水平差的现状,让地处边远的农牧民也可以享受到快捷、经济、高效的医疗服务。

2012年是阿坝州实施新农合计划的第4年,到12月底,全州新农合参合人数674661人,参合率为97.71%。筹资标准由2009年每人每年100元提高到2012年每人每年290元,政府补偿由 80元提高到240元。全州居民健康档案建档人数达77.91万人,建档率86%。

一组组数据,一句句话语,无不显示着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带给藏区群众的福祉。(责编:李妍婕)

猜你喜欢

大骨节病阿坝州藏区
阿坝州动物防疫工作措施
阿坝州:根治欠薪行动全力实现“两清零”目标
阿坝州黄河第一湾格萨尔岭国所在地探微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中老年大骨节病踝关节影像特征分析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藏医《四部医典》对大骨节病的认识
杭州市赴阿坝州开展交流考察
四川省阿坝州藏区和羌区大骨节病监测结果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