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者眼

2013-12-18

廉政瞭望 2013年21期
关键词:宣传部秘书市委

01 不怕领导,怕走程序

记者欲采访某市市委书记。来到该市,先找到当地的外宣办主任。主任是老朋友了,热情接待之余也吐露真言:“按道理你找我们没错,符合程序。但真要走程序,估计半个月都采访不上。要不这样,我把书记秘书的电话告诉你,你直接和他联系。没准这是一条捷径。”

主任的话在理。按程序,外宣办要先跟宣传部领导汇报,宣传部还要和市委办公室沟通,此后再层层上报。拖个十天半月,真是稀松平常。

后来,记者直接和书记的秘书联系上,在电话中表明了来意。赶巧了,那时书记正在办公室,秘书让我十分钟后就过去。

当记者久了,这种事情经常遇到。久而久之还总结出一套经验——能找到秘书的,就不去麻烦其它部门;能找到领导本人的,就不要去找秘书。

出现这种状况,大抵有两层原因。首先,走程序就意味着要跟许多部门打交道,需要多个部门的一把手点头认可。如此一来,为了联系一名领导,往往要惊动多名领导。就像刚才的事情,先得宣传部长同意,宣传部才能去找市委办公室。市委办领导那里过关了,才会再往上报。

另一点,许多人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事情报上去,领导不乐意怎么办?能挡下来的,就自己这挡下吧。

这种感受,想必不光记者独有。许多老百姓不也经常念叨一句话,菩萨好拜,小鬼难缠。那些官场中人,更是有切身体会。他们排队等候领导召见的时间,绝对比当面跟领导汇报的时间,长出许多。

文_本刊记者 龙在宇

02 格外热情

前不久,我到外地做了篇调查报道。

因涉嫌官商勾结,采访中,毫无意外地经历了各种阻挠,甚至言语恐吓。但令我印象最深的,却是格外热情的爆料人(也是事件受害方)。

从成都到当地,一路上,对方不停电话轰炸:“几点到?到机场还是火车站?我们去接!”“您想住在什么地方?我们订酒店!”不好麻烦人家,我便以“已经安排妥当”为由一一推辞。

然而,对方却似乎没有消停的意思。“你第一次来,我们给您接接风,晚上一块儿吃个饭吧。”记者听后,只好又找借口,称“已经约了当地的媒体朋友”。

第二天一大早,记者与爆料人见面。对方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介绍情况,而是从上衣口袋掏出一个信封来:“曾记者,您大老远跑来关注我们的事,也不吃饭,也不坐车,我们实在过意不去。这是一点意思,一定收下。”

我连忙把信封推回:“这心意我领了,但单位有纪律。况且我们来采访,只是为了把事情弄清楚。”

口头上简单拒绝,可我却着实心生疑窦:他们三番五次刻意示好,莫非是爆料内容存有瑕疵?抑或是拉记者“入瓮”,为他所用?

几天的采访,随着渐渐的熟络,我总算从对方口中找到了些许缘由。

原来,他们吃过亏。曾有一些律师和媒体人,先是兴致勃勃介入调查,可到了中途竟纷纷开口喊价,最后不欢而散。他们还告诉记者,有次,当地某媒体已经完成了前期采访,听说后来却被事件的另一方给用钱“摆平”。

担心再次“生变”,这一回,他们一开始就对记者“关爱有加”,也就不足为奇——正常的诉求无法用正常途径表达,自然会想到腐败的偏门,哪怕他们原本就是腐败的受害者。

文_本刊记者 曾晖

猜你喜欢

宣传部秘书市委
中共齐齐哈尔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濮阳市委审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
悦读之光遍洒云岭 书香云南方兴未艾
秘书不在 等
中共秦皇岛市委召开人大工作会议
侨海报国共筑梦——致公党常州市委会“引凤”侧记
8部广播剧入选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领导身边的秘书帮
我的商务秘书 等
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2003—2006)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