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徐晓林古筝作品的音乐风格及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影响

2013-12-18张心心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大连116000

大众文艺 2013年22期
关键词:古筝民族音乐乐曲

张心心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辽宁大连 116000)

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乐器,古筝经历了2500年的历史,期间产生了大量的优秀筝曲作品,在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现代筝曲继承了传统的古筝基础,并发展了新的技巧、表现形式和作品内容,去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古筝作曲家在继承民族音乐传统的同时,吸收并运用了西方作曲技法,形成了我国古筝音乐作品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徐晓林作为当代以创新为特征的民族音乐作曲家,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在众多的作曲家中极具代表性与先进性。

一、徐晓林的古筝作品的创作特点

1.徐晓林的创作素材

徐晓林在创作中保持了每首作品的民族性,原始的素材大多都取自于民间曲调。以往的筝派大多集中在中原、东南和南方,大多数也主要表现的是那些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相比之下,反应西南地区社会历史生活的筝曲数量非常的少。而作者所创作的作品很多都是取材于这一地区,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在她看来,那里山奇水险、充满了丰富的自然色彩和神秘的文化底蕴,这样的自然人文环境不仅对筝乐、民族器乐有丰富的吸引力,对任何艺术都是有感染的。

她的曲目中,《建昌月》描写了皓月当空的建昌美景,有浓郁的西蜀民歌风格。建昌即四川西部高原城“西昌”的古称,现为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建昌”之月大如银盘,华如美玉,镶嵌在一尘不染的高原夜空,曾引得无数诗人为之倾倒。该筝曲如一首诗、一幅画一般,包含了作曲家对“建昌”明月的热爱,以及对蜀乡美景的迷恋。

2.在传统调式音阶上的创新

传统调式音阶就是定弦调式音阶,指筝乐的定弦散音所能形成的音阶及其调式。古筝的定弦法及由定弦音阶所构成的调式对乐曲的风格、韵味及技巧的发挥、表现力的扩展,尤其对乐曲创作手法的运用有着很深刻的影响。自古以来,古筝都是以定弦下的五声音阶来演奏乐曲。五声调式虽然很和谐但长时间难免显得枯燥乏味,所以,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下,徐晓林在她的古筝作品中改变了传统的五声定线排列,设计出了传统及非传统的独特的定弦方法,使乐曲在调性及和声上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更加体现出每首乐曲所要表达的艺术形象。

如徐晓林在《抒情幻想曲》中,以带变宫音(si)的六声音阶调式为基础,表达对古代乐舞风格的追溯。乐曲主要的音乐主题既非完全来自于民间,也不是对古代曲调的现成引用,而是民间与古代音乐风格的融合,是作曲家的创造之作。它的定弦为:

在音乐中,要想成功地表现出其中的音乐思想以及塑造出饱满的音乐形象,是必需要有强大的和声与调性作支持,就像地基一样,使其音乐表现的方向稳固,并有自己的特色。而徐晓林在创作中将非传统调式中的和声进行拓展创新,使用七度和弦,二度叠置,纯四度琵琶和弦等,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五声调式和声,这使她的和声音响复杂多变,有张有弛,对比强烈,所表现的音乐语境更加丰富多彩。

3.乐曲的结构安排

中国音乐的速度变化与乐曲的结构类型有着密切联系。徐晓林的作品中,有很多继承了以速度为基础这一民间音乐惯有的结构类型。例如《黔中赋》速度的三次变化使整个曲子的情感表达有种一气呵成的感觉,第一段《琵琶咏》,这个段落是散板式的段落,这段的音乐材料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是古筝对贵州侗族演唱小歌时伴奏乐器侗琵琶音响的模拟;第二是前黔东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民歌有着典型的“拖腔”音调。第二段《木叶舞》的核心音调,是短小音腔的组合,在节奏和音区上成跳跃型。第三段《黔水唱》的音乐主题,是在一个持续流动的三连音背景上展开的,一边用拉宽的节奏,使主题旋律清楚完整地展现出来;一边以隐伏声部的形式,将旋律线条巧妙的隐藏在流动的背景中。在这一整段音乐中,持续不断的三连音背景,犹如山中清泉穿越山谷,描绘出一幅流水欢歌的情景。这是一段富有诗意的音乐。《黔中赋》的结构为带分段小标题的三段并列联曲体。就不同段落的结构功能来说,其主要部分是舞蹈性(《木叶舞》与歌唱性(《黔水唱》)的并置对比,前有引子(《琵琶咏》),后又尾声(《黔水唱》的尾段),结构完整。这种结构,不拘泥于西方专业音乐固有的曲式规范,继承了我国传统器乐曲带段落标题的多段体结构形式。

4.旋律与节奏上的创新

(1)短小旋律的设计

徐晓林在其很多的作品中喜欢用比较简洁的音乐组合,在旋律主题上常常采用简短的表达形式。比如在《山魅》中的一个快板段落中,作者将一个简单地七和弦分解成为一个个短小的音乐段落,运用变奏的音乐表现手法,使这一音乐片段变为时隐时现的一种情绪,更能表现出山的奇幻与神秘,让人有种想抓又抓不到、摸不透的感觉。

(2)节拍与节奏的“复杂化”

采用同一种节拍贯穿全曲,以方正的对称性的节奏来创作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作曲家创作的需要。丰富多样的节奏成为当代音乐发展的特点。徐晓林正是洞察到了这一音乐发展前景,于是便更深层的挖掘节奏因素的表现力,一方面要继承民间固有的传统音乐节奏形式,另一方面也尽量对节奏的变化进行发展创新,表现出“不规整”“不规律”的节奏律动形式。如《黔中赋》中的3/4拍与5/8拍的交替,利用了混合节拍及不同拍子的交替运用,达到了节奏重音的变化效果,以增强音乐的动感。充分地表达了山野中热闹的舞蹈场面,快乐洋溢着整个山林。

5.音色及技法创新

徐晓林在完成正常乐音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发掘了许多演奏技法,从而使古筝的音色可以多样变化,使音乐的表现力丰富多彩。在音乐的发展贯穿中,作曲家将敲击音响融入其中,可在琴弦上进行有规律或是随性而发的拍打,模仿出打击乐的音响效果。其次徐晓林还运用了古筝琴码的左侧琴弦区域的新音色音响,形成了一种很特殊的音乐效果,这个对音色的表现力的塑造有一定的影响与作用。《黔中赋》的快板主题段在第一个小高潮结尾处运用了左侧琴弦区域演奏,用左手和右手分别在琴码的左侧和右侧刮奏,两种截然不同的音调交织在一起,一方是有音高序列的音响,一方是无音高序列的音响,使乐曲主要表现的主题有了一丝神秘之感,更能体现出乐曲其中的意境。

二、徐晓林在作曲上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1.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徐晓林的古筝作品,与中国古典民族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先是植根于民族音乐,后又应用了近现代的作曲技法,做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作曲家一直潜心深入研究传统音乐,包括了分析古典传统音乐的曲式结构、调式、旋律、节奏等多方面,使她的创作脚踏实地地立足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基础。她对乐曲创作的主题与风格的把握上,借鉴了地方民歌、曲艺、乐种的音乐风格及特色。比如川剧,唱腔美妙动人,具有地方特色。作曲家从小深受这些本土音乐的熏陶与感染。她的节奏组合较过去的古筝艺术创作丰富多彩,再加上演奏技法的提升,使音乐的表现力加强,并开拓了古筝曲目的复调意识。

2.追求音乐的意境美

她的作品大多都有小标题,与每段的音乐内容有密切关联。大标题之下的每段小标题都是为了更好地去诠释完整的音乐意境与内涵。仿佛她的音乐就是一幅庞大的画卷,这个音乐画卷由一个个小的事物来组成,有远处的山野河流,近处的枝叶小鸟。远处的村落炊烟,近处的歌舞欢笑。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旋律,表现出了不同的美的事物,让人能够深深地融入这些事物里,感受他们其中的意境。她的作品大多凸现出来一种清新质朴的民族韵味,标题也很诗情画意,她很强调中华民族的审美意境,有点像抒情诗的意味。这种画面感栩栩如生,正是徐晓林将音乐、文学、绘画融为一体的结果。

三、徐晓林的音乐作品对当代古筝艺术发展的影响

徐晓林的古筝创作为筝乐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活力。这使她对作曲的技法和乐曲的表达上也会进行创造,另辟蹊径。

她的作品,不仅仅代表她个人的成就,更多地反映了近二十年以来民族音乐作曲家们的创作历程和民族音乐的传承及发展趋势。通过分析徐晓林的作品,并结合自身的演奏,可以更好的领会作品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

以徐晓林创作的筝曲为代表的当代筝乐在现代作曲技法的渗透作用下,无论在调式、和声、旋律发展手法、节奏还是音色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筝曲的新型特征,既保留了古色古香的“韵味”特质,同时也因在现代作曲技法新的演绎下,呈现出更个性化的风格,进一步拓展了筝曲的表现力,有效地做到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和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完美结合,使古筝这一中国传统艺术有了更深远长足的发展。并对民族音乐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和发扬民族音乐,有着巨大贡献。

徐晓林这一当代民族音乐创作家的古筝作品,是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通过分析她的曲目风格特点,我了解到当代古筝发展的状态与趋势:是在继承传统筝曲的作曲方法与弹奏技法之下,结合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并在其他领域(比如素材的选择、音色处理、意境的演绎等)进行拓展,形成符合现代人们内心音乐审美的并有一定高度的古筝音乐。掌握了这个趋势,对推动古筝艺术繁荣与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古筝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它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音乐艺术,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古筝的传承是我们的使命,古筝的发展道路是中国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经之路。感谢以徐晓林为代表的民族音乐创作家的辛勤与汗水,为中国民族艺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猜你喜欢

古筝民族音乐乐曲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
第一次弹古筝
悲伤的乐曲
我爱古筝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
练乐曲vs基础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