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与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的关系分析
2013-12-16宋宇
宋 宇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南阳 473058
外伤性脑梗死是脑外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性反应与外伤性脑梗死病理发展过程关系密切[1]。了解外伤性脑梗死炎性反应的过程对临床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本研究即研讨急性外伤性脑梗死后早期血浆IL-6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连续入选2007-10—2010-12就诊于我院脑外科急诊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47例,男34例,女13例;年龄46~79岁,平均(62±3.51)岁。选择既往无神经系统疾病史的健康人群40例为对照组,男30例,女10例;年龄38~76岁,平均(61±4.13)岁。
1.2 方法
1.2.1 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记录神经功能评分,评分标准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外伤性脑梗死量表(Nationai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 定。并根据入院时的NIHSS评分分为轻型和重型。应用改良PANKIN量表患者发病后3个月的神经功能进行预后评价,预后良好者为MRS评分0~1分或较病前无变化,预后不良者为MRS评分≥2分。
1.2.2 实验室方法: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入院当时0h或发病3h、6h、12h、24h、48h、3d和7d,留取EDTA抗凝静脉血2mL,健康对照组则一次性留取2mL,30min内离心,3 0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浆,-80℃冰箱冻存待检。血浆hs-CRP的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血浆IL-6的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
1.3 数据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各时间点之间hs-CRP和IL-6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单因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血浆hs-CRP和IL-6水平比较 实验组发病3h血浆hs-CRP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h、12h、24h、48 h、3d和7d血浆hs-CR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各时间点血浆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hs-CRP和IL-6水平均于发病后3h达高峰,7d时有所下降,但仍持续在较高水平。
2.2 轻型和重型组之间血浆hs-CRP和IL-6变化规律的比较 轻型和重型外伤性脑梗死组患者分别有15和32例。重型组血浆hs-CRP水平在12h、24h、48h、3d及7d时水平均高于轻型组;重型组血浆IL-6水平在12h、24h、48h、3 d及7d时水平均高于轻型组。各时间点血浆hs-CRP和IL-6水平变化规律显示,轻型组血浆hs-CRP和IL-6水平随时间变化不大,无明显峰值,而重型组发病后血浆hs-CRP和IL-6水平变化比较明显,均发病后即开始升高,在3d达到高峰,7d又有所下降(图1、2)。
2.3 不同预后组之间血浆hs-CRP和IL-6水平变化规律的比较 外伤性脑梗死组中3个月预后良好者为18例,不良者为29例。血浆hs-CRP在预后良好与不良组间变化规律未见明显差别。2组间IL-6水平变化规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从趋势上看,在预后良好组血浆IL-6水平在发病后直到发病3d内逐渐升高,并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而结局良好组IL-6水平在发病后变化趋势并不明显(图1、2)。
图1 CPR在不同梗死程度组和不同预后组的浓度曲线
3 讨论
动物研究表明脑缺血后伴发炎性反应,并有多种炎性细胞和细胞分子、化学因子等参与脑缺血后炎性反应[2]。血浆IL-6是一种重要的前炎性细胞因子,由内皮细胞产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是其主要来源。TNF-α、IL-1β能促进外周的单核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表达IL-6。IL-6参与缺血后脑组织以及外周血的炎性反应,在急性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的脑脊液均发现IL-6水平的升高[3-4]。外伤性脑梗死中后hs-CRP水平升高,并且峰值hs-CRP水平与临床严重程度、梗死体积以及临床预后相关。
关于急性外伤性脑梗死后血浆hs-CRP和IL-6的变化规律既往已有研究,但所观察的目标时间点以及所得到的结论不尽相同。与既往研究相比,本研究观察起始时间点更早,选择在发病后3~6h,相比其他研究选择发病12~24h以内的外伤性脑梗死,更能反应发病后后早期血浆(3~6h)hs-CRP和IL-6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演变规律。本研究结果发现,急性外伤性脑梗死后血浆hs-CRP和IL-6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且升高发生在外伤性脑梗死后早期(3~6 h),并在3d内逐渐升高,到第3天时达高峰,在第7天时又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Emsley等[5]报道的5~7 d基本一致,说明外伤性脑梗死严重程度之间血浆hs-CRP和IL-6水平的变化规律不同。重型外伤性脑梗死组与轻型外伤性脑梗死组相比,各时间点血浆hs-CRP和IL-6水平可能与外伤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相关。此外,本研究虽未发现临床结局良好组与结局不良组之间炎性因子的变化规律有统计学差异,但仍提示2组之间炎性因子的变化规律有不同,临床结局不良者在发病后早期IL-6即较结局良好者升高,且在发病3d内有一个较快速的升高过程,而结局良好者IL-6水平在发病后变化并不明显。提示发病后早期IL-6升高,并且升高迅速者发生不良结局的危险性增高。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外伤性脑梗死后血浆hs-CRP和IL-6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重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以及预后不良患者其血浆hs-CRP和IL-6水平与对应组相比均在较高水平上演变,进而提示可能与外伤性脑梗死严重程度以及临床结局相关。
[1]Stoll G,Bendszus M.Inflamm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novel insights into plaque formation and destabilization[J].Stroke,2006,37(2):1 923-1 932.
[2]Mulcahy NJ,Ross J,Rothwell NJ,et al.Delayed administration of interleukin-1receptor antagonist protects against transient cerebral ischaemia in the rat[J].Br J Pharmacol,2003,140(12):471-476.
[3]Mene H,Cadavid D,Rushing E.Human cerebral infarct:a proposed histopathologic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137cases[J].Acta Neuropathol(Berl),2004,108(15):524-530.
[4]Pasarica D,Gheorghiu M,Toparceanu F,et al.Neurotrophin-3,TNF-alpha and IL-6relations stroke patients[J].Roum Arch Microbiol Immunol,2005,64(7):27-33.
[5]Emsley HC,Smith CJ,Gavin CM,et al.An early and sustained peripheral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acute ischaemic stroke:relationships with infection and atherosclerosis[J].J Neuroimmunol,2003,139(9):9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