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长方式转型中的我国省级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2013-12-15张亨明

江淮论坛 2013年1期
关键词:差距安徽省分配

张亨明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合肥 230051)

一、安徽省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特点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 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整体处在中间水平,经济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加速增长。 作为中部地区,安徽省仍然面临承接产业转移的重任。 在全国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积极改善国内需求的大背景下,安徽省在经济发展方面又有其自身特点。

(一)安徽省经济以较快速度增长

从1991 年至2010 年, 按当年价格计算,国内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16.3%,扣除通胀因素,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10.4%, 年通胀率约为5.3%。安徽省按当年价格计算, 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15.8%,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扣除通胀因素,实际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11.5%, 高于全国平均经济增长水平; 安徽年通胀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为3.9%。

安徽省在1991 年至2010 年有两个时期经济增长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一个时期是1992年至1997 年,第二个时期是2008 年至现在,经济增速加快主要源于投资增速加快。 江苏省与安徽省比邻, 参看江苏省的经济增长, 按当年价格计算,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18.6%,扣除通胀因素,实际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15.9%, 年通胀率为2.3%。 在2008 年之前,安徽省的增长速度一直落后于江苏省,2008 年以后安徽省经济增长速度略高于江苏省。 可见安徽省对外来投资的增长模式仍有很大空间。

(二)单一资本推动的增长不可持续

安徽省的增长模式是在全国的大背景下发展而成,因处于中部地区,市场化程度不及南方地区和一些东部地区,中央给予的区域政策没有特殊性,导致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资金、技术和人才持续流动到具有政策特殊性和一定市场基础的区域。 虽然中央采取中部崛起战略等措施,但各地区都施展类似的区域振兴计划,与东部地区共同竞争有限的增长资源。 安徽省消费率从2000 年的64.1%下降到2010 年的50.3%,同期投资率从36.0%上升到49.9%, 可以说2000 年至2010 年GDP 是依赖降低消费比重、提高投资比重才得以维持高速增长。 但消费比重不可能持续降低去弥补资本投资。 从最近3 年宏观经济的运行来看,高投资率带来货币通胀和高污染,农产品价格持续增高,推动工人工资持续上升;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房租持续上升,资本盈利空间大幅缩小; 依赖资本投资推动增长已触到“天花板”。

安徽省消费率和投资率的变化关系与全国的情况类似。可以说安徽省在经济规模、经济增长状况处在全国平均水平。 与江苏省相比,安徽省通过继续以资本推动经济增长仍然有较大空间。江苏省从1992 年就持续表现为投资率高于消费率, 近5年消费率一直稳定在41.0%~42.0%,投资率稳定在50%附近, 实际增长率仅受三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其他年份都是高速增长。 由此可看出在同样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安徽省仍然有很大空间运用资本投资增长模式。

(三)政府消费占据较高比重

在总需求中,投资需求占据显著位置。 在我国存在隐性失业的二元经济中,以资本推动经济增长有其合理性。 但当刘易斯拐点发生,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过渡时, 单纯的资本推动容易导致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威胁,容易发生经济危机。国内1991年至2010 年平均最终消费复合增长率为14.5%,低于GDP 增长率16.3%, 年平均资本形成增长率为18.2%,远高于消费增长率,突出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增长特点。安徽省平均最终消费增长率为14.2%,低于GDP 增长率15.8%, 也远低于资本形成增长率18.6%,数据反映的情况与全国表现一致。

最终消费包含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安徽省的年平均居民最终消费复合增长率为13.7%,明显低于GDP 增长率15.8%,年平均政府复合消费增长率为16.7%,高于GDP 的增长,也远高于居民消费增长。 政府在消费需求中比例的提高,使得经济仍能快速稳定增长,但居民消费增长持续落后,将最终影响地区经济增长。

(四)劳动者报酬偏低

按照收入法计量GDP,分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企业营业盈余。 我们将固定资产折旧和企业营业盈余放在一起作为GDP 中的企业收益部分。1991 年至2010 年我省这三个变量的变化趋势表现为: 劳动者报酬的比重稳定减少,从1991 年的65.4%减少到2010年的49.0%, 同期企业收益占比稳定升高,从1991 年的20.7%升高到2010 年的36.6%,前两年一度达到41%, 并且劳动者报酬和企业收益有此消彼长的关系,生产税净额比重变化较小,一直维持在13%~14%区间。1991 年至2010 年,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资本收益分配较多, 劳动者报酬份额分配较少, 其原因与资本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不无关系。 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各地区纷纷出台招商引资新政策, 政府甚至采取土地补贴和投资贴息的方式吸引资金。 另一方面,劳动者的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在工资谈判方面,工人只有被动接受给定的工资,甚至出现拖欠工资等不良现象。2010 年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企业营业盈余分别为49.0%、14.4%、11.4%、25.2%, 劳动者报酬虽好于2005 年的40%,但也处于危险水平。

(五)政府垄断性行业收入偏高

按照2010 年的统计年鉴, 安徽省城镇私营单位人均年工资为1.96 万元,城镇非私营单位人均年工资为3.43 万元。而政府垄断性行业如采矿业、烟草业、公用事业、铁路运输、金融业等行业人均年工资分别为5.8 万元、7.0 万元、4.1 万元、4.9 万元、5.6 万元, 其中烟草业的人均年工资是国有餐饮业4 倍有余。 由此可看出,国有和私营企业收入差距较大,垄断性行业收入远高于普通制造业,严重扭曲了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

(六)收入差距有扩大化趋势

从变化的走向来看, 安徽省这20 年来发生了基尼系数由升高到下降,并有可能再次升高的倾向。 但从基尼系数的数值来看, 即使最高的2002 年,也仅有0.2337,处于比较平均的阶段。

国家统计局只含糊地表明目前的基尼系数略高于2000 年的0.412 水平。 世界银行曾测算2009 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另一个受广泛引用的数据是我国学者李实2007 年测算的基尼系数为0.48。

如果按照以上数据进行修正,则分配不平等已到了警戒水平(0.4)以上收入差距较大的区间,2000 年以后多数年份都在0.45 以上。 因此加强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七)安徽省地区经济增长差距有扩大趋势

安徽省地区之间经济增长差距日益明显,从1991 年至2010 年的增长情况看, 处在较高增长区域的是合肥经济圈、马芜铜沿江城市带,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8%,经济增长相对落后的有皖北地区,约为15%。 在目前的增长模式下,省内也会出现收入增长差距不断扩大的倾向,表现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情况,和全国的情况类似。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扩大说明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被某种因素所阻碍,导致资金、人才在某些区域集聚的倾向大于扩散的倾向,这些阻碍因素导致增长缓慢地区劳动生产率持续落后。

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对经济的影响

(一)收入分配对消费的影响

对于收入分配状况的测度, 在经济学上,主要有两种测度方法。 一是被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 主要讨论在市场配置资源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收入分配。 另一种测度方法是由帕累托开创研究,主要运用统计方法,再现居民收入分配的差异,这种方法也被称为“规模收入分配”。 我们试图从这两个方面依据安徽省和各市统计年鉴,分别测度安徽省的收入分配特点。

安徽省平均消费倾向和收入分配呈反方向变化,即收入分配越来越不公平,平均消费倾向越来越低。 表1 反映出安徽省消费拉动增长波动式下降,2010 年拉动GDP 增长贡献率仅有29.8%,政府消费拉动增长只在特殊时期,如1999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和2010 年美国次贷危机期间,政府需求对拉动GDP 非常明显,除此之外,政府消费的拉动较小。 投资需求拉动在整个期间都表现明显,多数都超过50%, 2003 年以后更为明显。 这与目前投资推动的增长模式相契合,但“重投资、轻消费”会加剧收入不平等,容易导致消费不足的经济危机。

设CA 为平均消费倾向,GNI 代表基尼系数,其他为常量,对两变量的增量回归结果为:

从回归结果来看, 安徽省消费与收入分配呈负相关关系,收入分配差距扩大1%,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少0.92%,敏感系数很高。因此,安徽省寻求持续稳定的增长,应该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降低收入分配差距,提高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表1 不同需求对GDP的拉动情况

(二)二次分配调节收入的作用较弱

在经济增长中由于自然垄断和政策垄断的的存在,收入差距会扩大,这就需要政府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作为二次分配的工具。 我国统计的转移支付包括单位对个人的住房公积金、保险索赔等,政府对个人的失业救济金、离退休金和赔偿等。 这些分配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我们将城镇当年转移支付额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TRI) 作为因变量, 将城镇基尼系数(GNI)作为自变量,其回归的结果为:

从回归结果来看,城镇的转移性收入随着基尼系数的提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而增加,具有降低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 但敏感系数较小,其限制基尼系数上升的作用也较小。 如果转移性收入中剔除离退休金和公积金,转移支付即二次分配几乎对收入差距扩大起不到限制作用。

(三)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收入分配不平等会加剧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问题。 当今社会分配不平等通过房地产这个投资工具使得社会财富分配进一步恶化。 由于存在经营垄断和政府过度干预市场 (存在 “设租”和“抽租”等“寻租”现象),导致在要素收入分配中产生不公平的分配,使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不论是公平收入所得者或不公平收入所得者,都将大量财富投资于房地产, 致使居住成本不断上升。由于房地产发展不断膨胀,大量劳动力集中于房地产业,致使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因此,不可避免造成物价上涨,导致低收入者更加贫困。

社会贫困者增多将导致社会政治不稳定,提高投资的政治风险和维护社会安定的治理成本,可能导致资本寻求安全投资而外逃,社会投资将处于不足状态,因而妨碍经济增长。

三、安徽省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阶段部分解释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

当前安徽省人均GDP 约4000 美元, 按照发展经济学理论,应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有可能发生所谓的“ 中等收入陷阱”,此时也处于库兹涅茨“ 倒U 曲线” 的顶端。 这说明,根据经济发展规律,这一阶段很容易发生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现象。 其次,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也需要公共设施增加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 财政支出随GDP 增长有不断上升倾向。 其三,近年来由于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GDP 持续两位数的增长,加之我国税收以流转税为主, 经济活动规模越大,税收增长越快。 另外,近年来的土地财政更强化了政府在初次分配中比重不断上升。 因金融抑制发生利率持续过低, 居民收入相对GDP 增长缓慢,使得居民收入比重持续走低。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也造成了城乡间、产业间收入分配的不均衡。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过程中,工资持续在低位,劳动力市场有利于资本提供者,资本获利丰厚。 近年来我国工资水平的不断上升,说明我国人口红利期已过,二元经济特征减少。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导致社会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前,政府通过价格“ 剪刀差” ,人为降低农民收入,补贴工业生产。 同时,也发生地区间收入转移,从而形成地区间、部门间的初始禀赋差异。 改革开放后,政府通过“非均衡发展战略”形成了城乡、产业、地区间的不均衡发展,使收入分配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另外,因市场机制不完善,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寻租”等不完全竞争,导致收入分配秩序失范。

(三)行业垄断和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安徽省乃至全国的垄断主要是政府在电力、电信、铁路、航空、烟草、石油等行业加大政府控制所致, 民营企业实质上被排除在这些行业之外。 因行业存在垄断,“政企分开”成为共识,政府也不便干预国企职工工资,因此垄断国企职工薪酬有不断上升趋势。 这些带有公共福利性质的企业,民众并未获得质优价廉的服务,反而是这些企业的高管和员工获得较高的收入。 如果政府为了使民众受惠,强行以较低的价格定价,企业又会收不抵支,政府还会承担起“政企不分”的责任。 因此, 需要在法律的框架下对国有垄断企业的薪酬加以合理约束。

政府考虑保护民众的合法权益, 因此给予政府不同部门行政管辖权。但政府管理人员也是“经济人”,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管制过度,侵害市场自由的行为时有发生,甚至监管人员人为“设租”和“寻租”现象也时有发生。 市场化不足而不是市场化过度是当前收入差距过大的根源, 行政力量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在初次分配领域仍然发挥重要作用。行政权力使用不当,损害了市场经济行为,生产要素的流动产生扭曲。

(四)转移支付能力弱化

税收调控是政府规范收入分配的另一重要手段。 因间接税直接参与原始收入的分配,体现政府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其服务并非无偿,理应参与初次收入分配; 在二次分配中, 直接税构成政府转移支付的一部分,其特征具有调节收入的功能。 我国目前税制以间接税为主,直接税为辅,也就决定了我国税收的转移支付功能的次要作用。 由于间接税具有累退性,直接税具有累进性。因此我国税制决定了税收调节收入功能非常弱,甚至有“劫贫济富”的功能。

转移支付功能不强,财政资金对贫穷地区的转移力度很弱,对于降低收入分配差距并未起到积极的作用。 多数的资金仅为了民政上的救济作用,谈不上提高贫穷地区的人均教育资源和人均医疗资源,因此,目前的转移支付体制不能起到公共资源均等化的功能。

(五)社会保障程度不够

社会保障程度和范围有待进一步提高。 保障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 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使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但目前的保障体系仍然是贫者得不到应有保障,富者无需保障却保障过度。 社会保障是在法律上给予政府保护赤贫者的权力,其目标和作用非常明确。 目前的社会保障架构更类似商业保险, 保险费缴纳越多,保险金越高,未能发挥不同收入群体应享受同等基本社会保障的作用。 加之政府对医疗卫生支出和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较小,极大降低了收入分配调节能力。

四、安徽省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坚持市场导向的生产要素分配功能,保障初次分配的公平性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提高生产效率。 按照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 因此,强调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首先要承认市场的公平性。 只有认识到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才能防止走极端左倾路线。 对于国有垄断企业,应切实执行“非公三十六条”,引入竞争机制,变直接控制为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间接控制。 政府应该退出竞争性行业,实行管办分离。提高行业协会对行业的监管,政府应更多通过法律手段来制裁违法企业, 减少行政手段监管企业。 重新界定工会在薪资集体谈判中的作用,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二)继续推进服务型政府,大力完善基层政府的服务功能

评判政府的绩效不再以GDP 增长速度为衡量标准,而应以政府提供给民众公共服务的多寡和质量为评定绩效的标准。 当前政府将地区经济增长作为主要任务,热衷推出能提高GDP 的大项目, 忽视政府真正的本质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做好公共服务。 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即是着眼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虽然贫穷阶层按其贡献不应享有这种基本公共服务权利,但从社会正义和公平角度出发,理应授予政府给予公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力。

现在各级政府忙于招商引资, 忙于抓政绩、抓大项目,经济建设第一位,忘记政府主要的职责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唯GDP 的考核制度下,政府资源向国有企业、向资本倾斜。 必须完善官员考评制度,使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政府和市场的界限,明确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三)做好财政预算和财政监督,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

对不合理的行政支出应坚决说“不”,将“三公” 中不合理的支出应用到教育、 医疗等领域。“十二五” 时期实现公共财政预算和支出的透明化,形成对财政预算和支出规范的人大监督和社会监督,积极建立法制化的财产申报制度,健全以司法监督、社会舆论监督为主的多层次监督体系。 推出对官员财产向社会公示的制度,积极创造条件, 尽快在全社会实行财产公开和申报制度,强化各级人大的监督职能,加强对政府财政预算内外收入支出的监督。 加强预算管理,便于人大代表审核财政预算支出,切实监督其中用于社会保障和其他民生转移支付的比例,确保额度满足保障和改进民生的需求。 慎重审批带有“政绩”工程的项目,否决用于政府豪华办公建设和其他不当支出、不当投资等。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社会对收入分配改革的信心。

(四)积极扶持中小企业

搞好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就能提高就业,提高居民的收入。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已意识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优选部分担保企业, 政府给予贴息贷款支持其对中小企业的放贷,同时加强对担保企业的信用监督。 鼓励面向中小企业放贷的贷款公司建设,鼓励大型银行出台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贷款。 完善行业协会对中小企业的服务。

(五)继续完善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加大教育投入

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已严重影响新一代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政府应保障贫穷地区基本的基础教育,建立贫穷地区教育基金,通过提高薪水鼓励新生师资力量到贫穷地区工作,配置合理的教育设施, 全面提高贫穷地区教育教学水平,以不低于城市地区为标准。

全面提高安徽省劳动力素质。 优化省内职业教育体制,通过补贴形式鼓励民间机构兴办职业技术培训,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安徽省的科教优势,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按市场需求调整劳动力的供给结构。 建立贫困家庭子女奖学金制度,解决其子女“ 上不起学” 的问题。 在部分公立大学设立专项奖学金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等。 鼓励非公组织对贫困地区捐助。

(六)加大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差别依然存在, 特别在公共设施方面,农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在交通、水利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通过财政补贴和低息贷款等形式,鼓励农村生产资料供应合作社的发展,加大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建设农产品物流系统,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

(七)建立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

劳动报酬比例的降低,一方面是因为国内资本稀缺使然, 政府的招商政策加剧对资本的竞争;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劳动者没有形成保护自身利益的工会组织。 国内目前只有在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有工会组织,私营企业工会组织缺乏或功能不足。 需要政府成立私营企业工会活动基金,有效组织工会活动,或以国有企业工会组织为基础,有效扩展和成立分会组织,有效保护私营企业的劳工权益。 形成有工会组织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高职工工资谈判能力。

(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消费预期

当前,居民重储蓄、轻消费,其根本原因是居民对未来消费预期的不确定性上升,致使提高现期储蓄,降低消费;如果未来消费预期较为稳定,居民则会提高现期消费,降低现期储蓄。 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成为当前启动消费需求的重点环节。 加大对低收入者或贫困家庭在住房、 就医及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继续推动保障房和廉租房建设,进一步改善低收入者的居住条件。 推进安徽省公共医疗体制改革,解决“看病贵、就医难”等问题。

[1]万广华.中国的反贫困:仅有高经济增长够吗[R]联合国大学政策简报,2008,(4):1-8.

[2]陈立中.收入增长和分配对我国农村减贫的影响——方法、特征与证据[J].经济学(季刊),2009,(2):711-726.

[3]Orazio Attanasio,Gabiella Berloffa,Richard Blundell,Ian Preston.From Earnings Inequality to Consumption Inequality[J].The Economic Journal,2002,(3):8-10.

[4][美]邹至庄.中国经济转型[M].曹祖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0-46.

[5]岳希明,任若恩.测量中国经济的劳动投入:1982—2000 年[J].经济研究,2008,(3):18-20.

[6]田卫民.基于1978—2006 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居民收入份额研究[J].当代财经,2008,(6):22-26.

[7]李金美.我国当前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消费经济,2007,(3):18-22.

[8]高培勇.中国税费改革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4-28.

[9]段涛涛,孙忻.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问题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12):28-30.

[10]李丹.市场化程度与居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教育,2008,(2):10-14.

猜你喜欢

差距安徽省分配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