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2013-12-14谈乐炎
VOL.177
2013.05
专家点评
救灾要重视社会重建
孟宪范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
灾害对社会体系的破坏是隐性的,但又是长期的。因为其破坏是隐性的,所以我们要强调它;因为它的破坏后果是长期的,所以我们必须予以持续的关注。如若单纯关注物质层面的重建,忽视社会的重建,很可能导致灾民心理创伤酿成心理疾患,以及基层社会碎片化;而如果重视社会重建,如德阳通过“小风车”活动、社区文体活动用以疗伤,剑南社区、九龙镇灵官楼社区通过多种活动打造社区认同, 就会为人的心理健康、建立社会团结奠定良好的基础。
有过救灾见闻的都不难理解:社会重建中,社会组织的作用十分重要。在度过灾区的生命救援和灾民安置阶段,进入灾区重建阶段后, 各种问题纷繁复杂,灾民的差异化需求凸显,单以政府之力,根本无法应对,吸纳社会组织加入重建工作势在必行。
这样看来,“救灾之变”这一组文章为我们提出了灾后社会重建的问题,尤其是如何整合社会组织的力量参与到社会重建过程的问题。这一问题在风险社会中是社会管理应贯穿始终的,而对于正在构建现代救灾体系的中国而言,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康微博互动
@小康杂志社:广州拟投资6.2亿元打造新的“银河公墓”,这一工程被纳入民生工程。但诸多专家建议与其耗巨资再建第二个“银河革命公墓”,不如更新观念,取消特权,建造一个不分官民等级、人人平等的“广州市福山树葬公墓。
@医生哥波子:这样影响不好!与群众同生死同命运是共产党员干部的一生追求!
@小康杂志社:2013年5月15日,CCTV第一时间栏目就加多宝案判决特约采访求是《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他认为:企业在尊重法律的前提下,要遵守商业规则,以商业精神寻求双赢的解决办法,最终希望企业能够面向市场,立足于产品质量,以优质的产品服务社会,这才是根本之道。
@陈一啸:在中国,只要商标是我注册的,无论别人用了多久,投入了多少,累积了多少声誉,都可以抢过来。
记者手记
小事大议与大题小做
《小康》记者 曹伟
“江浙半月行、往返六千里。”本期采访涉及地方发展实践,从质朴的苏北农村到美丽的西子湖畔,采访距离跨度较大。
村中大事小情的决议环节缺一不可,江苏省邳州市近些年村级事务治理中使用的新做法进入了记者的视野,这种模式或许可以给一向苦于寻求化解基层矛盾的官员们以新的启发。有着几十年村支书工作经历的柳书记最喜欢将工作经验和经历编成“顺口溜”来与我交流,“支部决策好,全靠党领导,村中大小事,代表来商议,办事不偏袒,群众支持咱。”
不仅是空间跨度和村民态度,还有稿件的话题性——城镇化。毫无疑问,城镇化将作为中国新一届政府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未来的规划路线是记者所持续关注的。
如此宏大的选题如何进行报道,客观、权威、全面、准确几个要素缺一不可。行前不仅拜访了多位领域内专家进行交流,以加强对于本话题的进一步认知。
如何能将大的话题做深做透,还不失可读性,编辑部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选择地方发展的典型案例进行“解剖”,不仅可以将地方政策进行梳理,还可为读者群提供新型模式样本以供参考。两年多之前,浙江在省内中心镇选拔作为小城市培育试点,这不失为最佳的报道方向。
在浙江一个采访中的小细节,仅供大家了解:负责制定浙江经济发展大政的浙江省发改委,身处省府大院之内,却略显“狭小”。当然我指的是办公环境,不仅若干位官员共处一室,就连记者采访也是找了一把堆满资料的椅子,方才落座。
读者观点
摈弃“垃圾书”
因为爱好看书,本人闲暇之余经常逛书店,可每次看到“垃圾书”,我总是忧心忡忡,伴随着“人人拥有麦克风”时代,“个个怀有作家梦”也成为功利社会的浮躁表现。上至官员名人下至草根一族,甚至连“白云大妈”都有写书的冲动。泥沙俱下的“作家潮”,带来抄袭成风、垃圾泛滥的负面效应。建立审读机制,提升出书门槛或势在必行。垃圾书泛滥自有其市场需求。成年人急功近利的快餐式、浅俗化阅读为粗制滥造提供口实,男孩爱武侠、女孩喜言情的少年群体让玄幻低俗拥有市场。读者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用脚投票足以让垃圾远离。多出精品、推介好书、引导精读,这是矫正浮躁阅读的社会责任。只有养成“内容为王”的读好书习惯,才能营造良币驱逐劣币的正能量社会环境。
——甘肃 雷蒙
(所刊读者言论不代表本刊观点)
欢迎读者踊跃来信,请邮至tanleyan5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