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遥感信息的区域农业干旱模拟技术研究

2013-12-13王治海刘建栋邬定荣邱美娟俸玉端

水土保持通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基准值土壤湿度实测值

王治海,刘建栋,刘 玲,邬定荣,邱美娟,俸玉端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华北平原是我国冬小麦重要生产基地,近年来该地区干旱发生频繁,对当地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及时地开展农业干旱监测预测,对于该地区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农业干旱监测预测进行了大量的较为深入的系统研究。Palmer[1]将前期降水和水分供需结合在水文计算系统中,提出了基于水平衡的干旱指数(PDSI);安顺清等[2]对帕默尔旱度模式进行了修正,建立了我国华北地区气象旱度模式,并提出了优化灌溉的理论依据;王石立[3]建立了水分胁迫下的冬小麦生长模式,并进行了冬小麦干旱影响评价;赵艳霞等[4]以农业干旱识别和预测模型为基础,开发了农业干旱识别和预测技术系统;刘建栋等[5]在提出农业干旱指数和农业干旱预警指数的基础上,建立了华北干旱预测数值模式。以上研究为农业干旱预测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然而,大多数模型模拟的土壤湿度与实测值往往存在一定偏差[6-7],对区域农业旱情监测预测产生不利影响,并且传统方法对土壤水分主要进行单点观测,难以满足实时、大范围旱情监测的需要[8]。相对而言,遥感技术则可以快速同步地获取大面积的土壤水分信息,这为区域旱情监测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9]。与其他遥感手段相比,微波遥感不仅能穿透云层和雨区,还能穿透一定深度的地表,从而获取植被覆盖的地表及地表以下一定深度的信息[10]。因此,借助微波遥感技术的优势,将微波遥感反演的宏观土壤水分信息嵌入到作物干旱模型中,使模型中土壤水分“流动”更加真实,将有可能提高区域农业旱情的预测精度,促进农业干旱模拟模型的发展和应用。

基此,本研究在作物干旱模型研究基础上[5],拟以土壤水分为结合点,将微波遥感与作物干旱模型相结合,对河南区域农业干旱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模拟研究,以期为该地区农业旱情监测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数据

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河南省作为研究区,该地区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是华北地区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年均气温12~16℃,年均降水量550~1 400mm,属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

研究中所采用的数据包括气象数据、站点数据和遥感数据。其中,气象数据为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61—2006年河南省17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要素值,包括辐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水汽压、风速和降雨量等。其中,部分辐射数据左大康等[11]的研究用常规资料处理得到;站点数据来自全国农业气象观测记录报表1—2,报表1包括2001—2006年郑州及信阳2个站点有冬小麦种植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即冬小麦生长发育期、生长状况、干物重、产量以及叶面积指数(LAI)等。报表2包括河南省17个站点的土壤参数数据,即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和凋萎系数等。无观测数据的站点,选取距离该站最近的站点资料替代;表层土壤水分遥感数据是美国冰雪数据中心(NSIDC)AMSR-E_L3_DailyLand_V06产品的重采样结果[12-13]。AMSR-E传感器于2002年由美国NASA发射的Aqua卫星搭载升空,其赤道过境时间约为当地时间下午1:30(升轨)和凌晨1:30(降轨)[12]。有研究表明,AMSR-E传感器升轨时的数据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优于降轨[14]。因此本文选取了该传感器升轨时的表层土壤水分逐日遥感数据,其时间序列为2004—2006年。由于冬小麦在拔节后对土壤水分的盈亏更加敏感,因此提取各年3—6月的遥感数据用于本研究。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作物干旱模型是在ARID CROP模型基础上改进而来的[5,15]。De Wit与van Keulun在原De Wit理论的基础上,考虑了光、温、水对作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发展了一个ARID CROP数值模拟模型[16-17]。该模型机理性很强,主要依据作物生长的生

式中:Pnet——叶 片 净 光 合 速 率 〔kg/(hm2·h)〕;α——初始光合作用量子效率;Par——光合有效辐射〔cal/(cm2·h)〕;Pmax——最大光合速率〔kg/(hm2·h)〕;Rd——呼吸速率〔kg/(hm2·h)〕。

(3)潜在蒸腾。依据能量平衡原理,潜热通量LE可表示为:理特点设计,用于模拟作物在土壤水分因子影响下的生长过程[18]。模型主要由初始化、潜在日总光合量、潜在蒸腾、实际蒸腾等子模型构成,其主要部分如下:

(1)初始化。模型的初始化主要是将作物参数、土壤参数等基本信息以相应的文件格式输入,为模型的模拟计算奠定基础。

(2)潜在日光和总量。潜在日光合总量为冠层光合量时空上的积分,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LE——汽化潜热(mm/d);Rn——单位叶面积吸收的辐射量〔cal/(cm2·d)〕;Ea——空气干燥力(mm/d);Δ——温度—饱和水汽压曲线斜率(mb/K);r——视干湿表常数(mb/K)。视干湿表常数r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r0——常数(r0=0.63mb/K);ra——边界层阻力(d/cm);rc——叶片表面对水汽的阻力 (d/cm)。空气干燥力Ea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ea——饱和水汽压(mb);e——实际水汽压(mb);ρ——空气密度(g/cm3);Cp——空气的定压比热容〔J/(g·K)〕。

(4)实际蒸腾。利用达西定律与物质连续方程联立的思路,采用水分平衡方法求解实际蒸腾速率。其中,达西定律与物质连续方程联立,可以推导出以下关系式:

式中:C(h)——单位时间内的容积含水量(mm/h);h——土壤水压差(mm);K(h)——导水率(mm/h);t——时间(h);z——垂直坐标(mm);S——单位土壤容积的根在单位时间内吸收的水量(mm/h)。

之后,研究人员对模型不断改进以应用于不同国家的很多地区。刘建栋等[5]在提出农业干旱指数和农业干旱预警指数两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将模型进一步发展成我国华北地区农业干旱预测数值模式。该模式的时间步长为1d,需要输入的数据有辐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水汽压、风速和降雨量等。

土壤水分反演采用了指数滤波方法[19],利用表层土壤水分遥感数据反演0—20cm土层的土壤水分。指数滤波法主要是依据表层与深层土壤水分的关系得到,具体算法如下:

式中:SWI——土壤水分指数(0≤SWI≤1);ms(ti)——ti时刻表层土壤湿度遥感反演值(标准化,无量纲);T——特征时间长度(d)。特征时间长度是计算土壤水分指数SWI的关键参数,其计算思路为:赋予T一组特定值Ti,计算每一个Ti对应的SWI与田间实测值(标准化)的相关系数。提取相关系数最大值Rmax,此时Rmax对应的Ti即特征时间长度最优值。为反演深层土壤湿度,还需要一些与土壤质地有关的信息,如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等。其关系式为

式中:W——深层土壤湿度(%);WL——凋萎系数(%);FC——田间持水量(%)。

得到0—20cm土层的土壤湿度后,将反演结果替代模型中同一土层含水量的计算过程,从而实现微波遥感与作物干旱模型的链接。模型分别采用链接遥感技术和不链接遥感技术2种方式模拟冬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农业干旱情况,进而评价基于遥感信息的作物干旱模型的模拟能力。

2 结果与分析

2.1 模型校正及验证

以郑州站点为代表点,将实测资料按年份均衡分组,其中2001—2003年的资料作为模型校正,2004—2006年的数据用于模型验证。由图1可知,校正后的模型预测的干物重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叶面积指数(LAI)预测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与实际情况也比较一致。因此,校正后的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其预测结果能反映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基本趋势。

图1 干物重、LAI的预测值与实测值比较

2.2 土壤水分遥感反演

采用指数滤波方法[19],利用表层土壤水分遥感数据(0—1cm土层)反演0—20cm土层的土壤水分指数SWI。在此基础上,结合实测资料反演得到0—20cm土层的土壤湿度。

(1)特征时间长度最优值确定。特征时间长度T是反演土壤水分指数SWI(0—20cm土层)一个极其关键的参数,其计算过程为:利用式(7)对遥感反演资料和田间实测资料标准化,并剔除不在正常范围(0≤SWI≤1)内的数值。在此基础上,计算每一个特征时间长度T(4d≤T≤30d,T为整数)对应的SWI,继而求出SWI计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R。

由图2可知,相关系数R在0.31与0.39之间波动。T等于11d时,相关系数R达到0.38以上;当T不等于11d时,相关系数R均小于0.38。综上所述,当特征时间长度T等于11d时,对应的相关系数R最大(R=0.382),SWI计算值与实测值最接近。因此,特征时间长度最优值为11d。

图2 不同特征时间长度T对应的相关系数

(2)深层土壤水分反演。在确定最优特征时间长度(T=11d)的基础上,利用式(6)计算出0—20cm土层的土壤水分指数SWI。之后,结合田间实测资料,由式(7)反演得到土壤湿度。进一步对反演值与实测值的符合度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显示,均方根误差RMSE的平均值为6.3%。由此说明,土壤湿度反演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其反演效果较好。

表1 土壤湿度反演结果统计检验

2.3 微波遥感与作物干旱模型的结合

在调整模型参数的基础上,将0—20cm土层的土壤湿度遥感反演信息直接嵌入到模型中,实现微波遥感与作物干旱模型的结合,继而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其农业干旱进行模拟。

(1)冬小麦生长发育模拟。以2004—2006年郑州站点冬小麦生长发育为例,检验基于遥感信息的作物干旱模型对叶面积指数的模拟效果。由表2可知,引入遥感信息后,叶面积指数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由1.76降低至1.75。由此说明,将微波遥感与作物干旱模型相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模型对作物生长发育的模拟能力。

表2 叶面积指数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差RMSE

(2)农业干旱模拟。目前,农业气象旬报中只有农业干旱的定性描述,而没有类似温度、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定量记录,这为模型验证带来一定困难[5]。为解决这一问题,引入基准值这一概念,以更好地实现模型验证。基准值的计算方法为,采用3次样条函数对土壤水分实测数据进行插值,得到逐日土壤水分数据。之后,将插值结果替代作物干旱模型中土壤水分的计算过程,其模拟结果即为基准值。模型验证分为单点验证和区域验证。

首先进行单点验证,将农业气象旬报中的定性描述按农业干旱预警指数定义[5]转化为相应的农业干旱预警指数数值(SP),并作为实测值与模拟结果对比。以卢氏、商丘和许昌等站点的冬小麦生长过程为例,对农业干旱预警指数基准值的模拟效果进行检验。由图3所示,在农业气象旬报没有旱情记录时(3月),基准值与实测值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而对于有记录的农业干旱时段(4月上旬至5月下旬),基准值与实测值比较接近,模型对这一时段的旱情有较为准确的再现。因此,农业干旱预警指数基准值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以作为模型验证的基础。

进而利用改进后的模型对区域农业干旱进行模拟验证。农业气象旬报记录:2004年5月中旬,“除豫北、豫西南、豫东南等地墒情适宜外,其他县市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旱情,尤其是豫中大部、豫南部分等地土壤湿度≤10%,属重度干旱”(附图7)。由附图7可知,对于豫中大部分地区,农业干旱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均显示该地区出现了严重干旱;在豫北、豫南和豫东南等地,模拟结果显示这些地区农业干旱程度很轻,其墒情接近适宜状态,这与旬报记录也比较一致。从总体上看,基准值的模拟结果比较符合旬报记录的描述,再次证明基准值可以作为模型验证的基础。

图3 农业干旱预警指数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将模型分别采用链接遥感技术和不链接遥感技术2种方式模拟区域农业干旱,并将其模拟结果与基准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于豫北地区,链接遥感技术的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该地区墒情适宜,而单纯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该地区农业干旱严重。结合基准值与农业气象旬报记录可知,引入遥感信息后,模型在豫北地区的模拟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此外,对于其他地区(如豫中大部),基于遥感信息的模型的模拟结果也更加接近基准值和旬报记录。因此可以认为,引入遥感信息后,作物干旱模型对区域农业干旱的模拟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3 结论与讨论

(1)引入遥感信息后,模型对冬小麦生长发育模拟的准确率有所提高,并且单点农业干旱的模拟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

(2)区域农业干旱验证结果表明,将微波遥感与作物干旱模型相结合,可以提高模型对农业干旱的模拟能力,这为农业旱情监测提供了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研究尝试以土壤水分为结合点,将微波遥感技术与作物干旱模型相结合,使模型中土壤水分“流动”更加真实,起到了优化模型的作用,进而提高了区域农业旱情的模拟精度。但本文作为初步尝试,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本文只改进了模型中0—20cm土层含水量的计算过程,进一步的研究将扩展到土壤的更深层次。随着遥感技术和作物干旱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将两者结合进行农业干旱监测预测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同时还会出现更多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1] Palmer W C.Meteorological drought[M].Washington D C,USA:U S Weather Bureau,1965:45-58.

[2] 安顺清,邢久星.帕默尔气象旱度模式的修正[J].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刊,1986,1(1):75-82.

[3] 王石立.冬小麦生长模式及其在干旱影响评估中的应用[J].应用气象学报,1998,9(1):15-23.

[4] 赵艳霞,庄立伟,王馥棠.农业干旱识别和预测技术系统[J].应用气象学报,2000,11(S1):192-199.

[5] 刘建栋,王馥棠,于强,等.华北地区农业干旱预测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3,14(5):593-604.

[6] Stamm J F,Wood E F,Lettenmaier D P.Sensitivity of a GCM simulation of global climate to the representation of land-surface hydrology[J].Journal of Climate,1994,7(8):1218-1239.

[7] Liang X,Wood E F,Lettenmaier D P.Surface soil moisture parameterization of the VIC-2Lmodel:evaluation and modification[J].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1996,13(1/4):195-206.

[8] 王利民,刘佳,邓辉,等.我国农业干旱遥感监测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32(6):4-8.

[9] 刘欢,刘荣高,刘世阳.干旱遥感监测方法及其应用发展[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2,14(2):232-239.

[10] 杨绍锷,闫娜娜,吴炳方.农业干旱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遥感信息,2010,1(21):103-109.

[11] 左大康.地球表层辐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25.

[12] Njoku E G,Jackson T J,Lakshmi V,et al.Soil moisture retrieval from AMSR-E[J].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2003,41(2):215-229.

[13] Jackson T J,Cosh M H,Bindlish R,et al.Validation of 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soil products[J].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2010,48(12):4256-4272.

[14] Brocca L,Hasenauer S,Lacava T,et al.Soil moisture estimation through ASCAT and AMSR-E sensors:an intercomparison and validation study across Europe[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11,115(12):3390-3408.

[15] 王天铎.数值模拟在黄淮海地区生物资源评价中的应用[M]∥刘昌明.中国水问题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191-197.

[16] van Keulen H,Seligman N G,Benjiami R W.Simulation of water use and herbage growth in arid regions:A revaluation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model“ARID CROP”[J].Agricultural Systems,1981,6(3):159-193.

[17] Penning F W T,van Laar H H.Simulation of plant growth and crop production[M].PUDOC:Wageningen,1982:40-82.

[18] 李明星,刘建栋,王馥棠,等.分布式水文模型在陕西省冬小麦产量模拟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通报,2008,28(5):148-154.

[19] Wagner W,Lemoine G,Rott H.A method for estimating soil moisture from ERS scatterometer and soil data[J].Remote Sens.Environ.,1999,70(2):191-207.

猜你喜欢

基准值土壤湿度实测值
上海海岸带沉积物地球化学基准值特征
±800kV直流输电工程合成电场夏季实测值与预测值比对分析
常用高温轴承钢的高温硬度实测值与计算值的对比分析
土壤湿度传感器在园林绿化灌溉上的应用初探
基于5G用户体验的业务质量优化模型研究及其应用
市售纯牛奶和巴氏杀菌乳营养成分分析
基于51单片机控制花盆土壤湿度
一种基于实测值理论计算的导航台电磁干扰分析方法
一种基于改进差分的测井数据可逆变长码压缩方法
四川盆地土壤湿度时空分布及影响因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