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约翰·契弗《泅泳者》的朝圣之旅

2013-12-12白陈英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0期
关键词:朝圣中产阶级游泳池

徐 珍 白陈英

约翰·契弗(John Cheever,1912—1982)是美国当代著名短篇小说家,其《泅泳者》被称为“永远受欢迎的多面短篇小说”,[1]367讲述了主人公耐第·梅瑞尔在朋友家做客时突发奇想,穿过镇上各家各户的游泳池游回自己八英里外的家中,却发现家园破败人去楼空的故事。学界纷纷从主人公的身份困惑和悲剧命运、小说的语言机制、场景描写以及对比、象征手法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精彩解读。本文拟聚焦于耐第反复强调的朝圣之旅,揭露其 “朝圣”名下“渎圣”之实,以探讨美国中产阶级信仰缺失的精神困境。

一、朝圣

游泳为当时郊区中产阶级风行的运动。耐第深谙其道,且乐此不疲。在朋友家参加聚会的他情绪高昂,决定朝西南方向穿过各家各户的游泳池泅水回家。这条陌生的路线让他隐隐约约地觉得自己应算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像一位朝圣的香客”。[2]422他以朝圣者的神情穿过一家家泳池。途经喧闹拥挤且污秽不堪的公共泳池时,耐第自豪地视其为对自己“朝圣”的考验。

朝圣(pilgrimage)较早来源于拉丁语中的peregrinus(per表通过,ager表土地、国家)一词,指身处旅行中的外国人、异邦人。该词也被用来翻译希伯来文gur(旅居者)和希腊文parepidemos(异乡人),后两者皆可引申为上帝的子民与围绕着他们的世界的关系。[3]朝圣最初表现为强制性和惩罚式的赎罪行为,体现着基督教对道德的监督和规约。早期教会通常让悔罪者公开认罪。令他们身穿麻布衣服,匍匐在圣地会场门口,含泪请示恕罪,并恳求信徒们代他祈祷。[4]随着教会势力的稳固,不再需要强制性惩罚来维护其精神权威,而是通过各种手段鼓励民众主动、自愿参与,因此赎罪方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如购买圣物、购买赎罪劵、捐赠财产、参加十字军东征等等。赎罪方式的外在化和形式化激发了普通民众的宗教兴趣,增强了人们的宗教意识。朝圣活动随之增加,朝圣(pilgrimage)一词也发展为怀着某种特定宗教目的的旅行之意。它具体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实地的朝圣,即到圣徒所在地或其他圣地的旅行,以获得对某种特定的罪行或放纵行为的宽恕,获得救治或其他物质性的利益;二是内在的朝圣,包括修行、隐居、冥想等;三是道德的朝圣,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服从上帝,尤其是要避免七大罪恶。[3]总之,朝圣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宗教赎罪的意味。耐第正是带着朝圣般的虔诚开始旅程的:他想象着家里四个漂亮的女儿可能已经吃过午饭,此刻正在打网球;他以太太的名字“露西达”为这条由泳池组成的特别路线命名;他怀着对妻子的深切情意和对家庭的维护“一头扎进水里”。[2]422然而,这段有着美好开始的旅程是否真如他所说之朝圣?通过朝圣之旅他是否获得神恩走向救赎?其旅程便是答案。

二、渎圣

基督新教随着移民们来到新大陆,逐渐内化为美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新教伦理强调勤劳俭省,“凡不勤勉的人,绝不会有荣誉”、“小漏将会沉大船”等观念曾长期作为美国社会主流思想。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演进、科技的发展、文化的渗透以及人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增强等都使得新教伦理受到强烈冲击,人们对于工作、生活、文化等有了新的理解和思考。美国历史学家康马杰(Henry Steele Commager,1902-1998)指出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宗教呈世俗化趋势且在美国人的生活中影响越来越小。他认为:“教会虽然在物质上达到空前强大,可是其精神力量却从来不像现在这样微弱。耶稣会传教士的布道已失去昔日的权威,著名传教士钱宁和帕克已后继无人……”[5]253-25420世纪60年代伊始,上帝死亡神学、黑人解放神学等一系列激进的神学派别登上历史舞台,出现了著名的威廉·汉密尔顿、保罗·苑布伦、托马斯·奥尔蒂泽等上帝死亡神学家。他们大胆地宣告:“上帝是丰富而热情的人世生活最突出的敌人,而且只有在上帝死亡之后,人类才能从历史的真正统治者的压制下解放出来。”[6]386《时代》周刊甚至发表了“上帝死亡宣言”。这些宣传鼓动无疑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从而引起强烈的社会动荡甚至无序,自杀、离婚、堕胎、暴力、滥用毒品等现象泛滥,犯罪率居高不下。

《泅泳者》便成书于这动荡年代,出版于 1964年,为契弗短篇小说集《准将和高尔夫球迷寡妇》中的一篇。小说开头以一整段的篇幅描述了仲夏时节一个星期日郊区中产阶级们从教民到牧师纵酒无度的场景,人人都在说“我喝得太多了”。[2]420耐第经过的邻居家,几乎家家都热闹非凡、觥筹交错、宴会不断,满满几车的朋友络绎不绝。星期日在西方本是一个庄严而神圣的日子,人们应该去教堂做礼拜,而郊区中产阶级却沉醉于饮酒作乐,每个人都手拿酒杯,在游泳池边狂饮,可以想象他们平时多么纵情奢侈、享乐无度。另外,纵酒违背了清教伦理,被视为败坏社会风气的洪水猛兽。因为饮酒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过度饮酒不仅会摧垮人的身体,还将破坏人的心智,摧毁人的良知,消除人对上帝的敬畏感,导致道德沦丧,使个体获取上帝之爱和灵魂救赎变得异常艰难。“酒精消耗量的增加表明个人道德的下降,且对基督文明构成强大威胁。”[7]45-46于是“酒即罪恶”的观念逐渐形成,不少宗教组织严格限制暴饮和滥饮,尤其是卫理公会、浸礼会,他们不但强烈反对饮酒,而且将戒酒作为忠实信仰的条件,有的教派干脆提倡全员戒酒。这使得美国历史上禁酒运动持续近百年。《泅泳者》成书时至20世纪中叶,戒酒令早已解除,但中产阶级礼拜日纵酒狂欢,沉迷于酒精以逃避社会问题与责任,实际上标志着普遍的信仰缺失和精神堕落。正如有评家指出,契弗笔下的世界缺乏精神的意义而充满着物质主义。[8]神性的缺场彰显出人们赤裸裸的无拯救状态。

除了星期日纵酒,耐第渎圣的另一方面即是对婚姻的不忠。他与泳程中倒数第三家游泳池的女主人谢莉·亚当斯有婚外情。不久前他们还风流过,好像是上周、上个月或是去年。虽然他主动提出了分手,但他仍认为这样“为高尚婚姻一无所知”的性混战“是一剂极好的灵丹妙药,一剂止痛药,是一粒让他重新充满活力,让他心中充满生活快乐的色彩鲜艳的药丸”。[2]430因此他自信满满地走进游泳池,因为这个游泳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属于他的。婚姻历来备受基督教关注并被赋予神圣地位。根据《旧约》,婚姻乃上帝所赐,为上帝配合与见证的“神的盟约”。基督教使徒时代重要代表人物保罗曾以“头与身”的比喻倡导终生不渝的一夫一妻制:丈夫是头,妻子是身。妻子当顺服丈夫,丈夫也应当照样爱妻子,如同爱自己的身子,因为爱妻子便是爱自己了。中世纪著名神家圣奥古斯丁进一步指出夫妻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初之自然纽带”。[9]9影响深远的新教神学家、新正统神学家,爱弥尔·卜仁尔(Emil Brunner,1889-1966)将婚姻定位为对上帝创造秩序的实现,认为婚姻的基本要素即爱情与忠诚。其中,忠诚是一种能够使人意识到其责任的意志,能够消融一切令爱情波动和婚姻变动的因素,是维系爱情和婚姻的基石,也使婚姻成为一个属神的圣洁的制度。[10]二战后,随着女权运动等各种反传统思潮的兴起,西方社会的婚姻观念发生了急剧变化,未婚同居、离婚、婚外情、同性恋等新的形式无一不冲击着传统家庭和婚姻伦理,婚姻危机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耐第拥有为高尚的婚姻一无所知的婚外情,心中却没有丝毫愧疚。而且,他对这一切并没有任何深刻的记忆,更不在乎给他人带来何种伤害,足可见其堕落和沉沦。他抛下妻子,独自泅水回家,途中遭遇不幸后私会情人寻求安慰。这正是对家庭的逃避、对婚姻的背叛和对神圣的亵渎。

三、结语

当耐第竭尽全力游完全程,步履蹒跚、疲惫以极地扑倒在自家门口时,发现门庭破败、空无一人,他不得不接受自己早已破产、众叛亲离的残酷现实。挂朝圣之名,行渎圣之实的梦幻般旅程揭露了耐第悲剧命运的根源,预示着美国中产阶级的精神荒原和穷途末路,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奢侈、物化、精神堕落的生活方式的焦虑和对美国工业化发展前景的担忧。《泅泳者》曾被认为是契弗的自传性作品。[1]契弗曾长期酗酒、吸毒,晚年便转向基督教寻求精神慰藉。他本人的行为或许昭示着耐第之类中产阶级精神困境的最好解救方式。

[1]Kozikowski,Stanley J.Damned in Fair Life:Cheever’s“The Swimmer” [J].Studies in Short Fiction,V01.30,1993(3):367-375.

[2]约翰·契弗.绿阴山强盗——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420-432.

[3]Dyas,D.Pilgrimage in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700-1500[M].Cambridge:D.S.Brewer,2005.

[4]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康马杰.美国精神[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6]托马斯·奥尔蒂.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7]Handy,Robert T.A Christian America[A].N.Y.,1984//张敏谦.福音新教及十九世纪上半叶社会改革影响[J].美国研究,1991(2):118-137.

[8]Blaythe,Hal&Charlie Sweet.Cheever’s Dark Knight of the Soul:The Failed Quest of Neddy Merril[J].Studies in Short Fiction,Vol.29,Summer,1992:347-352.

[9]St.Augustine.The Good of Marriage[A]//Treatises on Marriage and Other Subjects[C].New York:G.T.Wilcox,1955.

[10]Brunner,Emil.Man in Revolt:A Christian Anthropology[M].Westminster:John Knox Press,1979.

猜你喜欢

朝圣中产阶级游泳池
布依少女
游泳池
朝圣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游泳池
御风而行的朝圣之旅——青海湖骑行记
游泳池
LIKE BUTTER FOR THE SOUL 朝圣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