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林语堂20世纪30年代的散文创作

2013-12-12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0期
关键词:性灵林语堂文体

林语堂被公认为是“幽默大师”和“20世纪最有智慧的人物”之一,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林语堂思想性格的形成

林语堂说:“我生在福建南部沿海山区之龙溪县坂仔村。童年之早期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是山景,二是家父——那位使人无法忍受的理想家,三是严格的基督教家庭。”[1]1985年林语堂出生在美丽的福建龙溪坂仔村的一个牧师家庭,船夫讲述的感人的故事,远处幽怨悦耳的箫声,一切都在无声无息地浸染着林语堂,使林语堂的性格倾向田园,偏于浪漫,喜好自由,讲求闲适。林语堂受家庭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其宗教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基督教成为了他宗教文化观念的核心。因为林语堂父亲信仰基督教,受父亲的影响,全家都信仰基督教。家人经常轮流诵读《圣经》、做祷告等,家里基督教的氛围特别浓厚,这在他晚年写的《八十自叙》一书中有提到。

林语堂从接受学校教育开始,基本都是接受的西方文化教育,如在国内读的是教会学校,留学去的美国、法国。因为长期受西方文化的熏陶,林语堂的文化意识里受到了中西方两种文化思想的影响,并且两者不断融合。林语堂提倡散文写作风格应该具有性灵、闲适、幽默的因素,但其作品字里行间时常流露出纵意而谈、即兴而作的个性。

这就是林语堂,一个融汇中西文化,一个虔诚的信奉基督教,一个倾向田园、偏于浪漫、喜好自由、讲求闲适的文化人与作家。

二、林语堂散文的文体类型

林语堂的散文创作不仅数量多,风格也多样,文体类型也很丰富,各个时期都有佳作问世。通过阅读林语堂各个时期的散文作品,大致总结出了以下三种不同文体类型:

(一)社会批评类

社会批评类作品主要是指林语堂时刻关注民生、关注社会苍生、对丑恶现实社会进行讥讽批判的一系列散文作品,这类散文作品大多写于“语丝”时期。例如《读书救国谬论一束》一文,是一篇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散文。林语堂将文中的遗老遗少视为一群 “疯子”,因为他们鼓吹“勿谈政治,读书救国”,讽刺那些思想封建、老顽固的读书人。《祝土匪》一文,在写作技巧上方法得当,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大量运用反语,讽刺那些所谓的学者。

林语堂不仅能很好地运用讽刺和反语,幽默的语言也在文章中经常出现。比如《粘指民族》一文,写“染指,中饱,分羹,私肥……”[2]文章的妙处在于故意混淆“染指性”这一概念,没有从学术的角度对它进行正确的介绍,而是用一种看似正确的科学的解释,实则是运用了反语证明。看似认真的态度,其实是为了突出幽默和讽刺效果,使讽刺与幽默结合,语言幽默生动形象。

在林语堂眼里,奴性、奸猾、保守和容忍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民性存在的根本痼疾,这些国民性的痼疾是必须进行抵制和大力批判的,必须改变国民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抵制文化专制。

(二)文化批判类

对待各国文化,林语堂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因为对中西方文化的谙熟,自己又有独特而深刻的体悟,所以在写作中,涉及中西文化时,会时不时地对两种文化进行对比研究。

例如《论幽默》一文中,林语堂写到了中西方人的平时生活状态。在对比中发现,中国人是不懂幽默的,而西方人谙熟幽默,最后揭示出幽默的重要性,告诉中国国民“幽默”对生活、对文学、对心灵等都是不可或缺的。

林语堂散文创作最具特色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例如《中国文化之精神》就是1932年春在牛津大学和平会的一篇演讲稿,在文中林语堂诙谐幽默地向英国人讲述了中国民族的优劣之点,让他们在轻松的状态下真正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因为对西方文化的谙熟,对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林语堂总能理解并清楚地知道西方读者的需求,所以能给他们准确的翻译和地道的解释。

(三)生活感悟类

林语堂是一位热爱生活、情感丰富的作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和乐趣,调解自己的身心,抒发个人情感,这类文章在他的散文中占很大比重。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人的本能天赋即向往悠闲。《秋天的况味》以秋景写人情,以秋天古意磅礴的气象衬托人生之秋“成熟”的快乐,显得朴素宜人。

林语堂认为写文章必须有性灵的倡导,对于生活美感的挖掘,就是把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寄托于写作、寄托于文字。而这样就必须做到 “真”、“诚”二字,因为只有做到真实的自己、写下真实的话语、抒发真实的情感,才能有真实的体悟,写出真实的文章。无论哪类文章都要平等交流,都要有人情味,不要有道学气之类的歪风邪气。

林语堂就一直坚持这样的原则,所以他写的文章总是能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总给人很亲切的感觉,很自然朴实但却很有格调。从古到今,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人们习惯了安宁、稳定、没有战乱的生活,所以多数文人都追求在稳定的生活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与世人和谐相处,在尊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和自然融合,调试自己的内心,获得身心的真正安定。

三、闲适、幽默和独抒性灵的文体风格

林语堂学贯中西,他的散文不仅借鉴了外国娓语式散文和中国明清之际“性灵”作品的长处,而且也加上了他本人的天赋气质,让其作品散发着主闲适、通性灵、富幽默的艺术魅力。

(一)闲适

林语堂所说的“闲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内容上的闲情雅趣,二是指形式上的闲淡文体。这是他根据中西文化融合得出的认识和总结。

林语堂所提倡的“闲适”是针对人生和人情说的。在日常生活中,沈从文追求生活的闲适和心灵的自由,他认为这是任何人任何理由都不能剥夺的。他认为在做文章的过程中,首先在选材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心,细微地观察体悟生活,写一些比较有闲情雅趣的内容,符合自己的内心,使心灵得到净化,也使读者感到轻松和慰藉。而在文体的选择上,也不能太拘泥于形式,可以任意而谈,有自己的见解和对生活的独特领悟。这不仅有利于自己内心的安宁,也有利于文学的发展和进步。在鲁迅翻译的日本学者的《思想·山水·人物》中有一段关于闲谈重要性的阐述,大致是说闲谈对社会和个人都很重要,尊重闲谈,才能走在文化发达的路上。林语堂很好地将“闲适”笔调运用到作品中,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悠然自在、轻松自如、无拘无束的情致,这就是林语堂毕生都在追求的 “闲谈体”。

(二)幽默

幽默是林语堂散文最大的艺术特色,而他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使用“幽默”一词的第一人。在林语堂的观念中,中华民族的“幽默”是匮乏的。20世纪 30年代林语堂从传统中国文化中发现幽默,经过多方面的研究与总结后,他得出的结论就是:“真有性灵的文学,人人最深之吟咏诗文。都是归返自然,属于幽默派,超脱派,道家派的。”[3]林语堂认为幽默是一种“真实的,宽容的,同情的人生观”,他还将“超脱”和“达观”引入幽默的人生观,并赋予幽默“温厚”的特质。

林语堂经常用幽默的笔调写作,他认为幽默不是玩世不恭,不是不正经、不认真,不是说滑稽粗鄙的话语,睿智的头脑才会有幽默的细胞,幽默的人生哲学也有凝重认真的时候,和讽刺也不一样。

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政治险恶,社会混乱,生活艰苦,文化和艺术等越来越没新意。生存的艰难,让世道人心变得越来越恐怖,人们找不到一个合理的正确的宣泄、调整方式。林语堂的创作,也许正是对这种社会状况的一种突破和努力,他不像鲁迅一样直言时弊,而是他用自己幽默的笔调,给大众给老百姓带来欢乐,使他们精神上得到满足,寻找属于自己的调解方式,充满希望地活下去。这也和他提倡的闲适的生活和写作理念密切相连。

(三)独抒性灵

在林语堂文学理论体系中,最为本质和核心的理论就是“性灵说”。林语堂认为对文章创作来说,性灵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篇文章有了性灵,那么这篇文章就是有活力、有生命力的。此外,还认为写文章并没有所谓的写作技巧,对于想成为作家的人,才开始学写作的时候要不拘小节,根据自己的内心的想法,不考虑任何写作技巧之类的东西,那样才能有进步。在林语堂这里,“性灵是文学的关键和核心,有了它别的方面就能迎刃而解”。[4]所以,林语堂认为一切艺术都是以性灵为依据和立足点的。

林语堂的性灵文学主要表现在:忠实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他一生不参政治和文学派别,表现出一种无拘无碍、从容潇洒的境界。但他的文章也关心国家民族和世道人心,超越了过于功利主义的文学。只是林语堂的散文创作如他的性情人生一样,透出仙风道骨的气韵、温柔敦厚优雅的文风。这就是林语堂散文中优雅轻灵的性灵美。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林语堂散文创作中的三个关键点:性灵、闲适、幽默,这三者是林语堂的散文中缺一不可的。而性灵是其散文理论话语的根本,闲适和幽默是分支。这些文体风格的形成,让林语堂逐渐自成一个小品散文流派。

[1]林语堂.林语堂自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2,62,63,70.

[2]林语堂.林语堂文集(第九卷·散文)[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474,226.

[3]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四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林语堂.林语堂自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1.

猜你喜欢

性灵林语堂文体
博雅文学社:抒性灵之真情,写人生之华章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杂说书家之性灵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探访林语堂故里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关注性情 求新求变——浅论袁枚的“性灵说”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