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2013-12-11邓天喜
邓天喜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要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关键是转变课堂教学观念。结合新课程理念和自身教学实践,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课堂 教学策略
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身处教学前线的我,经过教科所系统培训再加上自身学习、实践,体会到要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关键是转变课堂教学观念。结合新课程理念和自身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应转变以下三方面:
1.教学目标从单一的知识技能传授到实现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到两本最基本的书:一本是教育部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以前用的是教学大纲),另外就是历史教科书。不管是以前的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课程标准,都是实施教学活动最根本的"纲领性文件",是我们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由于教学大纲重点是对教学工作做出规定,因此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的关注把知识点按学科体系构建在学生头脑中。而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即使有也只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至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更是少人问津。
而新义务教育历史课标要求 "通过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而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繁杂的历史知识"。据此课程标准为历史教学活动确立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基本上沿袭了传统教学中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是三维目标达成的基础,是我们实现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的知识载体,同时也是考察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依据。所以在教学中, 不能极端化,不能把以前只注重记忆知识点,一下子完全脱离教材,空谈教学。课本中涉及的基本历史概念,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以及它们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都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对过去思想教育的扩展,它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从学生角度来说,它表现为乐学;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它表现为育人(即教会学生怎样做社会有用之人),这显然是三维目标的核心,在课程中尤显重要。历史课程由于涉及到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印迹,内容极具广泛性,对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提供了足够多依据。"过程与方法"这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全新目标,是让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即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是三维目标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从历史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即掌握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还要要求学生逐渐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从教科书到教教材
在传统的教学目标下,教材被视为教科书。因此在应试教育和中考指挥棒的驱使下,教学上完全依据教科书,教师向学生讲述的内容实际上是历史教科书的历史;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要求,主要也是把历史教科书中知识点记住。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学习历史所接触的历史教材的范围,除了教科书外,它还包括了历史教师、历史资料(含实物和文字资料)、有关专著、论文、视听材料、社区历史资源以及从网络上收集的相关资料信息等课程资源。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这说明,教材只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它将各个知识点、训练点系统地融入各个阶段的教学之中,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一个载体,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相互沟通的介质,而不是我们教学的唯一范本。因此我们不仅要把教材作为案例,还应开发和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之内的教育资源,特别是本地的历史遗迹,名人及故居。
3.在教学主体及过程方面,从重"教师的教"到重"学生的学"
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是构成课程与教学的最基本要素,是一个统一体。然而,受"师道尊严"和"应试教育"等的影响,历史教师的教既不考虑教科书的结论正确与否,也不考虑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把教科书的结论全盘灌输给学生。而学生的任务只是听教师讲,机械地在教科书中勾画重点,完成大量的作业,像容器一样接受教师灌输。比如一些教师在历史课上,先把知识点勾画下来,再让学生朗读,当堂抽背。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造就了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还因为教学方式单一,把本应兴趣昂然的历史课当作是枯燥、乏味的背诵课,使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倍感煎熬。同时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真正的发展。
在新的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应该转换主体对象。究其原因:首先新课程把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作为核心目标,这为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自己思维方式的个体,他们对所发生的历史现象有着各自的感悟。同时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点,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而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学到教师所不知道的知识。而教师只是比他们阅历丰富,专业知识先走一步而已。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既然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应该摒弃过去的"师道尊严",把教学过程看成一种师生之间的交往、一种互动。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利用教材为"话题",通过相互启发,相互解释,相互补充,师生分享着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这种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是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得以表现、创造性得以解放的过程。
总之,时代在前进,教学观念应该更新,这样才能为中学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课堂变成师生共进的乐园。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 《义务教育历史新课程标准》
[3]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原则》郭树清
[4] 《增强历史课程内容的时代性》 何成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