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合作的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2013-12-11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商业会计 2013年18期
关键词:校企融合教学模式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广州510006)

对于制造企业来讲,要实现管理的先进性,急需一批既熟悉现代企业管理流程,又具备一定工科背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即管工融合的管理类人才。如何通过校企合作,真正建立起高校与企业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发挥校企两种资源的各自优势,培养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实现国家卓越计划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体系的重要性

管工融合指的是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交叉渗透、相互迁移与互补共进,培养并强化学生的跨学科知识重组、创新和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管理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都是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校产出的人才与企业、社会的需求往往脱节。而在“校联合作”的模式下培养管理类人才,为学校和企业搭起一座桥梁,既能让学校及时了解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又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是高校与企业(社会)双赢的模式之一。具体的校企联合培养管理类人才的现实意义有以下几点:

(一)适应了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珠三角”改革发展方向的要求

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和依赖出口的企业效益越来越差,甚至是破产倒闭,取而代之的是技术含量高的现代化企业。随后国家出台产业振兴计划,明确提出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生产设备和技术的升级。与此同时,珠三角地区提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产业”的新要求。而“管工融合”教学模式,实现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交叉渗透、相互迁移与互补共进,培养并强化学生的跨学科知识重组、创新和应用能力,不仅使学校适应当前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并紧紧跟随珠三角发展方向培养人才,还使学生快速适应先进制造企业的管理要求。

(二)“校企合作”有利于高等院校的长远发展

高等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使命,而“校企联合”可以促使高等院校更好地完成这一使命。第一,有利于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第二,与先进制造企业的深层次合作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三,促进了“双师”队伍的建设;第四,促进实践和实训基地的建设。

(三)“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先进制造企业与高校合作可以引进和转化技术、科研成果,使其在技术改革、管理创新等方面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从整体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关系培养相对应的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缩短了就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四)“管工融合”校联合作有助于扩大就业,培养实用型人才

传统教育容易导致学生与复杂的社会环境脱轨,不仅不了解企业对自身有什么要求,实际操作能力还相对较弱。首先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企业实践中学到许多书本上、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样既能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还能提高学生的现场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其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最后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二、“管工融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存在的新挑战

(一)学生工作的管理机制面临新挑战

“管工融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了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管工融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学生走出校门,活动的空间由课堂走向企业和社会,空间与环境的变化、文化气氛的变化、人员的变化、考核制度的变化使得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更具开放性和多样性,也使学生工作中安全教育面加大,由校园扩展到企业。这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在脱离校园环境条件下如何更新教育理念的全新课题。

(二)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岗位的选择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现象,不同岗位工作的难易程度有别,福利待遇不同,即使同一岗位,其工作条件也是有差异的。这样,有的学生就会觉得不公平,进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平衡心理,甚至做出过激行为。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艰难

在“管工融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学生具有较明确的学习目的:要通过企业和学校各阶段的考核、测试。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许多的不适:难以适应企业文化,难以适应企业岗位,难以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难以适应企业刚性的规章制度等,从而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另外,学生在实习期间还会因为环境的变化、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自身能力与岗位要求的不适应、不同单位实习补贴的反差,以及工作艰苦、单调等原因产生的心理困扰。

(四)校园文化面临新挑战

企业文化的经济性、私有性和对价值最大化的执著追求与学生受到的传统的服务他人、献身祖国建设的奉献精神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学生更为直观、直接地感受企业的生产、消费和服务观念与学校价值观念存在的差异。校企文化融合在给校园和企业带来全新的发展理念的同时,也给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带来冲击,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新挑战。

三、“管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校企合作坚持以“管工融合”为教育理念,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创新,不断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一)制订人才培养目标

社会需求是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因素。结合我校自身优势和特点,校企合作努力探索在珠三角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环境下,先进制造业对管理人才需求的特点,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基本中心,将校企合作的培养目标设置为以管工融合的教育理念为特色,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重组、创新和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先进制造业企业的管理要求。

(二)构建集中研修的置换脱产培训

集中研修是保障置换脱产培训质量的重要环节,其中主要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构建特色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校企合作置换脱产培训过程中,双方应多次进行深入的交流,对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需求进行准确把握,设计有针对性的能够贴近企业实践的课程体系。二是推进集中研修方式的多元化。置换脱产培训集中研修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立足点,以创建有利于激发员工持续互动学习与实践的研修方式为突破口,创设专题教学、任务驱动、现场教学、无领导小组讨论、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网络研修等多种研修方式,并具体付诸实施。

(三)搭建“主动学”的多维教学方法体系

教学方法是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校企合作引入交互式、讨论式和体验式等新的教学方法,同时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通过应用互联网、多媒体、电子视听设备等各种现代教学工具和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自主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由“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

(四)打造“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基地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和丰富实践教学手段是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积极探索的重要方向。校联合作充分挖掘社会资源,积极与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借助产学研合作的战略联盟,通过学校与企业相互渗透,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建立利益共享关系,实现培养目标制订、知识技能传授、学生考核以及教学质量监控等全方位的合作和融合,打造开放式、互动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五)搭建“知识+能力”为核心的多维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能够直接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学的改进方向。校企合作的考核以能力为导向,不再局限于书面考试,广泛应用口试、演讲、团队考核等考核方法,搭建以“知识+能力”为核心的多维考核评价体系。

(六)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建立“双向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因素。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校企合作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管理人员参与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通过加强教师之间、教师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交流,建立包括在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在职人员的“双向型”师资队伍。

(七)搭建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

质量监控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校企合作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在校内由教学督导听课、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学生期末评教、院系领导听课等多个渠道收集信息,掌握教学各环节的质量动态;在校外向历届校友、各类用人单位和组织等开展调查,收集毕业生就业去向、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信息,以及对校企合作办学目标、方向、模式与质量等的意见和建议,搭建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

(八)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建立“服务型”管理团队

管理团队是校企合作日常教学活动顺利运行的有力保障。校企合作提倡“以学生为本”,强调“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贯彻以“服务”为核心的管理价值取向,做到管理工作服务化、学生培养人文化以及管理行为公平化,建立“服务型”管理团队。

猜你喜欢

校企融合教学模式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融合菜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