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013-12-11胡文东王可云
文/胡文东 王可云
党员领导干部要想修好党史、国史就要大兴学习之风,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良好的修养、扎实的作风、激情的韧力去创造性地开展好每一项工作。
一、学贵立志。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如果视野不开阔,志向不远大,注定是要 “搁浅”或 “触礁” 的。俗话说:人生志向远,事业目标高,“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东汉大思想家王充,年少时的他不因家境贫困贪玩,而是努力学习认字写字,去学习儒家经典;同时,他不断修自己的品德。他虽喜欢博览群书,但因为家境贫寒无钱买书,于是到洛阳卖书的地方,去读人家所卖的那些书。他安逸快乐之时不放纵自己的欲望,贫困潦倒之时不改变自己的志向。经过30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写出了名垂千古的著作 《论衡》。唯有立大志,才能伫高远,才有大视野。大视野就是站得高,看得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有了大的视野和追求才能感受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和不足,从而产生一种危机感和抓住时机刻苦学习的激情。为了粉饰门面的学习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实用主义、急有现学的态度也是不能持久的;盲目的、胸无大志的学习更是没有益处的。那些学有所为、事业有成的佼佼者,多是胸怀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有志之士。
二、学贵惜时。时间是个常数,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对于不同的人,时间又是一个变数。懒惰的人总感到时间太长,结果时间在伸懒腰的时候悄悄地从枕头上、酒杯边、闲谈中溜掉了。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太短,恨不能把一分钟当成两分钟用。正像雷巴柯夫所说:用 “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 “时”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59倍。党员干部平时工作很忙、琐事太多,很难有大块的时间用于学习,要想提高自己就必须像海绵挤水一样挤时间,科学地运用时间,使自己成为时间的主人,而不要混天了日。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主要产生在业余时间。鲁迅先生也说过,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了学习上。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正是靠这种 “挤”和 “钻”的“钉子精神”,成为时间和知识的富有者。由此看来,大凡事业有成的人,无一不是善用时间刻苦学习的人。业余时间点点滴滴、零零碎碎,看起来不起眼,可积累多了、利用好了,就等于延长了自己的生命,获得了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珍爱生命里的每一分钟,人生与事业就一定会走向成功。
三、学贵自知。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智,知短近乎明。“人贵有自知之明”,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首先要给自己正确定位,要知人之所长,知已之所短。土地革命时期,已经身居高位的周恩来力挺红军七大落选的毛泽东,并在遵义会议上将毛泽东选为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之首,确立了其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自己甘愿做配角,因为他知彼知己,看到了毛泽东非凡的领导才能,从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当今社会,人才辈出,我们必须有求学之心、博学之志、善学之方、勤学之行,才能够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不学无术,往往自满,自满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典型的外在表现。学,然后知不足。学得越多越深,感觉必须学的东西越多。如此循环往复,就会像滚雪球一样,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
四、学贵多思。孔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教人读书要深入探索,反复思考,防止浅尝辄止。牛顿善于思考才能发现万有引力,居里夫人勤于思考才能发现镭和钋并两度获得诺贝尔奖,陆羽善于钻研最终成就 《茶经》,包拯因善思考明断案而成就 “包青天”美名。正如韩愈在 《进学解》中所言: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如此学习,便如有神助,决疑难而探奥义,取精华而弃糟粕,举一反三,始得豁然贯通的新见解、新境界。否则,就可能出现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现象。
五、学贵有择。“开卷有益”系宋太宗赵光义阅读 《太平御览》时所说的。他从此书中借鉴安邦治国之道,故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但不是读任何书、开任何 “卷”都有益处的。书有好坏之分,俗雅之别,所以要有选择地读。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我们必须学会这样的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的读物。” 俄国另一位作家屠格涅夫也曾告诉我们:“不要读信手拈来的书,而是要严格加以挑选。”唐朝的李善博览群书,“淹贯古今”,晋朝的傅迪嗜书如命,“好广读书”。此二人都有 “书簏”之称。虽然他们学贯古今,装了满肚子的学问,但一点儿也没派上用场。宋朝的赵普有目的精读了《论语》,世传他 “半部 《论语》 治天下”。知识是无限的,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不能盲目地读书,也不能人读亦读,必须有选择地读,有的放矢地来学习。打基础的书要读得熟、读得专,基础外的书要读得多、读得广。同时,读书先要定好轴心,再逐步向外拓展,广泛涉猎各种相关科学知识,从而使自己逐渐广博起来,但这样的广博不是散漫而无边际的,而是始终围绕着轴转,就象电风扇一样。
六、学贵有恒。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里所说的坚忍不拔,就是要持之以恒,要有滴水穿石、铁杵磨成针的韧劲。这一点,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共同特点。晋人孙康勤奋好学,因家庭贫困而映雪夜读,最终成为御史大夫。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成功靠得就是锲而不舍的精神。马克思花了40年时间写成 《资本论》,到大英图书馆翻阅了大量资料,所坐的位子下水泥地竟磨掉了一层水泥。如果办事毫无耐心,急于求成,遇难而退,到头来只能是事与愿违,结果就是“空悲切,白了少年头”。纵观古往今来成就事业之人,尽管他们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但他们锲而不舍、矢志不渝,困难面前不屈服、挫折面前不气馁、危难关头不退缩的品质却是相同的。
七、学贵有心。处处留心皆学问,做人要做有心人。积小善以成大德,积少知以就博学。粗枝大叶,像 “狗熊掰苞米,掰到头来还是所剩无几”是绝对不行的。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一定是一位 “有心人”,一定要会看、会问、会听、会记。会看就是会观察。俗话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善观者,入木三分,明察秋毫。会问就是善请教。学问学问,学离不开问,既要学又要问,更要不耻下问。会听就是要广纳众议。无论作何事情都要善于听取多家之言,集思广益,变他人之经验阅历为自己的见识见解,最终辨真伪、明虚实、知进退。刘邦兼听则明,博采众长,最终得天下;项羽偏信则暗,刚愎自用,最终失霸业。会记就是善记录。俗话说得好:“一个好脑袋,不如一支烂笔头”。的确,一个人的脑子再好使,也不可能把学过的知识和所见所闻记住,尤其是一进一出的灵感,可能瞬间就会忘掉,如果不记录下来,有时将成为无法挽回的遗憾。
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心人可以做到。党员领导干部要专心学、用心学、恒心学,不断加强党史、国史修养,以史为鉴明得失知兴替;同时,以工作为轴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地学,做到 “学中干、干中学”,学习和工作 “两手抓、两不误”,在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中做好当前工作、更好地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