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自负与自卑(外一篇)
2013-12-11◆
◆
中国的文人在统治者面前,有时候表现得很自负、自狂、自傲,如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吾辈岂是蓬蒿人”、“天子呼来不上船”等等;有时候表现得又很自馁、自轻、自卑,田汉有诗曰:“贵阳珠米桂为薪,徒有新诗不救贫。杀人无力求人懒,千古伤心文化人。”写得何其好,何其有自知之明啊,“无力”和“人懒”,把文人的“百无一用”即无用和无能,一笔道明。郁达夫也有诗曰:
侏儒处处乘肥马,博士年年伴瘦羊。
薄有文章惊海内,竟无馔粥润诗肠。
…………
升斗微名成底事,词人身世太凄凉。
——《和冯白桦重至五羊城原韵》
此诗同样凄美伤感,诗人最后甚至直白道出:“词人身世太凄凉”!过去我感觉得这首诗好,特别是首联句,以“瘦羊”对“肥马”,妙极!但不明白作者怎么就想到了把博士跟瘦羊联系到一起。直到近读史书时,才知道此句出于“瘦羊博士”这个成语典故。此典见于《后汉书·甄宇传》,说的是东汉时期,每到岁末,皇帝要赐给京城最高学府中的“五经博士”们每人一只羊,但羊有大小肥瘦,如何分配大家才不会产生意见,主持分羊者犯了难。有人主张杀羊分肉,有人主张抓阄。这时候甄宇主动牵走了一只又瘦又小的,大家见状,都再也不好意思你挑我拣,而是你推我让了。此典表“人要有‘谦恭有礼,克己推让’的美德”之意也。郁达夫在诗中改用此典、活用此典,实有风趣、讽刺揶揄之韵致。
不过,最近某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办公室”,原典原用,在当地报纸上隆重推出这个“瘦羊博士”的典故故事,号召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在政府分配改革成果时,要像“瘦羊博士”那样,“谦恭有礼,克己推让”,不能总是个人患得患失云云——我认为,在这个社会分配严重不公而又政客商人坐上席的时代,你再这样号召那些边缘化的穷知识分子或文人,在道德风范上秉持“谦恭”态度、“推让”精神,难道不有些残忍吗?
然而话说回来,人,都是有尊严的,知识分子或文人即使再穷再边缘化,在精神上依然是自负自重的。有一首诗这样道:“感激言诗或起予,羡君学富五车书。帝王怎敌诗人贵,千载犹劳注起居。”(陈贻焮〈〈读〈唐代诗人丛考〉赠璇琮兄〉〉)你看,帝王在文人眼里都不在话下。不过我感觉这首诗好是好,但在自负自重的同时,作者似乎又多少陷入了一种“自恋”。想一想,历朝历代,诗人怎么能比皇帝还高贵呢?是妄想症吧?在中国,皇帝乃九五之尊,皇帝永远高于诗人。然而又一想,在中国,知识分子或文人就应该有这点“自恋意识”呀。不然,你总是想着自己像“被倡优蓄之”,总是想着自己曾排在娼妓之后,总是感到人世间的种种不公,还不把你气死吗?这也符合心理学原理吧。
中国文人时而自负,时而自卑。自卑源于其身份自知,自负支撑其生存自信。应该理解和体谅,不管是自负还是自卑,都是文人的一种心理常态。而最使我看不起的,是陈寅恪先生诗中所讽刺的那种文人:“箭弦文章几时休,权门奔走喘吴牛。自由共道文人笔,最是文人不自由。”就是说,一个文人因自负而傲气一些,或因自卑而低调一些乃至颓废一些都不是毛病,但当文人一旦陷入那种气喘吁吁“权门奔走”或同行倾轧攻讦窝里斗时,那就不是一般的毛病,而是一种“罪恶行径”了。
中国文化的土特产——官场小说
韩少功先生是我内心真正佩服的、富具理性思辨能力的中国当代少数作家之一,我喜欢他的作品,尤其喜欢他的散文。他最近在答问“怎样看待当今中国官场小说一直挺火”时,一针见血地说:“国外很少有官场小说,有也不火,可见官场小说大概算得上一种本土文化特产,与中国的‘官本位’传统有关,与国民对官场内幕和官僚文化的好奇有关。‘读书做官’,精英都往这条路上挤,不好奇还不行。在这个意义上说,什么时候中国官场小说不火了,中国的政治生态可能就比较健康了。”真是说到根儿上了!这个土特产之所以发达,跟全中国人的“官本位”“官瘾”有关,尤其自实行公务员制度以来,更强化了国民的这种“官本位”意识,更刺激了中国人要当官的“官瘾”,因为在中国,当官发财是极其“滋润”之事啊。你看在当今,我们几乎在每个场合,即使在文人相凑的场合,都能听到见到人们在议论谁谁谁是什么级别,谁谁谁是“一把”“二把”。当然,这些民众基本都是在做白日梦,过过嘴瘾罢了,梦变不成现实,就去读小说,此乃中国官场小说之所以兴盛者也。
当然,中国官场小说之所以兴盛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当今中国官场本身太好看了,权力、财富、女人……什么稀罕事儿没有?什么令人惊诧的事不发生?这更刺激了国民的好奇心——官搞民看,你搞你的,俺看俺的,还不行吗?!所以,说重了,就是当今中国文坛的官场小说这么热、这么火,是国之悲哀、民之不幸!
与之相近的,还有所谓“官员散文”,曾经有个官员写了几篇散文,提出“官员散文”这个概念,并主张研究之。那年我去湖南,有一个地方的几个当官的搞文学,并自称“官员文学”云云,这些官员多是贪财富,好美姬,而今又想占领文学阵地,抢文人的饭碗子。其实,自古至今中国哪有真正的“官员散文”、“官员文学”呢?中国自古有“贬官文学”无“官员文学”,而我们今天经常看到的倒是那些“老干部文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