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文件》
2013-12-10莫伸
内容简介:
作品《一号文件》从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视角切入,截取当代中国农村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生活场景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以及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大发展、大变化,也分析了当今“三农”新问题。
全书共分九章,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开始,一直写到21世纪的今天。记述了历史上违背客观规律给中国农业带来的惨重损失以及农民为此而付出的巨大代价;也记述了新时期从农村开始的、以包产到户为基本内容的伟大变革。更记述了农业、农村和农民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欢乐与痛苦,记述了农民在生产发展、物质进步的同时,精神道德普遍滑坡等优劣互见的复杂状态,并据此剖析了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阶段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而制定出来的种种政策的得与失。
一部真实、具体、生动的中国农村变迁史、中国农业发展史
长篇报告文学《一号文件》是一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纪实文学作品。由陕西社科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莫伸创作,截取当代中国农村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生活场景,通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以及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故事,反映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作品以党中央历年下发的十多个“一号文件”为线索,将相关内容串联起来,在陕西乃至全国选取“三农”工作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示范作用和典型意义的乡、村、镇以及在农村依靠农业或特色农业、一村一品等改变面貌的农民代表,进行扎实的走访、调查。以客观的立场,缜密的思维、科学的态度,全方位、立体化地反映农村农民生活生产状况及农业发展方向。同时也深刻揭示和剖析了当前农村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以及继续深入探寻中国“三农”的未来。
受太白文艺出版社邀请,从2010年开始,作者着手搜集素材并思考写作,2012年9月底全部完稿,历时两年多。《一号文件》这部作品立足于陕西,是对陕西农村的发现,作者把当地农村发生的故事发掘、归总起来,从陕北到关中,再到陕南,历经春夏秋冬,先后采访了十多个县。为了能够接触到最基层的农民和农村干部,也为了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除特殊情况外,采访一般都不惊动当地政府,而是采取独自入村的方式进行,同时又以全国为视野观照中国农村的变化,使本书不再是一部地域性报告文学,为了获得更详尽和真实的材料,作者赶赴黑龙江农村、上海昆山和江苏吴江开发区对农民工的状况进行采访。要保证采访的村庄和农民具有常态性和普遍性,采访计划也必须有所选择,那些在改革中已捷足先登地实现了富裕的村庄一般不采访,已经做出了成绩并现成地总结好了采访材料的村庄不采访,从而为读者打开了一扇观察中国真实农村的窗口,并成为一部反映时代精神的力作。
本书的创作,命题严肃、题材重大、内容广泛,内涵深刻,从历史上违背客观规律给中国农业带来的惨重损失以及农民为此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写到新时期从农村开始、以包产到户为基本内容的伟大变革。凸显了农业、农村和农民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欢乐与痛苦,以及改革开放后农民在生产发展、物质进步的同时,精神道德普遍滑坡等优劣互见的复杂状态,并据此剖析了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阶段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制定的种种政策的得与失,真实、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农村变迁历程。书中提出的问题和思考,可以说都切中了时代的脉搏,既具有当代意义,更具有历史价值。特别是书中关于建设精神家园的呼喊更是振聋发聩,令人深思。
作者秉持着“不溢美、不隐恶”的求实精神来讲述故事,描述人物。书中的人和事,观点与分析,既是鲜活而现实的,又是凝重和深刻的,反映出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堪称是一部中国农业发展史。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表示,书中记述的典型人和事,以其无可置疑的真实性,奠定了《一号文件》独有的史料性品格和价值,将为需要了解中国成长道路的人,提供珍贵的原生态材料。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石英对本书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部作品所提出的问题和思考,既有思想艺术价值,又有社会现实意义,与其说它是一部文学作品,不如说是一部社会学著作,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社会调查报告。而看到全书资料的翔实、准确、客观,调查的深入、细致、广泛,以及在浩如烟海的大量素材当中进行选择和判断的功夫,就更不得不令人钦佩作者对史料和艺术表达的方面具备的驾驭能力了。
为了撰写这部6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一号文件》,莫伸两年深入农村生活,接触基层农民的真实状态,得到大量原始素材,被称为是一部“用双脚走出来”的接通地脉的纪实文学作品。那些曾经亲身接受过作者采访的一线农村干部群众,都在高度肯定作品的同时,夸赞了作者那种艰苦踏实的采访、实事求是的作风,勇于负责的担当以及热爱农民的真诚。
《一号文件》最终入选中央宣传部、原新闻出版总署“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100种重点出版物”,经报国家出版基金管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17.9万元。同时,这也是太白文艺出版社一年之内第二次成功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