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锻炼认知与行为的选择及其制约因素

2013-12-10金亚虹刘敬雯姚家新杨玥婷邓雅秀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个题制约学业

金亚虹, 刘敬雯, 姚家新, 杨玥婷, 邓雅秀

(天津体育学院健康与运动科学系,天津300381)

虽然身体锻炼在促进健康方面的效益已得到人们的广泛共识,但全民身体锻炼的参与度不容乐观[1]。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2]。已有研究从个体对身体锻炼的态度入手,分析了学生对体育课、身体锻炼的喜欢程度及其制约因素,试图通过改善制约条件,引导学生喜爱身体锻炼,进而提升其身体锻炼的参与度[3-5]。多数研究将“喜爱”与“态度”等同,认为研究态度就是测量喜爱程度;但根据态度的三因素理论(three-component model of attitude),喜爱与否只是态度的情感(affect)成分,除此之外态度还包含认知(cognition)成分和行为(behavior)成分,并且积极认知对于行为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6]。目前国内在身体锻炼领域针对锻炼认知成分的研究相对缺乏。

身体锻炼行为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个体、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7-11]。只有了解和明确这些制约因素对身体锻炼行为的影响,才能形成有效的干预策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为此,本文从身体锻炼认知的视角,探讨青少年身体锻炼认知与锻炼行为选择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为形成有效的青少年身体锻炼干预策略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照地域(中心城区、郊区城镇)、年级(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学校体育特色(传统特色校、一般校)等分层标准,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4 326名天津市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其中来自中心城区学校的学生2 256名,郊区城镇学校的学生2 070名,男生2 068名,女生2 258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测量工具 使用总课题专家组统一编制的《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以下2部分。

第1部分为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包含体育锻炼认知、校内课余时间的行为选择(生活方式)、校外课余时间的行为选择(生活方式)、校内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体育锻炼)、校外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体育锻炼)、参加课外体育的社会支持、体育消费7个方面,共26个题项。除第7、8、12、22、26题含有嵌套题目外,其他题项均为封闭式选择题。

第2部分为制约体育锻炼因素调查。包含个体因素、时间因素、经济因素、技能因素、同伴因素、场地因素、安全因素8个方面,共21个题项。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非常符合=1,比较符合=2,不能确定=3,不太符合=4,很不符合=5。题项得分越少,说明该因素对体育锻炼的阻碍作用越大。

1.2.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采用统一发放、集体填答、现场回收的形式,共发放问卷5 058份,回收问卷5 056份,回收率为99.96%。在回收问卷中,剔除超过5题未回答的问卷730份,得到有效问卷4 326份,有效回收率为85.5%。对有效问卷进行奇偶编号,将奇数号问卷(2 163份)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和假设模型的建立,将偶数号问卷(2 163份)用于验证模型的适宜度。

1.2.3 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 SPSS 15.0软件进行问卷KMO系数和Bartlett球形检验以考察取样适当性,对奇数号2 163份问卷样本中的17个条目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采用方差最大化的正交旋转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寻找独立的潜在因子。因素分析时根据以下原则进行条目筛选:1)条目变量的单个因子负荷值>0.45;2)条目变量不能在2个及以上因子上都有较高的负荷值;3)每个因子至少包含3个及以上的条目。根据潜在因子所包含的条目进行因子命名。

1.2.4 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AMOS 7.0软件,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得的潜在因子含义,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框架内,建立因子间的路径关系,确立理论结构模型。采用偶数号2 163份问卷样本进行理论模型适配度的检验。

1.2.5 统计方法采用EXCEL 2003和SPSS17.0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用百分比描述体育锻炼现状,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分布差异,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性别、学校位置的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年级之间的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少年锻炼认知与行为选择的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中体育锻炼认知的题项包括“体育是现代人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只要隔几天不锻炼身体,我就特别想运动”。将上述3个题项至少有2个题项选择“赞成”的个体命名为锻炼认知积极组,至少有2个题项选择“一般”的个体命名为锻炼认知一般组,至少有2个题项选择“不赞成”的个体命名为锻炼认知消极组。由统计频数可知:锻炼认知积极组人数为2 611名,占总人数的60.4%;锻炼认知一般组人数为1 453名,占总人数的33.6%;锻炼认知消极组人数仅为261名,占总人数的6.0%(表1)。可见,多数中小学生对身体锻炼的认知较为积极。

表1 青少年身体锻炼认知、锻炼行为及频次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Exercise Cognition,Behavior and Times of Teenagers

表1还揭示了不同锻炼认知水平组的锻炼行为。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锻炼认知积极的个体表现出积极锻炼行为的概率更高,说明积极的锻炼认知更利于个体参与身体锻炼,这与前期研究结果[12]一致。在身体锻炼认知积极的2 611名中小学生中,只有21.8%的中小学生表现为积极的体育锻炼行为,而55.0%和23.3%的中小学生表现为偶尔和几乎无锻炼。根据身体锻炼的认知评价理论,个体的认知与行为之间并不是一一直接对应的,而受到多种外界制约因素的干扰,从而导致内部积极认知的消退[5],即积极的锻炼认知与积极锻炼行为之间受到其他因素制约。究竟是什么因素制约了积极锻炼认知对锻炼行为的影响?对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形成有效的身体锻炼干预策略,促进中小学生开展身体锻炼,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2.2 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调查问卷中制约体育锻炼因素的各题项进行项目分析,剔除鉴别力指数较低的4个题项,对剩下的17个题项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O检验表明,17个题项适合进行因素分析(KMO=0.950,P <0.001)。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最大旋转法,提取特征值≥1.0的3个因素,累计贡献率为60.21%,各个因素负荷均在0.45以上。因素1包含10个题项,负荷量为0.486~0.809;因素2包含4个题项,负荷量为0.741 ~0.815;因素3 包含3 个题项,负荷量为 0.532~0.807(表2)。

表2 探索性因素分析旋转后的因素载荷Table 2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the Factor Load by Rotated

在第1个因素所包含的10个题项中,内容多与个人的主观认知评价有关,命名为“个体认知因素”;第2个因素包含4个题项,内容主要与家庭经济情况有关,命名为“家庭经济因素”;第3个因素包含3个题项,内容与学业情况有关,命名为“学业因素”。

2.3 验证性因素分析 通过协方差结构分析的迭代程序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进一步验证制约中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原因的三因素模型。结果显示,虽然CFI=0.925略小于0.95,但考虑到模型的复杂程度,以及模型的其他拟合指数反应良好(RMSEA=0.072<0.08),各题项的因素载荷均大于0.4,结合问卷的一阶因子模型(图1),可以认为这个模型的拟合程度较为理想。

2.4 制约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对制约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各因素得分进行统计,3个因素的平均分均超过了3分,其中学业因素为3.29分(标准差为1.11分),个体认知因素为3.84分(标准差为0.97分),家庭经济因素为 3.92 分(标准差为1.12分),说明天津市中小学生认为学业因素对自身参加体育锻炼起到的阻碍作用最大,其次是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因素,再次是家庭经济因素。

图1 制约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三因素结构模型Figure 1.Three Factor Structure Model of Restricting Teenagers to Participate in Exercise

由分析制约体育锻炼具体原因可知,“因为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课)学习任务太重无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得分最低(2.73分),其次是“因为学业紧张,不允许我参加体育锻炼”(3.54分)、“我无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3.59分)。此外,制度导向等因素对中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均有一定的影响。

2.5 制约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因素的性别差异 通过比较不同性别学生各个因素的得分(表3)可以看出,在家庭经济因素(t= -5.325,P <0.001)和学业因素(t= -4.932,P <0.001)上,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说明与女生相比,男生认为学业因素和家庭经济因素的制约作用更大。在个体认知因素上,无明显的性别差异(t= -1.249,P=0.212)。

针对具体原因事件,男女生均认为学业因素是阻碍其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其中“因为文化课学习任务太重无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男女生均为2.73分)是最重要的原因。女生认为“我无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3.50分)这一个体认知因素也会阻碍其参加体育锻炼,说明与女生相比,制约男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是客观外部因素。

表3 不同性别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制约因素的差异Table 3 Gender Difference of Restricting Teenagers to Participate in Exercise

2.6 制约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因素的地域差异 比较不同地域学生的数据可以看出(表4),中心城区学生在家庭经济因素(t= -3.289,P=0.001)和学业因素(t= -8.580,P <0.001)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郊区城镇学生,说明中心城区学生认为家庭经济因素和学业因素对其阻碍作用更大。在个体认知因素上,无明显的地域差异(t=0.021,P=0.984)。

表4 不同地域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制约因素的差异检验Table 4 Area Difference of Restricting Teenagers to Participate in Exercise

比较不同地域学生阻碍锻炼的具体事件发现,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学生均认为“因为文化课学习任务太重无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分别为2.61分和2.68分)、“因为学业紧张,不允许我参加体育锻炼”(分别为3.42分和3.68分)等学业因素是阻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与中心城区的学生相比,除学业因素外,郊区城镇学生还认为“我无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3.53分)、“因为我的体育锻炼能力差”(3.68分)这些个体认知因素也是阻碍其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2.7 制约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因素的学段差异 通过比较不同学段学生各因素的得分(表5)可以看出,不同学段学生在个体认知因素(F=176.332,P<0.001)、家庭经济因素(F=49.340,P <0.001)和学业因素(F=78.003,P <0.001)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多重比较(LSD)结果显示:高中生在个体认知因素、家庭经济因素和学业因素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小学生和初中生(P<0.001)(表6)。说明个体认知因素、家庭经济因素和学业因素对高中生体育锻炼的阻碍更大。

表5 不同学段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制约因素的差异Table 5 School Stage Difference of Restricting Teenagers to Participate in Exercise

表6 不同学段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制约因素的多重比较(LSD)Table 6 Multiple Comparison of School Stage Difference of Restricting Teenagers to Participate in Exercise

比较不同学段学生阻碍锻炼的具体事件(表7)发现,不同学段的学生普遍认为“因为文化课学习任务太重无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是阻碍其参加体育锻炼的最重要原因。此外,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还认为“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也是主要阻碍因素。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则认为“因为体育课常被文化课占用”等是主要阻碍因素。初中生认为自己的行为习惯也是限制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高中生则认为“因为体育成绩在升学考试中分值较小”“因为各种奖励与体育成绩关系不大”等因素也制约其参加体育锻炼。

表7 制约不同学段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具体事件的得分Table 7 Factor Scores of Restricting Teenagers to Participate in Exercise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大多数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认知较为积极,但即使具有积极的体育锻炼认知,也只有少数青少年表现出积极的体育锻炼行为。锻炼认知与锻炼行为之间存在制约因素。

制约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按重要程度排列依次为学业因素、个体认知因素和家庭经济因素,并且“因为文化课学习任务太重无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是制约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最重要的因素。

男女生均认为学业因素是制约体育锻炼的最重要因素。在制约参加体育锻炼的具体事件中,男生倾向于外部归因,女生倾向于内部归因。

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青少年均认为学业因素是制约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在制约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具体原因事件中,中心城区青少年倾向于外部归因,郊区城镇青少年倾向于内部归因。

与其他学段青少年相比,学业、个体认知和家庭经济因素对高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制约作用更大。

3.2 建议 1)在体育健康教育中应让青少年掌握1~2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避免流于形式。2)合理引导青少年的锻炼认知,客观分析外界制约因素的影响,激发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内部动机。3)应适当地减轻青少年学业负担,倡导“学习与身体锻炼并重”的观点,引导青少年在学习间隙主动分配时间进行体育锻炼。4)帮助女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切实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以培养其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5)应建立公益体育设施,保证青少年在课余有充足的体育锻炼场所。

[1] 白彩梅,马文飞.从身体活动的行为科学理论看影响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J].四川体育科学,2010,6(2):42-45

[2] 司琦.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变化与心理因素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12):76 -83

[3] 毛荣建,刘蓟生,毛志雄.锻炼行为激发机制的研究进展[J].体育学刊,2003,10(2):137 -139

[4] 罗炯,唐炎,彭莉,等.重庆市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选择与制约因素的关系[J].体育学刊,2011,18(6):94-100

[5] 王华倬,刘玫瑾,于秀.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89 -91

[6] Biddle SJH,Mutrie N.Psychology of Physical Activity:Determinants,Well-being and Interventions[M].New York:Routledge,2008:55 -56

[7] 谢龙,赵东平,严进洪.青少年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1):72-74

[8] 宋晓东.论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2):90 -92

[9] 孙超,张仁祥,牛洁,等.关于制约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原因及相关对策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2):86 -87

[10] 何颖,徐明.大学生体质健康自我锻炼模式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6):93-94

[11] 尚克标.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参与意识的因素与对策探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0,32(4):90 -92

[12] 黄光霞.影响重庆市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研究[J].魅力中国,2011(17):333-334

猜你喜欢

个题制约学业
艰苦的学业
是谁拿走了金表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智者的眼睛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考试时最让人崩溃的事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健康卡推进受多方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