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小说评点类型的分野
——金圣叹论文型小说评点刍议

2013-12-10··

明清小说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金圣叹评点论文

··

古代小说评点始于宋代,至明末清初蔚为大观。从宋代刘辰翁文人式的《世说新语》评点,到明代余象斗等商业化的《水浒志传评林》等,一直是以“评其事”为旨归,内容简明扼要,随想随批,如碎金屑玉,点点可观,我们暂且称之为“论事型”的小说评点。到了明末清初,小说评点的内容转向论小说之文,从袁无涯本《水浒传》评点到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皆是如此,表明有别于“论事型”的新的小说评点类型在兴起,我们不妨称之为“论文型”的小说评点。金圣叹是“论文型”小说评点的先驱者和集大成者,他认为文章评点有两种取向:“善论道者论道,善论文者论文,吾党观其制作,又何其甚妙也!”他从文章“制作”的角度,“略其行迹,伸其神理”,以论其文的方式系统评点了《水浒传》,新人耳目,为小说评点铺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从此,“论文型”的小说评点与以往“论事型”的小说评点法平分秋色,成为清代小说评点的一个重要类型。以往研究金圣叹文学批评思想的学术成果中,鲜有论及金圣叹论文型的小说评点模式,本文试以金圣叹的评点文字为主要分析对象,对“论文型”小说评点产生的背景、特点及意义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论文型小说评点产生的背景

论文型小说评点的形成与当时文坛的崇文风尚有极大的关系。宋明以来,以文取士的科举制度使文章成为文人生活的重心。朱元璋定国后,改经义文为八股文,作为考试文体,选拔天下人才,且规定“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更形成选官以“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的局面,这就诱使天下士人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功名利禄,竞奔于科举之路,并以之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八股文的写作中,不登进士金榜,极少有人丢弃八股文的写作。人们对文章的高度重视,使如何写好文章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而要写好文章,技巧方法十分重要,于是人们特别注重作文之法度。尤其是到了晚明,对技法的追求成为普遍的一种风尚。清方苞曾说“隆万间兼讲机法,务为灵变”,现代学者卢前在《八股文小史》中亦曰“八股文至明末,臻无施不可之境,在技巧上殆蔑以加矣”。晚明人十分注重八股文的写作技巧,并热衷于对各种形态的文章进行点评,以期能找到有益于八股文写作的各种为文之法。明人将一切书籍都用文学的眼光读之,用评点文章的方法评点之,郭绍虞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这样说道:“明人于文,确是专攻。任何书籍,都用文学眼光读之。所以以唐诗的手法读《诗经》,而《诗》之味趣更长;以《史》、《汉》的笔路读《尚书》,而《书》之文法愈出”,因为“清代人对于六经看作都是史,那么明代人也不妨把六经看作都是文。六经皆文,所以不妨加以批评。这正是明代学术自然的趋势,所以能成为一时风气”。于是,在“六经皆文”的“文本位”思潮的带动下,在明后期出现了一股用文章评点的方法来解读各类书籍的风潮,以注重批点出书中的文法为主要特征,便于士子观览,为学写八股文服务。

因此,论文型小说评点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根植于明末清初“文本位”思潮盛行的时代文化背景中,并与现实生活中举业的需要相连。论文型小说评点从一开始就烙上了文章评点的印迹,带动了小说批评和创作的文章化历程。

二、论文型小说评点的特点

“略其行迹,伸其神理”的宗旨使金圣叹不再把小说之事作为关注的重点,而主要关注《水浒》之文的佳妙,这种论文式的评点法与其文章评点是一脉相通的,表现在注重字句的解读,结构的划分,段落的总结,主旨的归纳,文法的分析以及文意的揣摩等。归纳而言可以分为几个步骤:先分清层次,点明句读,理出头绪;接着对文章的文法技巧进行品鉴;最后对文章的深层意蕴作出解读。下面试具体说明之。

1.分段及归纳段意

2.断句

3.用字

其二,文章佳处的品味,如指出其章法、笔法、笔势、文情等妙处,这在金圣叹的评点中亦占有较大的比例,通过文法技巧的分析来解读其中的含义,常能发见为人所忽视的细微处。

三、论文型小说评点的意义

金圣叹的论文型小说评点深刻影响了其后的小说评点模式,开创了小说评点的新格局,从此,论文型的小说评点和论事型的小说评点在小说批评中平分秋色,成为小说评点的两种重要类型,而论文型的评点有时甚至以压倒之势独占鳌头,成为清代最普遍的一种小说鉴赏方式。

从明末清初开始,论文型的评点方式开始产生,袁无涯刻本、托名李贽评点的《忠义水浒全传》最先尝试从文章写法的角度剖析,接着金圣叹端出了《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字斟句酌地分析《水浒传》之文,获得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带动了清代论文型小说评点的大量涌现。如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天花藏主人自评的《平山冷燕》、卧雪居士评阅的《空空幻》、白香居士校正的《绣屏缘》、一啸居士评点的《铁花仙史》、刘廷玑等多人评点的《女仙外史》、青门逸史评点的《生花梦》、素轩评点的《合锦回文传》、不知评点者的《西游补》、《驻春园小史》等,着重分析小说之文而非小说之事,即使是人物和事件的点评也是为分析其文服务的,其方法和理论范畴皆来源于文章,突破了原先单纯以评点事件和人物作为主要评点内容的局面,偏向于小说的文法提点、结构分析、文意探究等,丰富了小说评点的内容。这些是纯论小说之文的典型版本,而清代大多数的小说评点本则形成了两种类型皆取的状态,既论人事,又论文章。如毛氏父子的《三国演义》评点本、绣花堂主人的《金兰筏》评点本、雁宕山樵的《水浒后传》评点本、紫髯狂客评的《豆棚闲话》、江表蠡庵参评的《女开科传》、何晴川评的《白圭志》、云峰山人批的《回头传》、介山居士董孟汾评释的《雪月梅》等等,不胜枚举,兼具论文型和论事型,而往往论文型的占据主要篇幅,这种情形在清代小说评点中占主流。

论文型小说评点从传统的品评人、事的得失转移到品评文章的优劣上面,将焦点集中在小说之文上,这一焦点的大挪移是小说评点内容的一个重大变革,增加了小说评点的新类型,具有深远的意义。

① 有关古代小说评点的论著和论文目前已较为丰富,较重要的成果如谭帆先生的《中国小说评点研究》、林岗先生的《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孙琴安先生的《中国评点文学史》、章培恒、王靖宇主编的《中国文学评点研究论集》等,这些成果从各个方面对古代小说的评点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但都未注意到古代小说有论事型和论文型两种大趋向,因此本文对这一问题作个粗浅的梳理。

③ 关于金圣叹的文学批评思想尤其是其小说评点的研究,优秀的成果辈出,如吴子林先生的《经典再生产——金圣叹小说评点的文化透视》、樊宝英先生的《金圣叹“腰斩”〈水浒传〉、〈西厢记〉文本的深层文化分析》、赵炎秋先生的《金圣叹叙事接受思想研究》、陆林先生的《“才名千古不埋沦”:金圣叹精神风貌和批评心路简论》、陈洪先生的《揣摩与体验——金圣叹奇异的易性写作论析》等等,这些成果多从文化角度、鉴赏角度、美学层面、社会学、叙事学、思想性、创作论等角度对金圣叹的小说批评作出多层面的透彻分析。但综观以往的成果,往往忽略了金圣叹小说评点与传统文章学的联系,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少,值得进一步探讨。客观地说,金圣叹的小说批评手眼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八股文评点体系,因而客观地分析这一点有助于贴近金圣叹的文化语境,从而更真实地还原金圣叹的文学批评思想本身及其渊源。

④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696、1675页。

⑤ 关于这一问题,参见龚笃清《明代八股文史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⑥ [清]梁章钜《制艺丛话》,上海书店2001年版,第19页。

⑦ 卢前《卢前文史论稿》,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35页。

⑧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63、259页。

⑨ [明]王圻《稗史汇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41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03页。

⑩ [明]李贽《童心说》,《焚书》卷三,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98页。

猜你喜欢

金圣叹评点论文
奇才金圣叹
金圣叹刑场别子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资深大厨:金圣叹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翻译擂台(116)评点
牧童的哑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