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教育中角色的转变
2013-12-09李彩霞
李彩霞
【摘 要】在课改的实施过程中,班主任再也不能固守原来的教师中心的做法,必须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笔者就此谈几点拙见。
【关键词】角色转变 班级管理 师生关系
一 班主任应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参与者
过去在班级管理教育中,班主任既是组织者又是管理者。班主任说的话就是“圣旨”,学生只能惟命是从。然而,班级管理和教育仍不尽人意,师生之间经常出现“老鼠戏猫”的场面,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班级工作不能正常开展。为探索班级教育管理的新途径,笔者从班主任工作手册和中小学班级管理文献中得到了启示:那就是班主任必须放下管理者的架子,把班级管理的主体交给学生,自己由原来的管理者转换为参与者和引导者。
首先,班主任须在班上培养、选拔、建立一批有组织能力、能吃苦耐劳、有奉献意识的班级干部队伍,让学生干部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其次,班主任以参与者的身份,参加班级组织的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思想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再次,班主任通过参与班级教育活动,对学生的优、缺点就能及时地进行肯定和纠正。实践证明,通过班主任的角色转换,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了,班级的班风正了,学风也浓了。一个争当“新三好”、争创“文明班级”的势头正在形成。
二 班主任应由“严师”转变为“良师”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中,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师道尊严”。无论老师教学的水平如何、教学的方法怎样,只要学生在“严厉”目光和“凶狠”面孔的老师面前显现出害怕的心理,老师就误认为学生的确怕自己,说明自己有“威严”,自己教学有水平,其实则不然。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方法简单、对人态度粗暴的“严”师,不但教不好学生而且也得不到学生的欢迎。因此,班主任老师应由过去的“严厉、凶狠”的老师转变为学生信赖的“良师”。因为一个优良的老师,既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清醒的政治头脑,又有坚定的职业信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还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教育教学方法。这样的老师既能向学生传授丰富的知识,又能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这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心目中最尊敬、最信服、最崇拜的“良师”。
三 班主任应由老师转变为“父母”
俗话说:“师徒如父子。”长久以来,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当老师的总是把自己看成是比学生高一等。平时看到学生做错事、有不良行为习惯时,不是严厉批评一番,就是凶狠地训斥一顿。虽说学生当时低头不语,但事后不但没有悔改相反还会造成师生对立,老师生闷气,学生生怨气。要解决师生间对立矛盾,班主任只有变老师为学生的“父母”,用“慈母”的爱心和耐心来关心、体贴学生,才能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
前些时期,笔者也有过上述的经历。后来经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明白了“师徒如父子”的真正含义。从此,笔者对那些学习不用功、多次违犯纪律的学生,不再采取严厉批评和凶狠训斥的简单方法了,而是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孩子,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给他们讲道理,让他们明辨是非,自觉地掉不良行为,进而安心学习。
四 班主任应由老师转变为“朋友”
过去老师与学生之间有“上尊下卑”“师道尊严”的说法也正是由于有了“上尊下卑”“师道尊严”之说,才极大地阻碍了师生间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过去笔者也曾深受其害。现在作为一个新型的人民教师笔者来说,理应转变“上尊下卑”、“师道尊严”的观点,变换老师的角色,以其真挚的感情和深情的爱心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真正与学生形成一种朋友关系,这样才容易融入学生群体,更有利于班级教育和管理。
一年来,笔者经常利于课余时间参与到班级活动之中。运动场上华积极为班上运动健儿助威、呐喊;班队会上,笔者还与同学们一起讲故事、说相声、做游戏,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去年“十一”期间,笔者还专门约了班上八个学生到荆门炼厂公园看菊展,同他们探讨实景习作、同他们聊家常、照相合影。另外,笔者还为他们买来比较精致的小手提袋,作为此次相聚的纪念。通过以“朋友”的角色与学生们开展活动,不仅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也加深了师生间的美好情感。班主任热爱学生,学生热爱班主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学习,由爱而激发学习兴趣,由兴趣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朱永新先生在他的《新教育之梦》中写到: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应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个有心人,做一个有心人,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做一个学生爱戴的,像魏书生、李镇西那样的教育家,应该是教师永远的追求。一个知识面不广的班主任,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一个不爱读书的班主任,很难有教育的真正活力与睿智。可以想像,有了正确的心理定位,有了目标与追求,有了丰富的理论素养;以爱育爱,以情激情,以理想点燃理想,以心灵感受心灵,班主任工作就必然是成效卓著、丰满快乐、富有诗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