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创新能力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
2013-12-09汪京
汪京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进而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主要是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同时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为现实意义,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本文主要对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关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完善策略,对于未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 计算机 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当前社会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在高校教学体制当中,计算机课程教学逐渐受到了关注,但是纵观现阶段高校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现状我们发现,其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教学方式老化以及教学内容滞后等问题,使之无法满足现阶段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加上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的创新水平,因此很多用人单位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初入社会的职场新人已经不仅需要具备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的能力,更需要具备能够创造性运用自己知识与技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此外,高校教育中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创新,一般情况下不是让学生针对计算机创造什么发明,而是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体验新的知识,进而达到一种“学习者”的模式。总之,为了满足现阶段社会对于高校大学生的素质需求,高校需要从根本上来对计算机教学的方式进行改革,从而实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大学生的目标。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要从转变教学观念的角度来对计算机教学的方式与方法进行完善,并且在此过程中充分重视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而对怎样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 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针对创新能力素质教育这一问题,我国 “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表示,要想实施一种跨世纪的素质教育模式,那么首先就需要通过推进整体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来进一步提升全民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可以说在高校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创新能力培养可以一定程度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形成一种激发学生独立学习和谈论性教学的模式,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还需要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的整个发展历程和学习的重要性,加强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一定程度的培养了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合作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等几个方面。总之,通过对计算机教学模式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知识是现阶段创新是主要的动力资源,因此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二 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和时代性
现阶段在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计方面,还存在着多个学校的课程设置相同,教学模式相似的情况。在一般高等院校中,都是采取传统的“三段式”教学的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形成了没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设置。可以说计算机是一门发展较迅速的学科,特别是在针对于高校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其知识的更新也是非常快的。在此背景下需要教师在跟随时代步伐的同时,积极吸取现阶段知识的变化。此外教师在过度偏重理论知识教学的背景下忽略了基础的教学,进而无法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计算机人才。
2.教学知识老化
在互联网以及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其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与技术也是随时更新的。但是对当前高校计算机教材的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教材都是出版之后使用很多年都不会更换。其主要原因是除了国家要求的必修课外,基本都是由学校的教师自己进行编制书籍的,在专业课书籍编制的过程中除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外,还可能涉及到一定的经费,。进而大多数学校由于经费的原因不愿意实时更新教材中的内容。此外,当前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授课方式,进而在缺乏上机锻炼的背景下是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那么就需要教师联合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3.双师型教师缺乏
此外,在高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的素质与技能处于重要的地位。现阶段高校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社会中的要求明显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无论是在教师认识问题还是技术能力方面都和社会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此外,由于高校计算机的教师常年处于学校封闭的场所,除了缺少具体的实践经验外,和专业的IT开发人员的能力是无法相比较的,那么在这种背景下是无法培养出具有高强度创新人才的。
4.教学理念陈旧,考核方式不合理
高等院校在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后虽然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是对于教学体系的形成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现阶段的高等院校都是效仿其他院校的人才模式进行教学的。学校过多注重的是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甚至很多高等院校在成绩考核方面以等级考试来代替期末考试。那么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考试之前通过大量做题的方式来通过考试,而对于实际的操作并没有很深刻的理解。虽然很多学校在计算机等级考试方面的通过率很高,但是现阶段社会所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实践性强的人才。总之高等院校的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与高等院校的办学宗旨是相悖的。 三 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1.加强专业课程的更新
课堂教学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教师通过计算机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通过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例如:在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幻灯片动画的制作时,笔者自制课件,通过几幅不同的图画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并用动画的渐变效果完成幻灯片制作和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动作的变化,体会其多变的美,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计算机专业的美好情感和创造欲望。使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一改以往那种被动沉闷的局面。在教学实践中,把计算机引入各科教学中不仅可加大教学的密度,节省时间,而且能根据教学需求将其内容动态地加以分解、组合,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抽象的讲授形象化,既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亦可拓宽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创新能力是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后才可能根据实际的问题去解决,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将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方式。此外,由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是较为复杂的,进而学生在校期间并不能将庞大的计算机知识体系全部掌握,意味着学生在具有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的背景下,可以在后期对计算机知识进一步学习。教师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是通过指导者的身份出现的,要想在当前社会中开发出自主型、探索型的认识,就需要结合现阶段我国针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现状以及社会中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职业素质需求进行分析后,需要加大对在校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培养两个方面入手,同时将社会的实践与高校的教育模式相匹配后,还需要与社会中企业建立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最终达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目标,进而可以一定程度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3.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
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主要需要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近些年高校扩招,造成中职生源减少的背景下,给予高校中教师针对于学生的管理和教学内容方面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因此对教师教学的信心产生了一定得到打击。那么就需要提升教师的自身修养以及内心承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胜任中职教师的工作,有效地转化“问题”学生,把“头上长角”的学生管得服服帖帖,把“心中有结”的学生教得开开心心。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必须十分注重学生观念的更新与教育管理能力的培养。其次,要树立信心,敬岗爱业。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需要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劳动者,教师面对历史的机遇,要勇于担负起时代的重任,虽然有很多困难和不足,但这应该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而不是后退的理由。
4.建立合理的考试评价机制
可以说合理的考试评价机制可以一定程度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培养和考试评价机制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后就会发挥更好的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很多高校还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那么就会导致学生的成绩得不到很好的提现,甚至严重的情况下还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需要在未来的考核评价机制中采取多种考评形式,如平时操作、口试和实践能力考查等。
总之,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并不是十分到位,虽然已经认识到创新能力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短时间内也是无法对当前的现状进行改变的。那么就需要高校在计算机教学的未来发展阶段在要求教室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与创新能力外,还需用合理的采用现代化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为打造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进而提高高等院校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效果,最终达到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映海、魏鹤君.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29)
[2]赵晓红.论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3]钟闽.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8(33)
[4]黄寿孟、冯淑娟.高校公共计算机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3)
[5]宋钰.浅谈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