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弓上水库右坝头裂缝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案
2013-12-08周静静叶继业河南省豫北水利勘测设计院
□周静静 □叶继业(河南省豫北水利勘测设计院)
□黄 锋(新乡市水利勘测设计院)
1.水库概况
弓上水库位于河南省林州市西南25km,海河流域卫河水系淇河北支淅河的上游,控制流域面积605km2,是一座以防洪、供水、灌溉为主,兼顾发电的综合利用中型水库。水库下游有合涧镇、桂林镇10余万人,地理位置重要。
弓上水库始建于1958年,1960年基本建成,运行期间分别于1961-1966年、1967-1972年、1997年-2001年进行续建及应急加固,达到现状规模。弓上水库防洪标准应为100年一遇设计、1000年一遇校核。水库主要由大坝、溢洪道、泄洪洞、输水洞四部分组成。大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堆石坝,坝顶高程509.95m,与10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齐平,相应库容3191万m3;10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为506.39m,相应库容2637万m3;溢洪道位于大坝右端,溢流堰顶高程498.0m,相应库容1600万m3;死水位479.0m,相应库容38万m3。
2.右坝头与溢洪道的连接现状
弓上水库大坝坝体与溢洪道溢流堰连接采用侧墙式连接。连接处溢洪道边墙顶高程509.95m,其中高程505.80m以上为2000年应急加固时加高部分,加高部分为直墙,高4.15m,宽仅为1.0m,粘土心墙与边墙连接部位设混凝土刺墙,刺墙高约1.2 m,长约3.0m,厚 30cm;高程490.0~505.8m坡度为1:0.39,高程490.0以下坡度为1:0.23;上部直刺墙下方设一混凝土斜墙,与边墙未连接,伸入心墙约4.0m,向下与原粘土心墙连接。
3.右坝头裂缝基本情况
3.1 历次处理情况
1964年发现弓上水库右坝头与边墙结合面出现一道横向裂缝。1988年对裂缝进行灌浆处理,效果不好,裂缝依然存在。为查明裂缝特征及产生原因,1990年在坝顶距溢洪道边墙2m处开挖探坑检查,发现心墙最大缝宽3cm,垂直坝轴线向下逐渐变窄,探坑挖深2.5m,未挖到裂缝底部。根据裂缝情况,1999年采用充填灌浆处理,在桩号0+004~0+011之间,布3排孔,每排4孔,排距3m,孔距2m,孔深20m。裂缝处理以后,大坝加高2.65m,至现状坝顶高程509.95m,坝轴线向下游偏移4 m,粘土心墙上部变为粘土斜心墙。2001年上半年完成坝顶工程,坝顶由原来泥结碎石路面变为混凝土路面。
3.2 裂缝现状情况
2002年底坝顶原裂缝位置重新出现裂缝,根据2003-2007年裂缝观测资料可以看出,裂缝宽度持续发展,2007年以来逐渐变缓。
右坝头裂缝平行导水墙开裂,向上下游延伸,坝顶裂缝距导水墙外沿1.03~2.03m,最大裂缝宽度29mm。裂缝向上游延伸穿防浪墙发展为两条,沿大坝钢筋混凝土裹头向下延伸至498 m平台后尖灭,裂缝宽3~8mm;裂缝向下游平行导水墙延展,至493m平台,裂缝处砌石塌陷,变形明显。该裂缝上下游高度不一,从下游看,最大深度达25m。裂缝以位于右坝头桩号0+001附近近似垂直坝轴线的裂缝为主裂缝,另一条斜向西至防浪墙桩号0+008附近为支裂缝。受溢洪道边墙(导水墙)结构形式及粘土心墙中刺墙的影响,主裂缝顶宽29mm,在坝顶处距离溢洪道边墙70~80cm,向下方裂断刺墙及边墙戴帽加高部分,裂缝宽度为17~22mm,然后沿边墙与坝体材料的接触面向下延伸,裂缝深度至高程504.3m尖灭,504.0m以下未发现裂缝。支裂缝深度较浅,在防浪墙基座中裂缝宽度为1~3mm,至防浪墙以下粘土心墙中尖灭。
水库高水位运行时右坝头裂缝,容易扩展、形成渗漏通道,淘蚀坝体内粘土心墙,危及坝体安全。
图1 坝头裂缝及溢洪道边墙现状图
4.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弓上水库大坝坝体与溢洪道溢流堰连接采用侧墙式连接。根据《碾压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土石坝坝体与混凝土坝连接为防止接触面的集中渗流,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裂缝,坝体与混凝土坝采用侧墙式连接时,土质防渗体与混凝土面结合的坡度不宜陡于1:0.25”。根据现状坝体心墙与溢洪道边墙接触部位边墙的结构形式,大坝右坝头连接处结合面浆砌石挡墙高程505.8m以下坡度基本满足规范要求;高程505.8~509.95 m边墙为直墙,边度不符合规范要求。
根据裂缝产生过程及探坑检查,结合几次边墙加高形式,分析认为水库建成不久,右坝头出现的裂缝主要原因是填筑质量差,而边墙初建结构是合理的。2000年大坝应急加固后,坝头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①2000年对右坝头进行应急加固处理,主要为保证泄流及保护坝坡考虑,原设计在溢洪道上游设导水墙,后来由于投资及施工难度问题改为混凝土裹头方案。而现状弓上水库大坝是经过几次加高而成,大坝粘土心墙位于混凝土裹头下部,心墙与裹头结合面成了倒坡,边墙结构不合理。②在随后大坝的几次加高中,边墙总高度增加3.05m,且高程505.8~509.95m边墙为垂直戴帽加高,直墙段高达4.15m,墙宽1.0m,结构不合理,与粘土心墙结合处边墙坡度不符合规范要求,坝体填料必然与直墙脱离,导致原位置重新出现裂缝;同时边墙未扩宽加固,断面单薄,对其结构稳定复核,断面存在较大拉应力,侧墙容易产生偏离大坝的位移。③2000年大坝下游培厚及大坝加高后,坝顶荷载增加,沉降量增大,加上坝体填筑不均匀、质量较差,发生差异性沉降,加剧了坝顶处裂缝的发展,从下游坝坡变形塌陷情况可以看出。右坝头裂缝在坝面上向下延伸的深度较大,在粘土心墙中的深度稍浅,主要因为坝坡为刚性结构,适应变形能力低,粘土心墙为塑性结构,适应变形能力较强。
5.裂缝部位处理方案
以改善大坝右坝头与溢洪道的连接形式,保证溢洪道边墙稳定,避免大坝出现裂缝致,防止粘土心墙在高水位情况下发生渗漏破坏为原则,对右坝头裂缝部位进行处理。根据右坝头与溢洪道边墙之间裂缝产生原因及《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要求,参照国内类似工程实例,考虑施工难易程度,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培厚溢洪道边墙,增加刚度;改善边墙结构形式,以满足连接处边坡要求;同时挖除已破坏土体,重新回填。
设计对裂缝进行开挖回填处理,粘土心墙部位开挖底高程497.0m。心墙端部现状边墙拆除至高程497.5m,重新浇筑混凝土挡墙,向上游逐渐降低,与坝面平顺连接;挡墙顶高程509.95 m,顶宽2.0m,坡度同下部挡墙为1:0.39;在心墙与混凝土边墙结合面一定范围内扩大粘土心墙断面。同时,将心墙下游溢洪道边墙加高部分拆除,按现状坡度1:0.39向上加高,墙顶宽2.0m,以改善边墙的稳定性。
6.效益
通过对右坝头裂缝部位进行开挖回填,加大连接段的粘土心墙断面,并对溢洪道边墙进行加固处理后,改善了溢洪道同堆石坝坝体的连接形式,防止了接触部位在高水位工况下的集中渗流,保证了大坝的安全运行,提高了水库枢纽的安全性,保障了水库下游工程设施、耕地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同时,避免了水库低水位运行,提高了城镇供水和农业灌溉的保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