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条件下区域品牌的发展演变
——以混沌理论为视角
2013-12-07谌飞龙程月明周泽宇
■谌飞龙 程月明 周泽宇
产业集群条件下区域品牌的发展演变
——以混沌理论为视角
■谌飞龙 程月明 周泽宇
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混沌理论
区域品牌是一个区域的产业、产品在市场中沉淀的结果,是外部化了的区域形象,它能反作用于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成为地方政府发展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的重要抓手,正因为如此,现实中多个地方争夺一个区域品牌的事件频频发生。例如景德镇是闻名中外的瓷都,然而,除景德镇外,一些行业协会又评出了若干个“瓷都”。2003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福建德化为“中国瓷都”;2004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广东潮州“中国瓷都”称号,并于2011年通过复评。这说明“中国瓷都”区域品牌的归属处于争议之中。当然,区域品牌归属之争不只是存在于陶瓷产业领域,而是几乎涉及所有产业集群当中。各类行业协会和组织热衷“封都”的现象,不禁让人产生种种疑问: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封都”行为?这些“封都”的做法合理吗?它们是否会危害到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解决现实冲突?针对这些问题,抛开法理和利益角度,运用混沌学中的分岔与分形理论,本文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一、区域品牌的混沌特征
混沌(Chaos)的本意是“杂乱无章、混乱无序”,但在系统科学中,混沌是指确定性系统由于各构成要素或子系统的非线性关联,使其运动轨迹或系统的演化路径呈现出不确定性或不可预测性的内在随机性现象。混沌现象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非线性运动、长期行为的不可预测性、奇异吸引子作用、分形结构。建立在产业集群基础上的区域品牌,其本质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它的演化过程具有明显的混沌特征。
(一)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混沌理论认为,混沌动力系统的运动轨迹将敏感地依赖于初始条件。在现实中,任何系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界的干扰,初始时刻的细微偏差经过不断地迭代而随时间指数放大,当放大到一定尺度时,就会引起系统突变。区域品牌的形成依托于产业集群基础,而在同类产业集群中,由于其自然资源或人文禀赋等的差异,它们的发展结果会有很大不同,比如中国三大古瓷区(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和福建德化)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变迁,陶瓷业目前还是这三个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其区域品牌在国内外陶瓷市场上的影响却大相径庭——景德镇的艺术瓷享誉世界,醴陵的电瓷、工业瓷等优势明显,德化的瓷雕和西洋工艺瓷深受喜爱。
(二)确定性系统的非线性运动
线性是简单的比例关系,对线性的细小偏离,往往不会引起系统突变,而非线性是对比例关系的背离,是引起行为突变的原因。在实际中,线性关系对现实的模拟只适用于自变量极小的扰动范围,而非线性却能真实反映“过犹不及”、“一波三折”等复杂现象。许多历史悠久的区域品牌发展轨迹表明,区域品牌及其背后的产业集群演变无法通过线性近似方法得到,只有用非线性工具,才能清晰地描述其真实演化路径。比如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的福建德化,最初是从烧制日用器皿开始的,宋元时代烧制青瓷、青白瓷、白瓷;明代独树一帜的“象牙白”(建白瓷)享有“中国白”的美誉;清代,德化青花瓷取代建白活跃的主要地位;民国期间,瓷雕在国际上独占鳌头;改革开放后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西洋工艺瓷出口生产基地,由此勾画出了区域品牌“德化陶瓷”的非线性运动轨迹。
(三)长期行为的不可预测性
混沌理论描述的系统,其动力学方程是完全确定的,然而这种系统的长期演化行为存在着随机性,从数学机制上看,这种随机性是从丝毫不带随机项方程(如差分或微分方程)中产生出来的,以至最终导致无法把握系统的未来行为。区域品牌形成基础的非线性以及时间的不可逆,将导致区域品牌及产业集群系统从长期看不可预期,特别是系统在远离初始出发点后,经过连续的分岔,到达混沌区域。比如号称“千年瓷都”、“世界瓷都”的景德镇,因瓷而生、因瓷而兴、因瓷而荣,却也因瓷而饱受尴尬,如今在面临着国内外各陶瓷产地的强劲竞争环境中,其发展前景和方向正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
(四)奇异吸引子作用
吸引子是一种用以刻画状态空间中长期行为的几何形式,是耗散系统长时间演化的最终归宿。从数学上讲,吸引子描写了运动的收敛类型,即当时间趋于无穷大时,从任何一个有界集上出发的非线性运动的所有轨迹都趋近于它。混沌系统中的奇异吸引子是系统总体的稳定和局部的不稳定共同作用的产物,是混沌系统规律秩序的线索。奇异吸引子作用是指在看似随机的结果中,隐藏着某种深刻的模式和有序。根据奇异吸引子的特征,可以将区域品牌的奇异吸引子解释为集群产品所面对的市场,以“瓷都”景德镇为例,陶瓷市场的变化决定了其陶瓷产业的运行轨迹。景德镇有着一千七百余年的制瓷史,公元1004年 (景德元年),宋真宗以自己的年号将当时的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并在此设官窑、烧御瓷,逐步形成了全世界烧造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和民间窑厂。1949年以后,陶瓷的制作和生产归到当时的轻工部管辖,轻工系统的性质要求生产大众化,因此中国的陶瓷出现了独特的进程,全国陶瓷产区包括景德镇大都发展日用瓷。改革开放后,原本制瓷基础薄弱的广东潮州依靠海外市场,迅速成为全国陶瓷出口量最大和生产规模最大的陶瓷产区,以至于冲击到景德镇的“瓷都”地位。
(五)分形结构
分形(Fractal)原义是“不规则的、分数的、支离破碎的”物体。在混沌学中,分形特指具有自相似性系统某种结构或过程的特征从不同空间或时间尺度上看都是相似的,即组成部分以某种方式与整体相似形成的一个集合。分形作为一种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复杂”和“不规则”事物的方法,旨在说明混沌系统具有内在的分形结构,在无序中存在着结构上的秩序,从而使得系统短期预测成为可能。“区域品牌”的称谓一般由区域属性(空间范围,如“中国、华夏”等)、产业属性(产业集群,如“瓷、笔”等)、品牌属性(声誉影响,如“都、乡”等)组成,这一称谓反映了区域品牌的要素构成,也是区域品牌的分形特征所在。例如,在制笔领域,2002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制笔协会授予温州市“中国制笔之都”称号,并分别于2005年和2010年两次通过复评;2003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浙江湖州市“中国毛笔之都”荣誉称号,并于2008年通过了复评;2004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单位联合授予江西进贤文港镇“华夏笔都”的荣誉称号等。
二、区域品牌归属之争的混沌学解释:分岔与分形
在社会系统中,混沌态通常对应着和人们期望截然相反的或者无法预测的实际效果,但混沌理论认为,确定的系统具有内在的随机性,这种表面的随机现象背后隐藏着规律与秩序。一切系统的行为处在动态演化中,稳定有序或混沌无序都是暂时的。混沌系统的研究主要通过综合运用分岔、分形等非线性理论与方法,来探索复杂现象无序中的有序和有序中的无序。
(一)产业集群的分岔:区域品牌混沌的动因
由于混沌系统敏感地依赖于初始条件,一个因素的微小变化可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分岔即是该系统发生变化的敏感性表现,它是由作用于开放系统的外部约束和系统内在的非线性机制引起的参考定态失稳的结果。所谓分岔(bifurcation),是指对于含参数μ的系统,当参数变动并经过某些临界值μc时,系统的全局性性态(如平衡状态、拓扑性质或周期运作的数目等)会发生突然变化的非线性现象,其中临界值μc称为参数μ的分岔值或分枝值。混沌现象和奇异吸引子的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发生的分岔往往是出现混沌现象的先兆(如图1)。
在市场竞争、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等力量作用下,产业集群中的“产业”范围逐渐窄化,由“大产业”分岔为“小产业”,产业集群向市场提供的产品逐渐类别化,由此产业集群的稳定性随着环境的改变和产品调整等发生重要变化,如陶瓷由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演变分解成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工业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电子陶瓷和特种陶瓷等门类,陶瓷产业开始分岔出艺术陶瓷产业集群、工业陶瓷产业集群、建筑陶瓷产业集群等。虽然产业集群发生了分岔,然而,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区域品牌却大多未能反映这种分岔变化,不能揭示系统的各种运动状态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因而将其带入了混沌状态。而一些机构无视产业集群的分岔,简单地将区域品牌授予不同的区域则加剧了区域品牌混沌状态的产生,如看不到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和广东潮州等地陶瓷产业集群上在质上的区别,而将“中国瓷都”分别授予上述地区。
(二)产业集群的分形:区域品牌混沌的诱因
世界本质上是非线性的,而分形是复杂混沌系统非线性特征的一种几何表现。分形是相对于“整形”而言的,是一种人为的抽象概念,强调混沌系统的自相似特性,即每个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缩影,把其中任意一个局部加以放大,都将和整体相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分形”比“整形”更能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系统产生分形结构的充分条件是“吸引子”,一般地讲,一个吸引子就是一个集合,并且使得附近的所有轨道都收敛到该集合上,换言之,非线性系统所产生的无规则运动最终会成为趋向吸引子的无规则运动,而无规则运动的吸引子便是相间的分形结构。
所有产业集群可以视为一个复杂大系统,具体的产业集群则是大系统的一个分形体。产业集群有“嵌入型”和“原发型”之分,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其分形都主要体现在系统的网络结构、变化过程以及功能效用上,分别表现为产业集群的结构分形、过程分形和功能分形。一是产业集群的结构分形。从空间角度看,产业集群具有地理位置上的相近性,且产业领域相对集中,通常以若干个支柱企业为核心或龙头,大量配套协作企业参与其中,通过生产联系形成紧密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网络。网络结构是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产业集群的结构分形是自组织的,能自我形成有利于成员贸易往来、信息交流与知识互动的网络系统,还可以改变自身形成新的分形单元。二是产业集群的过程分形。产业集群的过程分形来源于其本身的结构分形。由于产业集群表现为层次性、网络化结构,因此其运行过程也同样表现出层次结构、网络结构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使得产业集群呈现为复杂的过程分形,表现为集群企业行为在不同层次的具体运行和执行。在产业集群中,龙头企业的市场面向区域外部,有些甚至参与国际竞争,配套企业的生产与服务总是集中于有限的产品项目,形成了专业化协作的特点,整个集群生产与服务也具有趋同性,紧紧围绕着某一专业化生产过程。三是产业集群的功能分形。随着结构的分形,系统运行的结果就是完成各个分形单元的目标,即正常发挥每一级各个分形单元的功能,体现在产业集群的每一层次,涉及组织的每一方面。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决定着集群运行的方式,运行结构在保障组织结构功能的同时,向组织结构系统反馈信息,并不断促进组织结构的完善和优化。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和繁荣地方经济的一剂良方,这是产业集群功能分形的重要表现,也是各地争相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系统分形都是从一个“原形”开始,按照“生成元”的运作规则,不断“迭代”而成,这种过程具有一般性。具体到产业集群领域,一个成功的产业集群会不断被复制或移植,发生分形后的产业集群,自相似性非常明显。这种自相似性会诱使一些机构,对某一产业领域的不同地区的产业集群授予完全相同或是极易混淆的区域品牌,从而使区域品牌系统进入混沌状态。如制鞋领域,2001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皮革协会授予浙江温州“中国鞋都”,并于2006年底通过复评;2001年中国皮革与制鞋工业研究院、中国皮革工业信息中心等单位共同授予福建晋江“中国鞋都”。然而,“中国鞋都”区域品牌无法展示出“温州皮鞋”与“晋江运动鞋”的各自优势,由此导致了“中国鞋都”的混沌。
三、基于“竞合-分岔-协同”机制的区域品牌发展策略
在一个系统中,内部要素的运动必然存在两种类型:一是要素之间杂乱无章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缺乏规律性,将会导致系统整体上看起来变得更加无序,从而进入混沌状态;二是要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有序运动,这种运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能够促使系统逐渐走向稳定状态,而这种状态就是“协同”的结果。为什么相同的要素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运动轨迹?因为在分岔点处,系统面临的是“选择机会”。一些“选择”会导致系统“混沌”产生“非稳”,而一些“选择”会使系统“秩序”处于“稳定”。因此,面对混沌问题,找到系统演化分岔点,引导系统正确选择极为重要。
(一)“竞合-分岔-协同”运作机制的提出
分岔是系统各部分与系统及其环境之间的内禀差别的表现。系统之所以会产生分岔,其主要原因是系统内各组成要素(组分)对物质、能量、信息以及资源等的争夺。它们相互竞争会导致各子系统间的关系更复杂,促使系统趋于非平衡和非线性的程度加大,以致子系统“随机性”地向不同的方向演变发展,最终会进入混沌态。我们姑且将这种运动轨迹归称为“竞争-(随机性)分岔-混沌”的演化机制。因而,系统要改变混沌态,必须将系统的随机性分岔行为引导转为选择性分岔,系统选择性分岔的实现机制是竞合博弈。
竞合(co-petition)是指两个事物存在着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又有竞争。为什么竞合博弈能推动系统由随机性分岔转向选择性分岔?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博弈双方几乎掌握完全信息。洪军认为,现实中,特别在网络组织里博弈双方通常能就竞合问题进行多次、深度的交流,以获取对方的特征、战略空间以及支付函数的相关知识等几乎完全信息。二是行动类型多属重复博弈。网络组织中博弈参与人都能观测到博弈的历史,只要网络竞合关系不破裂,就会进行多次博弈。三是竞合能产生合作剩余。竞合博弈改变了“零和博弈”的对抗性竞争,强调资源整合和合作剩余的产生与分享。合作剩余或合作效应的源泉,来自合作可以提高资源互补或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追求合作剩余,是合作竞争的主要动力。因此,竞合博弈能促使子系统在分岔点有选择地向有序方向演化,从而形成某种协同一致的新形态的系统结构。在此,可以将这种运动轨迹理解为系统的“竞合-(选择性)分岔-协同”演化机制。
(二)集群区域品牌的“竞合-分岔-协同”发展策略
改变区域品牌的混沌状态,首先要改变区域品牌的竞争方式,变竞争为竞合;其次,在竞合过程中,引导同质区域品牌向不同方向有选择的分岔;然后,推动分岔的区域品牌错位竞争和协同发展。具体发展策略如下:
1.让竞合成为区域品牌的集体意愿。通常,竞争是“零和”,竞合才可实现双赢,各集群区域只有充分认识到区域品牌竞合的重要意义,它们才能“和平共处”并协同发展。例如,福建德化为推动陶瓷产业合理定位和更好发展,2011年组团到景德镇、醴陵、唐山、淄博,2012年赴江苏宜兴、浙江龙泉、台湾新北等主要陶瓷产区参观考察,从而确立了日用陶瓷艺术化、工艺陶瓷生活化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定位明显具有独特性,如果各个集群区域都能这样,在确立品牌定位前与竞争地区加强合作交流,则将会大大减少区域品牌的混沌现象。
2.使分岔成为区域品牌的主动选择。分岔和选择是竞合系统自组织演化的主要途径,其中分岔意味着系统在发展演化过程中所面对的多种可能的发展路径,而选择则是指系统的演化必然沿着某一条给定的路径来进行。在产业集群适应性分岔后,区域品牌应主动跟进,及时作出调整,从而避免误导行业市场和集群企业对自身的评判。例如浙江省桐庐县分水镇,2002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制笔协会授予“中国制笔之乡”荣誉称号后,制笔产业获得了飞速发展,但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2011年主动申报向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制笔协会共建“中国圆珠笔制造基地”。
3.把协同作为区域品牌的共同追求。协同(Synergy)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或集体行为。协同与协调的不同在于,协调泛指对系统内外各种关系的正确处理,而协同则强调对内部单元的组织系统结构关系加以辨识,以确立各自的最优应对,从而显示出一种整体效应。区域品牌的协同一般发生在同质的但有差异的品牌之间,也只有这类区域品牌才能实现错位发展和协同效应,正如作为我国陶瓷主产区的江西省,省政府批准的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区、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基地、萍乡工业陶瓷产业基地、丰城精品陶瓷产业基地等四大陶瓷产业集群的初衷,就是让它们在市场上错位竞争、协同并进。
借助混沌学中的分岔、分形和协同概念研究区域品牌问题,能够改变传统的区域品牌中忽视混乱现象,把混乱出现看成是失误、是偶然,把区域品牌中的“看似恶性竞争”看成是失败等诸如此类现象,并从演化机制上剖析问题,得到在同质区域品牌之间,竞争是必然的,竞合是可取的,分岔是技巧的,协同是可期的等一系列认识,从而推动区域品牌健康、科学发展。
[1]甘德安,杨正东.基于混沌理论分岔与分形视角的家族企业传承研究[J].企业改革与发展,2010,(5).
[2]李志刚,张吉军,苟建林.基于系统混沌理论的企业创新过程管理研究[J].企业经济,2011,(2).
[3]胡宪武.供应链链际竞合博弈及实证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
[4]谌飞龙.产业集群“大共生”治理的形成逻辑及运用框架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5]汪富泉,李后强.分形——大自然的艺术构造[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6]赵喜清,贾宽峰.用非递归方法解决分形几何问题[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7]王明贤.企业竞争性战略联盟系统演化机理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0.
[8]洪军.网络组织动态博弈分析与复杂性定性仿真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5.
[9]Brandenburger, A.M, Nalebuff, B.J.,The Right Game Theory to Shape Strategy.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6,(4).
[10]W.Wendi, P.Fergola, C.Tenneriello.Innovation Diffusion Model in Patch Environment.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2003,(1).
产业集群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而区域品牌已成为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以至于多地争夺同一区域品牌的现象时有发生。区域品牌本质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在竞争演化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混沌特征。引导产业集群及其区域品牌演化机制由“竞争-(随机性)分岔-混沌”调整为“竞合-(选择性)分岔-协同”是区域品牌走向科学发展的有效办法,具体策略有让竞合成为区域品牌的集体意愿、使分岔成为区域品牌的主动选择、把协同作为区域品牌的共同追求等。
F269.23
A
1004-518X(2013)10-0223-05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区域品牌结构创新视角下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路径研究”(11YJC630030)、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创造’的国家品牌形象塑造研究”(GL1117)
谌飞龙,江西财经大学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讲师,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程月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江西南昌 330013)
周泽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北京 100872)
【责任编辑:陈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