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3-12-06薛铭
薛 铭
江西省南康市中医院骨伤科,江西南康 341400
脊柱压缩爆裂性骨折会导致椎体变形错位、骨折块突入椎管从而导致患者不全瘫或截瘫,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近年来脊柱内固定术已经在临床广泛使用,能够促进椎体复位,恢复脊柱的解剖形态,从而解除对神经根、脊髓的压迫,治疗效果显著,然而术后常出现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1]。本文探讨高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8月~2013年6月本院采用脊柱内固定治疗后出现感染的患者54例,男35例,女19例,年龄19~73 岁,平均(41.9±5.3)岁。手术类型:腰椎滑脱症 23 例,腰间盘突出症19例,脊柱侧凸6例,腰椎管狭窄症6例。感染发生与手术时间间隔:<3周26例,3周~6个月21例,>6个月7例。感染菌种:大肠埃希菌1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9例,铜绿假单胞菌10例。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手术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高负压封闭引流敷料,主要成分为聚乙烯醇,治疗时根据创面需要修剪。泡沫微孔直径为 0.2~1.0 mm,CH10-18多侧孔引流管,采用具有单向透气功能的半透性粘贴薄膜,高负压封闭治疗专用电动负压吸引器。对患者创面及腔隙内异物及坏死组织进行彻底清洗,是否摘除内固定根据患者感染程度而决定;采用生理盐水对创面周围皮肤进行清洗后,用75%乙醇再次擦拭创面周围3 cm皮肤,根据创面大小修剪合适的敷料,对于较大创面可给予多块敷料拼接,对整个创面进行封闭后,放置引流管,用半透膜对敷料边缘进行封闭,保证引流区隔绝外界,将引流管与负压吸引器连接后,持续进行电动吸引,负压压力维持在55 kPa左右,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7~10 d后对创面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并更换敷料。
1.2.2 对照组 患者在取出内固定后,采用置管持续冲洗引流法治疗感染部位,并进行细菌培养,在创面处放置引流管,持续静滴敏感抗生素,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反复持续冲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27例患者中,保留内固定22例,患者创面均愈合,其余5例患者创面均在内固定摘除后愈合;患者均在持续吸引7~10 d后更换高负压敷料,其中23例患者创面水肿明显减轻,长出新鲜肉芽组织,同时毛细血管生长丰富,直接缝合。其余4例患者仍存在部分坏死,经过二次高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后进行缝合。对照组27例患者全部取出内固定,其中20例患者均在取出内固定后18 d内痊愈,创面水肿明显减轻,有新鲜肉芽组织长出,且毛细血管生长丰富,其余7例患者经二次高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均在30 d内痊愈。两组患者换药次数、内固定取出率、创面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换药次数、内固定取出率、创面愈合时间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换药次数、内固定取出率、创面愈合时间的比较(±s)
组别 n 换药次数(次) 内固定取出[n(%)]创面愈合时间(d)观察组对照组27 27 2.65±1.21 7.26±3.34 5(18.5)27(100)20.69±5.81 39.07±11.92
3 讨论
近年来,内固定术在临床治疗中使用较为广泛,如椎体不稳、腰椎滑落、椎间盘切除、腰椎管狭窄减压等均需采用脊柱内固定治疗,手术效果显著,然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术后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出现感染,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截瘫及死亡,后果严重[2]。临床研究显示,术后早期感染与医源性因素有直接关系,如电刀使用过度、无菌手术操作不规范、引流不畅、引流管置留时间过长等[3],同时椎旁软组织条件相对较差,抗感染能力较差,因此导致术后感染的发生。有学者在对内固定手术感染患者进行再次手术时,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所得病原体多为类白喉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等[4],从而证实了术中接种及污染是导致脊柱内固定手术感染的重要原因。临床研究显示,<55岁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明显少于55岁以上患者;颈椎手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胸椎及腰椎,而胸椎手术术后发生感染的概率明显大于腰椎;术中出血量越大,患者感染概率越大[5]。
内固定手术为无菌手术,术后感染发生率较低,然而感染一旦发生,会对患者造成巨大创伤及经济负担,因此要及时诊断感染伤口,从而进行有效处理,抑制感染的进一步发展,挽救手术治疗效果。患者感染多发于内固定术后较长时间内,是晚期并发症之一,患者经过一定的康复期后,术后数月至数年患处出现散发性不适、疼痛,持续较长时间,最终导致窦道并流脓,严重影响患者康复。临床主要通过患者症状、基本生命体征、血象、体温及C反应蛋白、穿刺液性状、细菌培养等为诊断治疗提供有效依据[6]。临床常通过术中清洗表面暴露的肉芽组织,同时联合抗生素预防感染[7]。
临床治疗脊柱术后严重感染,多采取内固定取出,置管持续冲洗引流或完全敞开创腔进行换药,传统置管冲洗引流多是采用有限的侧孔引流或引流管端孔进行引流,因此与创面接触不完全,多是点状引流,同时引流管在较深腔隙,易出现引流不畅,从而导致严重污染与感染。敞开换药时间较长,患者组织暴露面较大,时间较长,因此肉芽生长速度较为缓慢,椎板或棘突不易被覆盖,患者痛楚较大,同时患者康复时间较长,治疗费用明显增加,效果较差。目前临床关于感染发生后是否取出内固定物仍存在争议。早期感染经过彻底的清创,内固定周围炎性肉芽组织清除,同时联合抗生素药物治疗有助于促进伤口的愈合。然而感染较为严重时,多需取出内固定物进行治疗,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受到影响[8]。高负压封闭引流术较传统治疗有明显优势,有助于通畅引流管,减少堵塞现象的发生,能够保证创面的清洁,对创面的分泌物进行及时清除,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促进创面的愈合,同时治疗操作简单,无需每天换药,减少了换药时的痛苦,同时密闭的系统能够有效避免污染导致的感染发生[9]。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内固定取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高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能够抑制感染进展,促进患者康复,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1]李朝顶,许立.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03,10(6):526-527.
[2]谭景初.高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201-202.
[3]穆希胜,梁柱天,陈波,等.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手术治疗[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9,30(1):57-58.
[4]韩新明,徐培章,王旭明,等.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0,7(3):30-31,38.
[5]李卫国,邱勇.脊柱侧凸术后迟发性感染[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18(3):233-235.
[6]刘锡松,简华刚.封闭负压引流对改善糖尿病足溃疡微循环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1,21(22):187-182.
[7]严文琪,王浩,王凯,等.改良封闭负压引流术治疗软组织缺损、骨外露合并感染[J].实用骨科杂志,2011,16(11):427-430.
[8]陈川,孙士锦,姚元章,等.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反植皮法治疗严重创伤后大面积皮肤撕脱伤[J].重庆医学,2010,14(9):21-22.
[9]郑凤英,黄贤慧,向飞,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29例电击伤截肢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重庆医学,2010,45(23):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