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感觉统合训练理论的基础体育教学研究
2013-12-06李淑萍
李淑萍
(忻州师范学院体育系,山西 忻州 034000)
1 前言
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及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人们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环境均相继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更多的儿童由于感觉神经系统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进而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疾病。根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当今城市中,感觉统合失调症的发病率已经达到了10%至30%,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时期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症更加常见和普遍。从医学的角度来看,6岁至13岁是感觉统合失调症治疗的最佳时期,也就是说基础教育阶段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而言是尤为重要的。研究表明,借助于丰富的体育活动可以极大的对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症加以改善。所以,以身体活动为治疗手段的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除了应当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外,还必须发挥出自身防治感觉统合失调的作用,从根本上对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的内在价值加以充分挖掘,切实的服务于体育教育“健康第一”的目标。
2 感觉统合的理性认识
2.1 感觉统合的概念与机制
英国知名生理学者C.S.谢林顿提出了感觉统合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Jean A ryes这位临床心理学家系统性的提出了感觉统合的理论与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根据感觉统合的相关研究及经典理论,感觉统合是大脑在环境适应过程中对外界环境信息所做出的一系列正确的应答。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对于感觉统合的发生机理,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与理解。其中,Jean A ryes从信息传递过程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情感、思维、记忆、注意等心理活动的过程及状态实际上并不是由大脑皮层的某个区域独立完成的,而是一种信号传递过程,是一类信息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以某种信号的形式存储在大脑皮层,再在大脑皮层的相应功能区域进行联系和统一解释的结果。后来,这种观点被称为信息理论学说,得到了学界很多学者的认同。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人类所具有的推理、注意、思维和记忆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相应的心理行为、情感、认知过程,其发生的机制主要是大脑对感觉信息通过联系、比较、控制、选择和增强,对自身不同区域的信息加以整合的过程。对发生机制的深入认识发现,感觉信息起源于外界刺激,当来自外界的气味、声音、光、温度、重力、触压等刺激达到人体感知的强度时,大脑就会对感知到的刺激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反复分析,最终做出正确的决策。当然,这里所说感觉统合是大脑对外界环境信息的一系列正确应答,其重要前提是心理行为必须是正常的。否则,身体、大脑与环境三者之间便无法得以协调,这就是缺少感觉统合导致的,也被称为感觉统合失调。
2.2 感觉统合失调的概念及危害
所谓感觉统合失调具体指的是受环境、心理与生物等多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大于3岁的儿童对外界的信息无法正确的加以整合,进而形成正确的应答方式的一个过程。如果儿童患有感觉统合失调,那么他们的行为能力和高级认知,比如判断、感知、协调、控制和注意等能力便均会受到直接的影响。通常统合失调可以划分为本体觉统合失调、平衡觉统合失调、视觉统合失调、触觉统合失调以及听觉统合失调等五大类。绝大部分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基本上都并非是类型单一的感觉统合失调,而是多种多样感觉的统合失调,所以,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症状相对比较复杂。感觉统合失调自动痊愈与否,不同的学者所持有观点也是不尽相同的,有的研究学者认为到一定年龄后,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的症状便会逐渐的自动痊愈;而有些研究学者认为,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不会日益随着儿童神经系统的成熟及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尽管感觉统合失调并不会随着儿童的成长而自动消失,但是却会随着刺激练习的逐步加强和身体发育的不断完善而得到改善,儿童年龄逐渐增长,肌肉控制能力逐步增强,神经系统日趋成熟,儿童的感觉统合便会逐步协调,感觉统合失调症状得以缓解。
感觉统合失调对个体的危害很大。一是行为性学习困难。相对较好的行为习惯,比如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认真、安静,是学习好的前提条件。然而,通常患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则极易表现出爱做小动作、调皮任性、兴奋好动;扰乱课堂秩序、上课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行为拖拉,不听从老师的教导,经常忘记完成作业。这些不良行为不但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还会对学生自身的学习造成影响,因此学习成绩十分差。大量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往往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更加的容易发生逃学和厌学的不当行为,并且在学习困难上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二是心理障碍。对于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无法协调的配合内外信息,进而造成认知的不正确,所以表现出不正常的意志行为以及情感行为。事实表明,感觉统合正常的人,其认知、情志表现是认知正确、情感积极和意志坚强。这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反应模式,心理学上将这种表现称为正常的心理应答或正常的个体心理反映。社会学上认为这才是正常的社会行为表现。然而,一旦统合失调,个体就会经常性的出现不正常应答模式,表现出不正常的心理行为和不正常的社会行为。由此可见,这种因感觉神经系统无法正常加以协调统合而造成的心理障碍,对个体和社会都有危害性。
2.3 感觉统合训练的提出
事实证明,感觉统合能力是身体、情感、社会性以及认识能力发展的必要基础。如果没有感觉统合,身体与大脑就不能实现健康发展,儿童就不能完成正常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针对这个问题,感觉统合理论明确指出了儿童的大脑有着非常高的可塑性与可发展性,通常儿童感觉统合能力逐渐形成于3岁以内,并且在儿童日后的生活和成长中不断的得以发展、重构以及加强,并进一步提出了人脑的功能发展不足以及学习障碍问题是可以通过一些训练方法进行矫正的,这些训练方法被称为感觉统合训练。感觉统合训练促使人体不同部分的神经系统更好地与整体作用相互协调,充分地进行感觉统合,实现环境与个体的顺利接触。
3 感觉统合训练对基础体育教学的启示
3.1 基础体育教学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从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以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为第一、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为主要任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的教育部门明确的提出,学校教育应当树立“健康第一”的重要指导思想,所谓“健康”,不但会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手段及内容的选择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还会对落实及贯彻“健康第一”思想与否产生极大的影响。然而,由于对感觉统合失调问题的认识不足,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教学中并未单独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进行专门的针对性的感觉统合训练。事实上,感觉统合失调本身的危害并不大,其危害主要在于其系列的连锁式的危害,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调整,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身体健康的层面,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重任,切实的做到长远发展和现时健康兼顾。
以往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通常局限于“没有疾病”,而在“三维健康观”的观点提出后,人们便更进一步的对“健康”广度进行了认识。但是就健康的深度而言,比如感觉统合失调,尚且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和重视,从所搜集到的体育专著及体育教材当中,除了极少书籍对感觉统合失调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以外,其它体育专著及教材都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所以,加深理解和认识“健康”的思想,并且积极的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加以实行,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对“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加以贯彻落实。
就感觉统合失调问题而言,神经尤其是中枢神经,可以说是人体感觉统合不可或缺的基础,这便从根本上决定了感觉统合失调原因的探寻应当首先从研究中枢神经着手。由于儿童感觉统合是中枢神经多个区域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感觉神经中枢的不同区域间是密切联系和合作的有机整体,无论哪种中枢神经和感觉外围神经受损或者缺陷,均会导致统合神经的协作和连结途经发生中断而造成感觉统合失调。大量的实践教学充分的表明,在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教学当中结合感觉统合训练,可以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因而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与感觉统合训练的融合是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3.2 基础体育教学要合理应用感觉统合训练方法
早在多年前,Ayres提出了感觉统合训练方式及感觉统合理论,并且目前此理论已经被普遍的应用到了感觉统合相对较差的儿童群体当中,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人体的基本能力加以改善,比如人际互动、动作、认知等诸多方面。感觉统合训练也就是矫正感觉统合失调的方法,主要包括触觉刺激、本体刺激以及前庭刺激等体育活动。经常采用的感觉统合训练教具包括羊角球、平衡台、滑板车、溜滑梯、吊揽摇篮、平衡吊缆、圆木马吊缆、吊床、单杠以及跳床等多种多样的游戏方法。通常感觉统合训练基本上都是以Ayres所创导的感觉统合训练方式为前提,将训练有效的方式与体育游戏相互融合,使孩子们能够在自然、轻松快乐以及积极主动的教学情境当中尽情的学习和玩耍,加强手眼协调、本体感觉、平衡觉以及触觉等能力的训练,从而使得多种感知信息能够输入到学生的大脑当中,不断的促进学生大脑综合的分析信息,同时加强身体和大脑二者间的协调反应,帮助学生的感觉运动可以始终朝着正常的方向不断的发展,最终达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培养良好行为、增强学生身体体质以及促进智力发展的目的。
体育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生理学理论。随着各类学科研究成果的迅速涌现,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人员必须及时的对研究成果加以充分的吸收,将学科研究成果真正的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的指导上,从根本上做到不断的创新和革新。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面的发挥出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才可以为儿童的茁壮成长奠定扎实的心理基础和良好的物质基础。体育训练过程当中指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当中,这些体育活动基本上都是对学生能力的一大挑战,要求学生对感觉的输入及时的做出适当的反应,也就是有组织的、成功的进行反应。最新设计的体育活动能够对儿童的要求逐渐的加强,使得他们可以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反应,更为成熟的进行反应。在活动目标的指导过程当中,其中心应当放置于自动感觉过程方面,而并不是指导学生怎样做出反应。在体育学习活动当中,往往所涉及到的感觉系统越多样,那么越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3.3 基础体育教学应当以活动性内容为主
感觉刺激训练不足,被认为是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大量的分娩方式、母亲心理、胎位以及生活方式对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影响而言,从胎儿在母体子宫时期,人体感觉统合训练便开始了,并且在儿童出生前一直到儿童时期加以贯穿。然而,由于在母体内部的活动范围和活动形式的限制,胎儿在母体内受到的感觉刺激显然是非常少的,并且母体内受到的训练并不全面,这就决定了许多感觉统合训练必须要在胎儿出生后才能够完成。而且,由于现代人分娩更多的是采用剖宫产的分娩方式,使得胎儿无法切身的感受自然分娩当中压力变化、产道滑落等诸多刺激,使得这些儿童极易产生感觉统合失调。所以,教师和家长都必须高度的重视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尤其通过加强对儿童的观察,以便于及时的发现感觉统合失调,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感觉统合训练措施。然而,由于家长缺乏必要的育儿知识,教师担心出现教学安全事故,唯恐孩子摔跤,对于在室外涉水、玩泥沙、跳跃、翻滚、奔跑、攀爬进行严格限制,这种看似对孩子的呵护,实际上限制了孩子的活动,就是强制性的“剥夺”了孩子应当得到的感觉刺激,造成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而统合失调。严重的缺少的感觉刺激,导致孩子可以得到的感觉统合训练也便极大的减少,因而儿童的平衡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也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训练,久而久之则出现了手脚、眼的协调能力较差,人体的大脑难以对身体各部分加以驾驭和控制,感觉统合失调便应运产生。
针对以上问题,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应当以活动性内容为主。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时期是儿童神经系统与身体成长的关键阶段,这便决定了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活动性的教学内容为主,尤其是随着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患病率的加大,活动性教学内容所具备的价值便更加的突出。并且,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不应将技术教学摒弃,而是应当随着学生年级的逐步提升,在学生的神经系统和身体完善发育后,及时的将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转变为以活动性教学和技术教学并重,切实的做到兼顾未来发展和现时健康,这与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体育特点兴趣是一致的。
3.4 基础体育教学要关注和认识学生个体差异
个性特征造成感觉刺激减少也是感觉统合失调的一个重要原因。深入的研究可以发现,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儿童的性格、气质等诸多个性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相关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充分的表明,在易养型的儿童群体当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是感觉统合正常的儿童,而在难养型以及启动缓慢型的儿童群体当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则是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并且二者间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别。同时,个性特征中的气质,对感觉统合能力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不同气质特征的儿童,其活跃程度,好动程度,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而所受到的统合练习以及刺激的机会也就自然而然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中,应该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加以认识,要注重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个性特征相结合。为此,以身体刺激为重要手段的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教学应当对体育教学的优势和功能加以充分的发挥,并且根据教育理论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的创新,及时的做出有效的调整。
现代化的体育课程改革更为重视的是学生的个体差异。通常认为个体差异仅仅体现于运动成绩和身体条件等外部特征上,而内隐特征如运动智力差异、感觉统合能力往往被人们大大的忽视。所以,必须对以往传统对个体差异的认识加以改变,不仅要重视内隐性特征和外显性特征,还应当按照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展开教学,比如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对患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进行教学等,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所具备的个体差异,才可以从根本上贯彻健康新课程和体育新课程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全面的落实和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提出要将学生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发展当作体育教学内容构建的归宿和出发点。体育教学内容的现代性和开放性使得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多彩多姿,教师与学生可以选择的教学内容及学习内容的权限也变得越来越宽泛。所以,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内容的文化性及娱乐性同体育教学的健身性应当得到同等的重视。
4 结语
新课标并未对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规定出较为明确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倡导各个学校可以切实的按照地方课程的实施方案,并且与当地课程资源、学生的兴趣以及学校的特点有机结合,自主的对基础教育阶段体育的教学内容加以选择。因此,在目前的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过程当中,体育课堂内容的选择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便为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感觉统合训练提供的有利条件。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要将感觉统合训练真正的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健康成长。
[1]张雁,吴卫红.脑损伤患儿感觉统合训练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2).
[2]张俊蕾,张会敏,李荣.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孤独症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8).
[3]涂湘凤.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家庭指导卡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1(13).
[4]孔久春,王正珍.不同锻炼方式对儿童早期注意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7(5).
[5]许汝钗,闫紫明.感觉统合训练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社会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