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域视角下藏羌锅庄传承思考

2013-12-06伟,陈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锅庄场域民族

刘 伟,陈 伟

(1.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汶川 623002;2.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藏羌锅庄起源于羌族围篝火连袂踏歌圈舞和早期藏族盟誓仪式圈舞,具有深厚的藏羌民族文化底蕴。被誉为是“圆的歌舞、圆的文化、圆的历史”,是藏羌少数民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其传承过程中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的双重制约下,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强制性特征和模式化要求,从而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机制,使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延续性、完整性、稳定性等诸多特征[1]。但是随着藏羌民族地区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的进步,这项古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遭受现代竞技体育文化的强烈冲击,使得锅庄在悄然发生的“原始锅庄-舞蹈锅庄-体育锅庄”的现代变迁中,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困境。为了使这项藏羌特有的“圆”历史文化能够顺利的传承下去,本文从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场域理论入手,将藏羌锅庄的传承环境构建成以社区家庭、学校体育、比赛表演“三位一体”的藏羌锅庄传承场,使其继续充分发挥健身娱乐、伦理教化和社会整合三大基本功能。

1 藏羌锅庄面临的传承危机

场,或者说场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关系网络,各种文化样态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场,而场自身的禀性系统又决定了文化在场域中传承的一些特性[2]。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正是基于现代社会高度分化的客观事实,提出了实践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场域。该概念主要借用了物理学中的“磁场”概念,是布迪厄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布迪厄认为,各种不同的“社会小世界”就是各种“社会小场域”。场域是复杂的,类别也是多样的,例如有哲学场域、宗教场域、文化场域、艺术场域等。而整个社会则作为一个“大场域”而存在,这个“大场域”就是由各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社会小场域”所构成的。各种社会小场域又相互独立,作为一种客观关系存在,而不是实体系统。藏羌锅庄传承正是通过这种客观关系将民族文化在一个共同体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继承过程,其本质是文化的濡化。然而任何文化传承的进行,都离不开特定的传承途径或方式,缺少传承途径的文化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将迅速消失[3]。

2 阿坝州藏羌锅庄的传承现状

藏羌锅庄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文化,其传承必然离不开特定的传承方式。为了对藏羌锅庄的发展现状以及青少年对锅庄的态度、兴趣和掌握情况等相关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做深入细致的分析,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对藏羌锅庄的传承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进行时间是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对四川阿坝州的红原县、金川县、理县、马尔康县、茂县、松潘县、汶川县9所中学、2所中专的1392名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392份,收回1383份,问卷回收率为99.4%,有效问卷1354份,其中藏族791人、羌族308人、汉族185人、其它民族70人,问卷有效率为97.9%。除此之外,还对4名藏羌锅庄专家、3名文体局领导、3名学校领导、6名体育教师、5名学生共计21人进行了访谈。并对社区、学校、旅游区的藏羌锅庄开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观察,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调查发现当前藏羌锅庄的传承途径主要包括有社区和家庭、学校、比赛和表演三个方面,并剖析了其困难的产生原因。

2.1 社区和家庭

在藏羌锅庄在家庭和社区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在民俗节庆时举行跳锅庄的方式进行。关于“你居住的地方经常跳藏羌锅庄吗?”这一问题,40%的学生选择经常开展,37%的选择有时开展,14%的选择每年开展一次,8%的选择从不开展。从开展区域来看,半农半牧地区开展的频次最高,城镇开展的频次则最低。这表明,藏羌锅庄在藏羌民族地区的社会基础仍然非常广泛,其保护和传承大有可为。在对“是谁教你跳藏羌锅庄的”的统计中,19%的学生选择家人,28%的学生选看别人跳自己学会。显然,藏羌锅庄的传承方式主要是以民间自然传承为主。

2.2 学校

为了了解学校藏羌锅庄活动的开展情况,问卷设置了“你们学校开展藏羌锅庄活动的次数”和“你们学校每年举行藏羌锅庄比赛的情况”两个问题。通过对问卷整理分析发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学和中专学校中每年举行藏羌锅庄比赛的学校(49.6%)和不举行藏羌锅庄比赛的学校(51.2%)数量各占一半,举行比赛的学校中,只有14.2%的学校举行两次及两次以上。由此可以看出由学校组织开展的藏羌锅庄活动较少,学校在藏羌锅庄发展与传承方面的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

2.3 比赛和表演

在阿坝州城市小镇、藏寨羌村、草原雪山上,各种喜庆节日中、迎亲访友、庆贺丰收时都要举行藏羌锅庄比赛和表演。人们观看藏羌锅庄的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对藏羌锅庄的热爱程度。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3%的被调查学生观看过藏羌锅庄比赛或表演,而且其中观看过三次以上的人数占82%。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在喜庆节日中参加藏羌锅庄活动的比例最高,并且参与的积极性较强。

2.4 藏羌锅庄传承困境产生的原因

如前所述,本研究中调查对象学会藏羌锅庄时的年龄大多在中、小学时期,他们普遍对藏羌锅庄表现出认同和感兴趣,往往是观看者多,参与者少,对藏羌锅庄技能的掌握情况一般,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并不深入,参与活动主要是在民族习俗、娱乐活动之际。民间或社区开展藏羌锅庄较普遍,学校藏羌锅庄活动开展较少。藏羌锅庄的健身性不足也是影响青少年参与的重要原因。此外,信息时代和文化全球化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了显著改变,促使人们在余暇生活方面拥有了更多的选择,电视剧、篮球场、台球室、棋牌室人气愈来愈旺,跳锅庄者愈来愈少。新锅庄的参与者怀着的情感再也不是虔诚、庄严而是轻松与惬意,不再通过吟唱去表达对神的感恩和对自然的畏惧而是欣赏着现代电子乐队伴奏下藏羌歌手的演唱。

因此可见,社会形态的变迁和经济发展使传统生活方式产生了显著改变,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体育正承受着以西方竞技体育等现代主流体育文化日益强烈地冲击,加之家庭社区和学校等诸多方面对藏羌锅庄的淡漠,年轻一代对锅庄的认可和参与方式发生了显著改变,藏羌锅庄的传承处于一个无序的状态,使藏羌锅庄的传承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3 阿坝州藏羌锅庄传承场重构

通常而言,民间文化传承体系中,有形和无形的传承空间具体体现为三种类型,即思维传承场、社会传承场和自然传承场[4]。其中传承场可以维护和再造,可形成次生型传承场[5]。藏羌锅庄的传承具有全景的和复数的性质,因此为了解决藏羌锅庄在传承和发展中的困境,必须以传承场作为中介实体,将学校教育与其现有传承途径相结合,在一种土壤的环境下建立一种传承的氛围,对藏羌锅庄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一种再创造[6],构建出社区家庭、学校体育、比赛表演三位一体的藏羌锅庄传承场。

3.1 藏羌锅庄的重要传承场——社区与家庭

家庭、社区是藏羌锅庄的重要传承场,在藏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具有终身性和启蒙性。一方面,作为各民族社会组织的基层单位,家庭和社区是传统锅庄文化创造主体的出发点和归宿地,也是藏羌锅庄传承的始发站和终点站。个体从出生到走完人生路的各个阶段都生活在家庭里并接受传统藏羌民族文化的洗礼,并且在藏羌锅庄等“过渡礼仪”的民族文化的引导下和氛围中完成各个阶段的角色转换。藏羌锅庄还是藏羌民族文化的初级课堂,每个人都毫无例外地在这个课堂中接受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接受着最为基础的教育,日渐培养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品格。另一方面,因为民族共同特点和血缘关系,家庭和社区的文化启蒙对个体产生的影响是终身的,并且会渗透到他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默默接受与生活观念中[7]。

3.2 藏羌锅庄的再造传承场——学校体育

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体制下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在多民族国家中,将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对少数民族文化取得与主体民族文化平等地位是有利的。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多元文化教育倡导多元文化,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8]。而且,现代学校教育还使民族文化的传承不限于口传心授,使其通更大可能过书面传承[9]。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成为了藏羌锅庄走向科学化、普及化、体育化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它可以系统地行使藏羌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智能,是藏羌锅庄传承系统当然的核心和再造传承场。

3.2.1 学校体育可以培养藏羌锅庄的参与式传承者

藏羌锅庄的传承者有两类,一是专业化传承者,二是参与式传承者。前者是指以研究藏羌锅庄为主,具有系统和专门的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后者则是积极关注并参与藏羌锅庄传承并热心支持藏羌锅庄的爱好者。藏羌锅庄的传承不但需要专业化的探索研究,还需要更多的参与者与支持者。藏羌民族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恰恰是培育参与式藏羌锅庄传承者的主要场所。

3.2.2 集体授课有助于强化民族认同和提高文化认同

在学校民族体育舞蹈课教学时,藏羌锅庄采用的传承形式通常是一对多,所选内容一般具有典型性。集体授课这种形式,不但能够培养个体的民族自豪感,而且还能够通过集体互动形成互相促进、感染、传播的特殊氛围,从而强化其民族认同。藏、羌、回、汉等多个民族的学生通过一起学习藏羌锅庄,接触和了解自然而然地增多,相互鼓励相互帮助,有利于拉近各民族对藏羌民族文化的认同,能有效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3.2.3 学校体育可以使藏羌锅庄的传承更为科学

学校体育具有专业人才编写专业教材,教学也有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和科学规范的教学计划,它使藏羌锅庄的传承摆脱了随机性具有了科学的传承模式。加之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纳入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内容,既能够有效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好本民族的诸多优秀文化成果和形成民族文化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又能够增强课程对少数民族地区和民族特点的适应性,促进教师了解和研究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调动其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并促进其专业成长[10]。

3.2.4 学校体育可以使藏羌锅庄体育化,有利于藏羌锅庄与时俱进

藏羌锅庄的传承是在对它继承基础上进行挖掘、发展,使它融入时代特征,更趋文娱化、世俗化、健身化。原始藏羌锅庄载歌载舞形式正好和它的文娱化的发展相联系,传统藏羌锅庄日常生活、精神寄托、休闲功能正好和它的世俗化的发展相结合,藏羌锅庄在本地的广泛的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正好和体育锅庄的健身化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因此作为藏羌锅庄现代传承的一种方式,把它体育化,作为一种很好的体育形式引入到对于中小学课堂或课间健身操是目前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对它进行提升和改造,将其推广发展成为一种广场健身舞,从体育的角度进一步对它进行打造,加速它的世俗化,对藏羌锅庄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3 藏羌锅庄的次生传承场——比赛和表演

藏羌地区体育旅游的转型是藏羌锅庄继承与发扬的一种新途径。旅游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及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已被公认是正负相当的双刃剑。但是处于市场经济和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大环境下的各民族,无法回避旅游经济的发展,更何况较之于其他的资源开发性产业,体育旅游业尚有“无烟工业”和“朝阳产业”的美誉。把握好体育旅游业的性质以及旅游开发和藏羌文化传承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而非冲突,是动态的继承与发扬藏羌锅庄的关键。因此把节庆或体育旅游性质的比赛和表演互动作为藏羌锅庄的次生传承场,它能够充分体现对藏羌锅庄动态的继承和弘扬,既能有效激发更多人参与藏羌锅庄的兴趣,为培养非藏羌民族个体对锅庄文化的兴趣提供了场所,又能为藏羌锅庄的传播提供了新途径,在发展民族经济的同时提供了藏羌锅庄传承的平台。

4 结语

藏羌锅庄的发展经历了从图腾崇拜的原始锅庄到以舞蹈文娱面目出现在过渡仪式和民俗节庆中的舞蹈锅庄,再到现代健身形式的体育锅庄[11],形式的变迁抗拒不了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影响,传承陷入了困境。如今的藏羌锅庄是一个多种形态的集合,对其传承的研究不能不能忽略它赖以生存的传承场,而藏羌锅庄的传承场远不是那么单一、固定和整齐。把以启蒙性和终身性为特征的家庭和社区作为藏羌锅庄最重要的传承场,把普及化和系统性为特征的学校体育作为藏羌锅庄的再造传承场,以动态的继承和弘扬为特征的比赛和表演作为藏羌锅庄的次生传承场,从而形成家庭和社区、学校体育、比赛和表演这样的全方位传承结构,方可使藏羌锅庄生生不息,欣欣向荣。

[1]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17.

[2]王林,虞定海.传统武术传承场域嬗变论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149-155.

[3]钟志勇.蒙古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74.

[4]张福三.论民间文化传承场[J].民族艺术研究,2004,2:27-34.

[5]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46.

[6]李云安.试论屈原流放时期的传说及其传承场[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2):41-43.

[7]钟志勇.蒙古族传统体育在当地中小学传承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9,1:41-45.

[8]陈兴贵.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30-34.

[9]方媛.新疆维吾尔刀郎卡龙琴传承情况调查[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6(1):28-31.

[10]曹能秀,王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7.

[11]刘伟,陈伟.藏羌体育锅庄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8:27-30.

猜你喜欢

锅庄场域民族
“锅庄”与“达尔尕”:他者话语与民间表述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马奈锅庄中的仪式性舞蹈表演
论藏族嘉绒锅庄“达尔嘎”的传播历史——以四土地区为例
场域视野下的射艺场建筑文化探析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藏族锅庄舞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