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罗玲娜“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下的中西武术及中华武术的西方推广”一文的述评

2013-12-06邱丕相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上海

体育科研 2013年1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西方人套路

邱丕相(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上海)

罗玲娜是一位来自德国的留学生,不是华侨也非华裔,纯粹的西方人种。尽管她已能运用流利的汉语,也练了不少武术技术,但对她能否做出一篇中国武术学的博士论文,我的确是替她捏了一把汗。然而,当她将自己的《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下的中西武术及中华武术的西方推广》博士论文送到我的面前时,我的确感到震惊。一本厚重的文稿,着实表现出她惊人的毅力和刻苦求索的勇气。她推迟了两年毕业,不仅把论文做得如此扎扎实实,洋洋洒洒,而且文字表达也生动准确,富有理论感、创造力和独到的见解,甚至使我感到一个纯粹的中国学生,都很难取得这样的学术成就。

研究背景

文化反映了人类属性的一切结果,其包括产品、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社会关系等。不同的民族风范和特异性必然是民族间文化差异的结果。正是由于中华文化与欧洲文化的巨大差别,才对各自传统格斗技术的发展结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华武术之所以能被称为一种文化,是因为其在整个演进发展过程中,脱俗于人类为了安全和竞争所需要的劳动打猎、战争中的技能形态,并且受到中国多种传统文化的影响、渗透和制约,形成为一种具有多元价值和功能的运动艺术。历史的延续性和不间断性,以及门派众多、内容丰富具有多元功能,是武术文化的两大特征。当然欧洲亦有自己的搏斗术文化,注重实战、追求功利是其重要特征。它的形成和发展同样受到欧洲历史以及诸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至今以来,中国学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武术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不过,从中西传统文化对比的视角,对中西武技的成因和发展,进行较系统研究的论文本人还未查阅到。目前人们对中国武术在文化人类学方面的研究,还缺乏较深入、全面系统的中西文化的比较。

其二,近10年来有关武术国际推广的科学论文可说是不计其数。作者们从文化传播学、经济学、市场学和以进军奥运会为目标等角度,对武术的国际推广进行颇有意义的探讨。

不过,大部分的论文只采用了中文文献资料。而作者较多地运用中西文材料,对中西传统文化进行较系统的比较,并揭示中西武术不同发展的必然性的研究还鲜有人作。其次调查研究的样本较小,难免影响结果的可靠性和结论的精确性。

值得学习的优点

首先,该论文从选题上就决定了其研究范围的广泛性和文化的综合性特征,提出了武术中熟视无睹却引人深思的重要问题。她的研究视角,在当下就是武术学科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该论文的导论部分,作者用精练的语言,就武术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一连串的问责。特别是围绕研究的主题内容所提出的“即中国武术的技术、流派与它的文化内涵是怎样联系的?为什么在中国才会有丰富的套路形式的武技?怎样才能使中国武术进入西方世界?”3个问题,着实是当今武术发展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作者的研究目的和选题动机,不仅具有历史文献的意义,而且对武术发展的战略制定也有着非常实用的价值。从“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最好地、最使西方人满意地、最有效地把中华武术推向世界呢”的发问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本人对中国武术独有的文化情怀。

在此背景下所展开的研究,作者直言不讳地提出了当下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总的来说本人发现了,大部分的论文只是采用了中文文献资料,较少地采用西方的材料……。”所以作者提出“从被推广对象那儿取得第一手资料,更多了解他们所处的文献氛围、民情、民风、他们的价值取向、武术观念、审美观念等是至关重要的”的观点,的确是当今武术发展和研究存在的致命性弱点。我们历来没有站在西方人的文化特征、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来探究武术的发展和推广问题,而仅仅是处于一种封闭的、自我欣赏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武术文化。这一点则恰恰是导致武术国际化进程缓慢的原因之一。

处于多种文化普遍了解情景中的罗玲娜同学,对中国武术技术、文化的把握和对西方技击文化根源的深入了解,构成了她顺利完成该课题的优越条件。综观全文,可以说她的研究是在一种全新理念、全新视角下的武术与西方武技比照、武术向世界推广的研究。

其次,作者在面对这样的研究内容展开研究时,选择了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对于论文开篇所提出的问题,作者对前两个问题,选取了文化人类学、比较学的研究方法,在查阅大量中外武技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类比和探索。她不仅拥有对中国文献很大的阅读量,而且很好地把握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更在于她借自己深谙的德文、英文水平,在众多的文献中汲取资源,获得了中国学生难以获得的第一手西方武技研究资料。

最为宝贵的一点,则是进行了大量的实地、实物的考察,文中引附了大量的西方武技的图片,使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到,在历史的场合中的世界范围内的武技方式、方法在原始的文化形态中,应该说是一致的。中国武术之所以在以后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文化形态,其主要的原因是它在发展过程中全面地浸润了中国文化的要素。

在这一点上,作者花费大量的笔墨,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地对中国武术和西方武技进行了分类性的比较。她运用人类学的观点,从东西方生存的自我环境、经济方式、政治形态的考察开始,引申到不同的民族性格、价值观念,以及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哲学观、伦理观、审美观、方法观上的不同,从比较分析入手,深入浅出地分别论述了武术文化的内涵、套路形成的诱因、中西方武技的差异。从而得出:只有中国才会有如此庞大丰富多彩的套路运动体系,而西方的武技则必然不会产生套路形式。套路是中国武术与西方武技表现形式上的最大不同。指出了中国武术套路运动形成的特征是“相对恒定和继承性;套路是流派特点的载体;套路是技击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提出了“与中国武术比较,欧洲搏斗术虽然也有套路的萌芽,甚至有一些发展到开花的程度的现象,但是欧洲的文化历史及社会没有提供肥沃、合适的土壤支持套路体系或至少套路形式的专门性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推绎出两种文化形态下的武技发展之所以具有明显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提出“推而广之联系到西方原有以战争、决斗、搏击、厮杀的武技。在西方人的眼里衡量其价值的优劣、技术的好坏只能是从其功能或本质属性上来判别了,即实用性和实效性,别无其他标准而言。由此我们不难理解西方的武技几千年来只会沿着实战性、实用性、竞争性的方向发展,这符合了西方人的性格特征。相反,如果也像中华武术那样向以套路为主要形式,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防身自卫、观赏娱乐为一体多功能的方向发展,似乎是很不合逻辑的”,“西方搏斗术始终沿着攻防格斗单一功能方向发展的原因,与他们的传统哲学观念以及伦理道德观念亦有一定的关系”等结论。

正是由于她的视角选取是具有辩证唯物史观,人类的文化比较也是颇为新颖和具有创新性的。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也是当今世界流行而有说服力的理论,使整篇论文的构思和推演都比较符合逻辑,分析得简明而入理,由外而内,由物质而精神,由性格到思维,由观念到思想,逐渐深入。所以,作者以上结论的提出,对于帮助我们、帮助西方人,认识真实的武术无疑具有非常重大的学术价值。

第三,就作者论文中第二部分的研究,科学地回答了论文开篇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即“中国武术的西方推广”问题。作者在此没有将这部分与以上问题归划在一起,而是将其独立单列出来,一方面反映出武术西方推广的确已经出现了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另一方面也着实使我们感到他对中国武术西方发展问题的重视程度。这一部分也是该研究成果最具战略参考价值的成果。

多年以来我们在武术世界推广过程中的策略选择上,总是从主观臆想推论出发,决定我们的战略步骤,比较缺乏对西方人对武术认识、兴趣、传播理念等一些真实材料的掌握,或者是第一手资料。这一部分的研究中,作者选择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详细地论证了不同学历、不同国家、不同社会角色等人群对中国武术的认知状况、参与动机、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

第四,在方法上,作者精心设计,反复论证自己的调查问卷,使之力求客观、无诱导、全面地反映调查对象的态度和观点。调查样本数量较大,是前人的研究所不及的。两年中调查了欧洲境内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1 655人,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得出了详实的结论。

诸如在对武术认知、武术价值观以及武术在西方推广等方面都是极为可贵的调查,对武术推广的决策是十分有意义的依据。如,论文指出的“自卫防身已不成为西方人学习武术的主要目的,不仅反映出西方习武者的价值追求,亦显示出武术在西方人心目中技击作用的淡化和失落”就对武术国际化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诸如此类的研究结论,如,西方人对武术价值的看法,对武术“入奥”的态度以及对武术推广的建议,都显得十分中肯和一语见的。“武术入奥与否,并不会影响到武术西方推广的人气,西方人喜爱武术也并非因为武术有可能成为奥运会项目……武术的西方推广应改变那种偏于竞技武术的宣传和展示,包括组织竞赛交流表演,举办教练、裁判员训练班,以及英特网等媒介,都应避免走向极端,使竞技武术成为一枝独秀的局面,客观上削弱了传统或古典武术的地位。以至使不少西方人已经对武术产生了偏见和误解,或不能正确理解中华武术的内涵。”

对武术的传播者,作者认为应是代表中国武术、传统中国文化的典范,而不应是知识低下、唯利是图的武术商业经营者。在西方人的眼里,武术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武德并能为人师表,技术过硬、武术理论知识丰富,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造诣、善于与学生沟通和较强的武术传授能力。”

第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亲自访谈了1 0位专家,他们中有戏剧总设计师、国家财政部顾问、人类文化学博士、哲学家、艺术家、科学顾问、心理医学博士、前西方的领导人、经济学的博士等等。不难看出她的访谈充分被置于一个跨学科、跨文化的广阔视野之中。我一直认为武术的科学研究囿于武术一个学科,就技术内行而谈武术有极大的局限性。武术真正要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世界,听不到大众的评价,听不到各行业精英的观点,我们研究只能在黑暗中摸索,或者是坐井观天,就永远不可能把武术提升到科学研究上、学科的确立上,也就很难进入西方的主流社会,真正被西方所认同所接受。选取这样的一个视角对武术进行研究,在国内也应该值得研究者推广和借鉴。

大量的西方原版的文化论著,是该论文参考文献的一大特征。这一点对于我们从事武术的研究者来讲,是非常具有价值的。对它的收集和研读都将有利于武术学科的建设,作者所罗列的近120种西文书籍、西文杂志,也将成为我们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

值得改进的地方

当然,她的研究尚是一个开端,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她引发我们的思考却是深远的。中国武术需要更多的外籍学者来从事武术的研究,他们对武术学科的发展、武术的推广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的一些极为真实而中肯的建议很值得我们的官方领导认真研究和思考。

我想,罗玲娜的论文特点在于资料丰富而准确,视角独特有创意,调查翔实而有观点,是一篇既有文化深度又有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她的论文必将载入中国武术学科发展的史册。

[1]Andre, Jean-Marie. (1994). Griechische Feste, Romische Spiele,Reclam Verlag, Stuttgart.

[2]Anglo, Sydney. (2000). The Martial Arts of Renaissance Europe,Yal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3]Arens, Peter. (2004). Wege aus der Finsternis, Europa im Mittelalter, Ullstein Verlag, Berlin.

[4]Auguet, Roland. (1998). Cruelty and Civilization, Barnes &Noble, New York.

[5]Baker, Alan. (2002). The Gladiator, Ebury Press, London .

[6]Banks, Stephan P. (1995). Multicultural Public Relation, Sage Publications, London.

[7]Bauer, Wolfgang. (2001). Geschichte der chinesischen Philosophie, C.H.Beck Press, Munich.

[8]Beneke, Jurgen. (1992). Kultur, Mentalitat, nationale Identitabt.

[9]Best, Geoffrey. (1995). Where rights collide with duties, in: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September 22, p. 12.

[10]Bockelmann, Frank.(1998). Die Gelben, die Schwarzen, die Weiben, Eichborn Verlag, Frankfurt a.M.

[11]Bottger, Walter. (1988). Kultur im alten China, Urania Verlag,Leipzig .

[12]Bosanquet, Bernard: A History of Aesthetics, George Allen &Unwin

相关文献推荐:

[1]蔡龙云.武术运动基本训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0 1

[3]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上海: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

[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5]庞朴.文化的民族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6]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邱丕相.武海泛丹[M].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0

[8]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西方人套路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谨防“套路贷”的这些“套路”!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Airbnb上的套路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亭台楼阁
眼下有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