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南稻作烟区上部烟叶密集烘烤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研究

2013-12-05邓井青邓小华李玉辉刘正日蒋笃忠骆君华张清壮

作物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烤房密集烟叶

邓井青,袁 芳,邓小华* ,李玉辉,刘正日,蒋笃忠,骆君华,张清壮

(1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2湖南省烟草公司永州市公司,永州425000)

烟叶调制是决定烟叶产量、品质、工业可用性和种植效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环节[1,2],其目的就是将烟叶在农艺过程中形成和积累起来的质量潜势最大限度显露和发挥出来,将烟叶烤黄、烤熟、烤香。在烟叶的密集烘烤过程中,变黄和定色的温湿度状况及其持续时间长短影响并制约着叶内物质的转化程度和烟叶质量的形成[3~6],这一直是烟叶调制研究的热点[3~9],但有关湘南稻作烟区密集烘烤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湖南浓香型烟叶产区永州上部烟叶为材料进行密集烘烤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研究,为优化湘南稻作烟区烟叶烘烤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条件

试验于2012年上半年在湖南省宁远县仁和烘烤工场进行,供试烤烟品种为云烟97。试验田土壤为稻田土,肥力中等。2011年12月10日播种育苗,2012年3月18日膜下移栽,6月7日开烤。移栽密度为50 cm×120 cm;基肥、追肥及大田管理措施按当地特色优质烟叶生产技术规范进行。事先确定同样素质的烟株在田间标记,并以第15~17叶位的叶片为试验材料代表上部叶。成熟采收后选取素质相同的烟叶单独编竿,并挂牌标记。试验烤房采用2.7 m×8.0 m×3.3 m气流上升式密集烤房,循环风机功率2.2 kW,每炕装烟量4 000~5 000 kg。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在关键温度点的38℃、42℃、47℃、54℃设置不同稳温时间。具体为:T1.变黄前期38℃稳温24 h,变黄后期42℃稳温12 h,定色前期47℃稳温18 h,定色后期54℃稳温12 h;T2.变黄前期38℃稳温24 h,变黄后期42℃稳温16 h,定色前期47℃稳温18 h,定色后期54℃稳温16 h;T3.变黄前期38℃稳温30 h,变黄后期42℃稳温12 h,定色前期47℃稳温22 h,定色后期54℃稳温12 h;T4.变黄前期38℃稳温30 h,变黄后期42℃稳温16 h,定色前期47℃ 稳温22 h,定色后期54℃稳温16 h。其4个关键温度点的湿球温度分别保持为36±0.5℃、37±0.5℃、38±0.5℃、39±0.5℃。

在同一烤房内每个试验处理设置3次重复,分别安排在距隔热墙水平距离2、4、6 m的位置。每个重复在上、中、下3棚分别放置3竿烟,共9竿烟叶。采用密集烤房三段式烘烤工艺进行烘烤,各个阶段依靠主观经验选择转火时间。当烤房内干球温度达到关键温度点时,按试验设置停顿相应的时间,然后按正常烘烤进行。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鲜干比和经济性状:计算净鲜烟叶重量和净干烟叶的重量,并计算干鲜比,统计上等烟比例、上中等烟比例、均价。

(2)烟叶外观质量整体评价:参考文献[10],根据烟叶颜色、成熟度、叶片结构、身份、油分、色度等指标进行量化评价,并计算外观质量指数。

(3)化学成分测定指标:采用SKALAR间隔流动分析仪测定烟叶中总糖、还原糖、烟碱、总氮、氯和淀粉含量。钾含量采用火焰光度法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鲜干比及经济性状

鲜干比指田间采收的新鲜烟叶与烤干后未经回潮的干烟叶重量之比反映了烟叶的水分含量。鲜干比值越大,叶内干物质含量越少,鲜干比值越小,叶内干物质含量越多。由表1可知,上部烟叶的鲜干比是T2>T4>T1>T3,以T2鲜干比较好;上等烟比例为T4>T2>T3>T1,均价为 T3>T2>T4>T1,结合上、中等烟比例及均价来看,以T4和T2相对较好。

表1 不同处理烟叶鲜干比和经济性状

2.2 不同处理烤后烟叶外观质量

由表2可知,上部烟叶烤后外观质量指数是T2>T4>T3>T1,T2的主要优势是叶片颜色鲜亮,色度较好,烟叶颜色分值相对较高。但是身份较差,T4的颜色、成熟度、油分、色度等都比较好,总体比较协调。

表2 不同处理烤后烟叶外观质量

2.3 不同处理烤后烟叶化学成分

烤烟总糖含量一般在15% ~35%之间,最适宜含量为20% ~26%;还原糖含量以18% ~25%为最佳;烟碱含量一般为3.5%左右,以不超过4.0%为适宜;淀粉含量以小于5%为宜,过高会影响化学成分之间的平衡协调性[10];总氮含量要求在2%以下,烟叶氯含量以0.3% ~0.6%为适宜,钾含量要求大于2%较好。由表3可知,各处理的总糖、还原糖、烟碱、总氮含量均较适宜;淀粉含量偏高,氯、钾含量偏低。但T2和T4的淀粉含量相对较低,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相对较高,且钾含量相对较高。

表3 不同处理烤后烟叶化学成分(%)

3 结论与讨论

综合以上分析,4个处理以T2较好,其次为T1。也就是说,在密集烘烤过程中,上部烟叶在变黄期的38℃稳温24 h和42℃稳温12 h、在定色期的47℃稳温20 h和54℃稳温16 h为适宜。

从不同处理的烟叶经济性状来看,在烟叶变黄期和定色期适当增加稳温时间,可提高烟叶上等烟比例和均价。从烤后烟叶外观质量看,适当增加稳温时间,可改善烟叶颜色、提高烟叶成熟度、使其结构疏松、油分增加,提高烟叶外观质量。从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来看,适当增加稳温时间,可降低烟叶淀粉含量,增加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化学成分更加协调。其主要原因是烘烤过程中稳温时间较长,有利于烟叶内糖类物质的积累,稳温时间较短,则烟叶内淀粉降解不够充分,烤后烟叶两糖含量较低。但是,在密集烘烤过程中,烟叶内伴随着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淀粉、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在降解转化的同时,也进行呼吸作用,要消耗一定能量(干物质)。如果稳温时间过长,特别是定色期稳温时间拉得过长,则烟叶内含物消耗较多,导致烤后烟叶两糖含量低,会降低烟叶品质。目前,在密集烤房烘烤过程中,部分烟农为了降低能耗,片面缩短烟叶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导致烟叶外观质量不达标,化学成分转化不充分,直接影响了烟叶的品质。因此,要针对密集烤房特点和烟叶烘烤特性,采取相应的调节和干预措施,对三段式烘烤工艺关键指标进行优化,克服稳温时间过短导致烟叶大分子物质分解和转化不充分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显露和发挥烟叶在农艺过程中形成和积累起来的质量潜势。

[1]宫长荣.烟草调制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宋朝鹏,陈江华,许自成,等.我国烤房的建设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烟草学报,2009,15(3):83-86.

[3]李春艳,聂荣邦.密集烤房烘烤过程中烟叶淀粉含量的动态变化[J]. 作物研究,2007,21(2):120-121.

[4]姚忠达,吴克松,周初跃.不同烘烤方法对烟叶质量及香味成分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10,31(6):68-71.

[5]谢鹏飞,邓小华,周清明,等.密集烘烤过程中烟叶颜色、形态和水分变化及相互关系[J].作物研究,2012,26(5):486-490.

[6]邓小华,曾 中,谢鹏飞,等.密集烘烤关键温度点不同湿度控制烤烟主要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6):213 -216.

[7]谢鹏飞,邓小华,曾 中,等.密集烘烤关键温度点湿度控制对烤烟理化性状的影响[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5):95 -99.

[8]邓小华,周清明,曾 中,等.密集烘烤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对烤烟理化性状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2,26(5):491-495.

[9]方志颖,李虎林,林凤敏,等.烘烤过程中延长变黄和定色时间对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1,33(4):286 -289.

[10]邓小华.湖南烤烟区域特征及质量评价指标间的关系[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猜你喜欢

烤房密集烟叶
不同类型烤房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耕地保护政策密集出台
不同部位烟叶化学成分与烟叶柔软度的关系
密集恐惧症
不同成熟度烟叶烘烤过程中大分子物质代谢动态研究
热泵烤房和生物质烤房应用效果对比实验
不同素质烟叶烘烤过程中生理及质地变化研究
关于新形势下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不同能源类型烤房对烟叶品质、经济效益及能耗情况的影响
加气混凝土砌块在烤房建设中的运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