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阿里巴巴

2013-12-05

中国商人 2013年2期
关键词:天猫支付宝淘宝

阿里巴巴为何能走到今天?

当1999年网络泡沫开始时,国内出现了大量网络公司,阿里巴巴的B2B算是其中最早实现盈利的公司。事实上,我们今天回头看,当初很多知名网络公司已不复存在,活下来的,且活的还不错的也就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仅指1999年左右成立的公司),其中网易几乎面临纳斯达克退市,后来利用网游反而成为首富。

那段时间,诞生了一批很有意思的网站,但迫于特定条件,这些网站并没有能很好地生存。时过境迁,如今这些模式再度活跃起来,其中最典型的就是B2C。

早在2000年,很多网络公司尝试在线销售,但因为物流和仓储跟不上,导致夭折。在我读大学时,在一个网上商城买方便面,大半夜,对方还真给送来了。但遗憾的是没能坚持过一年,该网站就倒闭了。

如今B2C大行其道,配套设施的跟进和微博的快速繁衍功不可没。说到微博,2000年,BBS也有过类似微博的概念,但是很快销声匿迹。如今微博为什么能大行其道?某种程度上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形成,在智能机和3G的共同推动下,微博开始繁衍。时也,势也。古人的话总是很有道理,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情,不能走的太快。

阿里巴巴的B2B业务能最早实现盈利,其实也是时势推动的结果。

1994年汇率改革,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加之1998年之后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大大降低了网络成本,这两点是B2B飞速发展的前提。B2B发展到如今,更多还只是停留在信息交换的功能上,就技术层面而言相对简单,只是将大量企业信息发布在阿里巴巴网站上,供国外商户进行采购。此时的阿里巴巴与其说是互联网公司,不如说是营销公司,他所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大量招聘业务员上门营销外贸客户,让他们来阿里巴巴发布产品。

这一模式可复制性很强,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该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原因很简单,大量供应商发展到后期都有了稳定的客户群,新的采购机会越来越少,发布信息所得到的反馈也日益降低,外贸难以大幅度增长是必然趋势。这正是阿里巴巴香港上市后一直得不到市场认可的主要原因,以至于上市后一直下行,最后折价退市。

但是从初期看,B2B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是阿里巴巴得以发展到现在的基础。不管如何诟病阿里巴巴采取的那些或好或坏的策略,B2B是阿里巴巴的起点是毋庸置疑的。至于阿里巴巴B2B随后开展国内业务,自认为阿里巴巴并无绝对优势,可操作性也很差,B2B萎缩无需怀疑。

阿里巴巴真实现状并不美好

2003年非典期间,阿里巴巴创立了淘宝网。淘宝网并非国内首创,在当时的市场上,国内翘楚是易趣,后来EBAY入主易趣,淘宝的竞争对手摇身一变成了EBAY。淘宝打败EBAY主要策略是免费,用这一招,淘宝借势上位。今天,阿里巴巴指责很多电商不道德竞争,不惜亏损打价格战,但若要反思,淘宝才是所有电商价格战的鼻祖。

淘宝之后,便是支付宝,事实上,支付宝也是舶来品。支付宝的模仿对象还是EBAY的贝宝,前期功能几乎一模一样。很多人说支付宝是淘宝打败EBAY的根源,我不敢苟同,打败EBAY的根源除了免费,还有淘宝的宽准入性。EBAY对货物的准入要求比较严格,但淘宝却不一样,在不违法的前提下,任何东西都可以进入这个市场,导致大量假货充斥于淘宝,也因此发生了很多诉讼案例。但是不管怎样,淘宝网成为了阿里巴巴B2B业务之后的接力者,成为如今阿里巴巴核心中的核心。

天猫商城B2C在淘宝网火爆之后应运而生,按照阿里巴巴的发展思路,应该是:B2B—C2C—B2C,接下来B2C可能会成为阿里巴巴第三个接力选手。只是,接棒的时间会是何时还不得而知,目前的重点还是淘宝网的C2C业务。

阿里巴巴名声在外,很大原因是由于马云个人能力极为出色,口才卓越,善于描绘美好蓝图,所以,容易给人很亢奋的号召力,从而让人忽略意阿里巴巴真实的现状。

阿里巴巴真实的现状是什么样呢?其实并不很美好。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9个月时间,阿里巴巴的总营收达到29亿美元,净利润为7.81亿美元,利润率为27%。这一数据虽然可以名列中国线上第三,但与腾讯和百度动辄50%以上的利润率相比,算是相形见拙了。

阿里巴巴目前收入主要来自于阿里巴巴B2B业务、淘宝网广告费业务以及天猫服务费,聚划算、支付宝也产生了一定的收入。其他几块业务,包括给予了阿里巴巴极大想象力的阿里金融,估计短期内还是赔钱。

就主要收入来源的几块业务来看,阿里巴巴未来总体想象力非常有限。

事实上,我对B2B业务的看法更为悲观,未来它会成为鸡肋业务,甚至成为阿里巴巴的负担。如果没有记错,阿里巴巴风光上市时达到300亿美元估值,退市时B2B的业务利润不到2亿美金,估值为80亿美金。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来算,估值明显偏高。

天猫和淘宝的情况又是如何?天猫加淘宝最早占据了电商大约9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随着京东、苏宁、国美的不断加入,天猫的占比下降到了大约60%左右。虽然下降速度并不很明显,且总体规模还在扩大,但占比下降却是不可扭转的趋势,随之而来的后果便是利润率下降。

最为致命的是,B2C的竞争其实才刚刚开始。利用淘宝网,天猫走到了队伍的最前列,但这个优势能维持多久谁都说不好。如今做得风生水起的京东,效仿的正是阿里巴巴当年的亏损策略,以此不断蚕食天猫的份额。随着财大气粗的银行加入战圈玩电商,很难保证如今的带头大哥天猫能笑到最后。

至于C2C,目前看来已经成了阿里巴巴最受伤的一块业务。之前亏损了很多年的C2C走到今天官方说法已开始盈利,但后续是否能保持这一战绩很难说,就更不用提持续高增长盈利了。

马云与王健林的赌局,谁输谁赢?

从占比来看,淘宝C2C已处于下行阶段,下一步的比拼应该集中在B2C领域。

C2C下行,一方面由于天猫等B2C蚕食了C2C的份额。目前,淘宝的C2C是天猫最大的流量入口,这构成了天猫的核心竞争优势,但是随着流量不断导入天猫,C2C的商户不满日益增加,尤其近一年多来C2C一直不太平,十月围城事件就是C2C商户对B2C和淘宝提出的的抗议。这件事虽然以缓慢提高收费幅度得以解决,但可以预见,当年打败EBAY所实现的免费策略,现在遇到了两难境地。如果不收费,不仅C2C的运营难度会日益增加,而且对阿里巴巴而言,运营压力也会不断加大。最为关键的是,会造成对B2C的竞争态势,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C2C的价格以及成本都要低于B2C,但是阿里巴巴的B2C化会是未来的重中之重,这种情况下,对B2C的倾向是必然的。无论从排名还是其他任何指标来看,同一产品,几乎C2C都位列B2C之后,这也就意味着C2C的生存困境在增加。即使不收费都如此,那么收费的C2C会如何呢?收费的C2C意味着淘宝注定要放弃大量的中小卖家,而这些卖家则是当年帮助阿里巴巴完败EBAY的生力军,道义上过不去也就算了,关键是淘宝在流失大量中小卖家的同时,也会流失大量的买家。

目前,C2C和B2C的关系很复杂,简单可以理解为,天猫是一个大型高端商场,而淘宝就是那个人流最密集的市区,一旦人流不再密集,天猫这个高端商场的客流也会相应减少。所以,保证淘宝的整体人流稳定,会是阿里巴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工作,直到天猫离开淘宝,否则天猫跟其他商城竞争,不会有太大的优势。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淘宝还会坚持免费策略,而这个策略对于阿里巴巴而言,意味着利润将不会得到有效提升。

经过多年发展,无论是C2C还是B2C要想有爆发性的成长空间,但可能性却不大。也许会有人用今年双11的数据来反驳我,可是这部分人忽略了今年的双11的背景。其一源自于2011年双11宣传不到位,很多人并不知情,而2012年双11声势浩大,消费者的需求被人为提前或推后,导致2012年双11业绩飞增。2013年的双11要想比2012年有爆发性的成长空间,可能性几乎为零。大量商家利用双11解决库存,大打价格战,而这种价格战必然不是可持续条件。所以,双11的高速增长,并不能理解为电商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2012年,阿里巴巴的电商做到了一万亿,占全国零售总额的1/18,随着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整体进入平台期,零售数字也应会日趋平缓。马云跟王健林打赌,十年破十万亿,除非零售业总额突破一百万亿,否则马云是赢不了这个赌局的。

C2C和B2C发展受限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电商发展受到限制太多。线上互联网用户和购物体验增加,线下物流瓶颈取消是电商发展缺一不可的前提。物流跟不上电商的发展是现实存在的情况,这一缺陷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不仅与交通设施、用工成本有关,甚至跟整个经济形式发展都联系在一起,绝不是单一实体努力就可以改变的现状。

这两点都较大程度地制约了电商的发展,要想继续维持阿里巴巴之前的业绩增长,难度很大。反之,既然C2C和B2C都不能有效助推阿里巴巴整体利润上行,马云所阐述的高增长可能性不大。

马云的第二个杀手锏

如果说阿里巴巴有个异类,那就是阿里云,但我估计大部分人并不清楚阿里云到底能折腾出什么东西。至于一淘,我始终认为是阿里巴巴的败笔。阿里巴巴的本意是希望一淘成为一个比价工具,但是他忘了,比价这种事情,一般都是非利益相关方做的,自己旗下有个最大的电商,再做比价,基本上就会处于没人理的状态。

马云曾说过,未来战略是平台、金融和数据。半年前的七剑,按照马云的说法是在做平台;平台之后他想做金融,让讲诚信的网商先富起来;最后做数据,也就是做经济气象预测台,可以提前预知经济形式变化。

因此,阿里金融成了马云自认为的第二个杀手锏,在做大平台的基础上,阿里金融呼之欲出。但阿里金融真的就能成为马云手里的杀手锏,经济气象的预测台吗?

阿里金融被大量媒体认为是在挑战银行,事实上,阿里内部的人并不认为阿里金融与银行会构成竞争,因此更谈不上挑战了。阿里巴巴的策略其实在马云的讲演里已经很清楚,他所谓的金融是平台里衍生出的金融,而不是独立做金融。做金融的目的是为了让讲诚信的网商富起来。简单点说,阿里金融是为网络平台服务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做好C2C、B2C、B2B,帮助阿里巴巴构建更好的生态体系。

而这一目的通过怎样的途径去实现呢?阿里巴巴的C2C和B2B拥有大量客户,阿里巴巴一直希望银行的金融服务能惠及到这些客户群体,所以才有了阿里巴巴与建行和工行的合作。但是在合作的过程中,阿里巴巴认为,银行的低效率和风险控制不适当,使自己的很多优秀客户未能获得应该获得的贷款,从而无法进一步发展壮大。阿里将该责任归罪于银行的不作为和缺乏弹性,在阿里巴巴与银行合作无果后,开始萌发自己做金融,服务客户的想法。换句话说,这些客户群体本身就不是银行的客户,因此,阿里巴巴去做这些客户,也就谈不上跟银行正面竞争。

阿里巴巴的这部分客户,群体特征一是小,二是分散,三是风险不确定性大,四是普遍无抵押、无担保。对银行来说,由于受到严格的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以及风险控制措施的单一,无法进入这个领域是已经注定的。即使从全球范围来看,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也是金融业的难题。阿里巴巴无意拿银行牌照,他比谁都明白,离开了C2C,阿里巴巴基本上属于无水之木,无根无基,一旦要跟银行抢地盘,难度之大可以想象。

但是在C2C领域就不同了。由于掌控了极为庞大的淘宝,阿里巴巴基本上属于没有对手的王者,在这里,他是规则的制定者,在这个领域里做金融,阿里巴巴就会如鱼得水。

阿里金融在C2C领域具备两个优势:一是具备强大的风险保障措施。一般而言,贸易类企业遇到的难题主要是销售不畅,而淘宝网却具备天然消化库存的能力,产品只要进入淘宝首页,消化一般的库存只是几分钟的事情。这是淘宝的优势,别人无可取代。二是淘宝配套的支付宝,可以使阿里金融第一时间对资金进行监控和扣款。这两大优势,使得阿里巴巴在他的规则下能够实现风控,并且是切实的风控措施。至于其他的所谓数据跟踪、分析以及风险预警等,只是降低坏账概率的逻辑推理罢了。

如果淘宝不能衍生赚钱的行业,淘宝的存在就毫无意义

为什么我一直在阐述C2C领域的阿里金融,而只字不提不提B2B和B2C呢?这是有原因的。

阿里金融服务其实很想切入B2B,面对日益萎缩的B2B业务,如果没有更好的服务引入,B2B基本上就是穷途末路。如果能有金融配套支持,或许会出现转折点,但是由于B2B只是信息交换而没有其他交易数据,因此,阿里金融的风险评估所能采取的模式,只能是上门调查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对于大量金额极小的贷款而言,不仅成本昂贵,且付出和收入极不成正比。虽然阿里金融也想到了采用外包等方式进行,但是总的来说,效果并不理想。

至于B2C,阿里巴巴其实是有优势的,但竞争却异常激烈。

B2C领域入驻的商家,一般都是现金流很好的企业,而且销售额也极为庞大。这样的企业都是被当地银行紧紧跟踪的企业,银行能提供的金融支持肯定多于阿里巴巴。阿里金融在这一领域能给的信贷支持非常有限,无论是金额还是服务,阿里巴巴相对于银行都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当然,阿里巴巴可以开发一些金融创新业务,凭借灵活多变的系统优势,或许也能走出自己的一条路。但银行也一样可以用各种阿里巴巴实现不了的方式和措施给予对方更多支持。在B2C领域,天猫虽然一枝独大,但是京东、苏宁、国美,甚至银行自己的电商都在加入竞争。银行的选择很多,而阿里巴巴却只能维系于自身。从阿里金融的贷款余额来看,绝大部分都集中在C2C,也可以证明阿里金融的局限。

在目前阿里巴巴电商做到一万亿的情况下,阿里金融的整体余额大概在50亿,由于阿里金融运行时间并不短,加上各种模型相对成熟,在这种情况下,阿里金融还会有多大增长空间呢?个人并不乐观。

阿里金融目前保持三百人左右的规模,如果不能有效增加余额,300人操作50亿的贷款规模,怎么看都不是一笔划算的生意。只有建立在淘宝不断上行的基础上,阿里金融才有不断衍生的可能性。随着市场推动,淘宝会日益边缘化,如果淘宝不能衍生出赚钱的行业,淘宝的存在就毫无意义。就如同一座金山在你手里,但这座金山却不能赚钱,金山于你就毫无价值,这是一样的道理。

C2C催生了支付宝,然而几千亿的交易额阿里巴巴却只得到了不到2亿元的利润;C2C催生了天猫,但让阿里巴巴尴尬的是,天猫却反过来要推翻C2C;C2C催生了阿里金融,但遗憾的是阿里金融目前为止没能赚钱,即使赚钱也不太可能有高估值;C2C还催生了一淘,一淘却基本处于毫无意义的尴尬境地。

C2C让阿里巴巴处于一个难堪的局面,总觉得是个宝,却不知道如何使用,以至于阿里巴巴病急乱投医,开发出了卖基金和理财产品的路子,结果会怎样,只有老天知道。

这就是阿里巴巴的现状,不同的平台虽然都衍生于淘宝,但是各自之间却都存在竞争关系,同时还要防备新衍生出的平台对淘宝的伤害。阿里巴巴已经出现了所谓的大企业病。

留给继任者的,是怎样一盘棋?

阿里金融和支付宝的关系其实是众多关系中的一个缩影。理论上,支付宝是需要不断获得各家银行支持的,虽然江湖上一直流传着关于支付宝如何强大的传说,但事实上,支付宝毕竟还是需要银行卡来充值和提现的。随着网银和手机银行的日益强大,银行卡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撇开淘宝交易需要支付宝的情况,其他如转账功能,其实被银行卡的交易功能替换的概率越来越高。试想,如果你是出租车司机,你是希望乘客把钱直接划入你卡里,还是希望乘客把钱汇入支付宝呢?

此外,支付宝面临的竞争日渐激烈。支付牌照已经发放了232张,淘宝网里即使支付宝一家独大,占比也只是50%左右,却不得不面临份额不断下行的事实。支付宝的压力日渐增加。

阿里金融虽然不跟银行构成正面竞争,但却总被外界树立成与银行竞争的楷模和典范,很多时候也会让银行感觉不爽。尤其对一些小银行来说,面对中小微客户时,还是与阿里金融有了业务交叉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支付宝跟银行的合作就很被动。支付宝与银行的合作,主要利用了手里极为庞大的支付宝沉淀存款,在各个银行间纵横捭阖,看在存款的份上,银行一般也能跟支付宝进行很好的合作。但问题是,在支付宝合作银行日趋增加的情况下,存款资源变得相当有限。 支付宝的日均沉淀存款在600亿人民币左右,这一数字如果要进一步上行,难度不小。

姑且认为阿里金融成功,在C2C领域扶持了大量客户,但规模能做多大,却需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三百多人的金融团队,在超过一万亿的电商世界里做了不到50亿规模的余额,未来的发展途径清晰可见。要么,阿里巴巴电商不断上行,未来有一天做到两万亿,从而使得阿里金融的余额可以随之上行;要么,客户的贷款系统模型完全改变,以此让阿里金融的余额改写。第一个推断可能性不大,即使电商做到了两万亿,阿里巴巴也不一定会一家独大。第二个推断与风险相关。一旦系统模型产生了巨大业务风险,不但不能给阿里巴巴带来高收益,反而会拉低阿里巴巴的利润。

不论是阿里巴巴七剑下天山的设想,还是近期所谓的25个事业群,其实都是马云这个天纵奇才背后擅长描绘宏伟蓝图的构思的关键。他必须不断告诉投资人,他的想法多么伟大,多么靠谱,以此吸引更多投资人跟进。在马云铁杆粉丝的眼里,马云一定能够做出不一样的互联网模式。但是未来会如何,其实取决于当下做什么。马云的逻辑是想尽快挖掘出一个投资人很想要,而马云却又能给得出的合理的商业模式或者估值模式。从公司战略到小而美的设想,从平台战略到阿里金融,其实都是马云展示给投资人关于未来美好蓝图的设想,而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高估值的IPO。

马云是个资本高手,并且在资本运作中尝到过甜头。

不到200亿市值的B2B上市后最高到达2000亿港币。一个B2B,凭什么能走到2000亿?背后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与马云自己的造势相关,不断跟投资人描绘未来阿里巴巴的宏伟蓝图。马云的口才,比起当年的诸葛孔明,铁定有过之而无不及。另外一方面当然还与相关利益机构背后助推有关。资本都是存在逐利性的,尤其对于未来不确定的事情,当下的逐利永远是第一位。潮水退去,阿里巴巴折价退市的背后,其实是一大批投资人的沉重损失。

在此之后,马云整体的上市计划,无疑又要开始一场新的IPO,无论是不到半年就夭折的七剑下天山策略,还是现在25个事业群战略,都是马云在思考一个核心命题:投资人喜欢听什么故事?投资人喜欢听什么,他就做什么。马云乃至阿里人都认为,手握淘宝的阿里巴巴,应该是做什么成什么,但问题的关键是,他们首先要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什么。

这个命题其实很有意思,淘宝是个不赚钱的金矿,但是从淘宝身上可以挖到很多金子。现在的难题有两个:淘宝做什么能赚钱?淘宝还能做多大?如果只解决第一个问题,随着淘宝的萎缩,阿里巴巴走向失败是必然;如果只解决第二个问题,等待阿里巴巴的将会是连绵不断的投入,而这些投入并不能形成高估值。

1月15日,马云宣布自己将于5月10日起不再担任阿里巴巴CEO,留给继任者的,究竟是怎样一盘棋?

猜你喜欢

天猫支付宝淘宝
No.9 天猫国际:2021财年第一季度GMV同比增长超40%
校园“淘宝”
转账
11岁少女被支付宝聘用:养出优秀的孩子,离不开这3点
捷报
零花钱
“天猫人民装修”引领消费升级
淘宝试衣间
有诚意的话
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