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硕士生科研动机水平及影响因素
2013-12-04季丽丽范秀珍
季丽丽,范秀珍,程 敏,杨 柳
(山东大学护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2)
科研动机是影响硕士生科研项目中学习行为的关键因素,科研动机的类型、强度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研究人员的科研创造性和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最终会影响其科研能力。文献分析发现,关于科研动机,近年来国内学者仅对教师的科研动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过文献综述[1],尚未见关于护理硕士生这一群体科研动机的研究。本研究拟依据自我决定理论[2],将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三种基本心理需要作为主要研究变量,结合以往研究中提及的兴趣及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变量[3],探究护理硕士生科研动机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教育者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整群抽取全国22所211高校的全日制统招、科学学位护理硕士生。共纳入353人,平均年龄(25.43±2.72)岁;男18人,女335人;研一128人,研二142人,研三83人;学生干部233人,非学生干部120人;喜欢本专业者178人,不喜欢者129人;对科研活动感兴趣者223人,不感兴趣者130人。
2.研究工具。包含:(1)一般资料问卷:包括年龄、性别、年级、是否学生干部、家庭居住地、专业兴趣、科研兴趣。(2)科研动机量表[4]:包括内在动机、回避失败、外在动机3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法,得分最高的维度代表被调查者主要的动机类型。(3)硕士生科研动机心理相关因素问卷[5]:包括科研自主感、科研胜任感和科研归属感3个维度,科研归属感又分为源自导师的科研归属感和源自同学的科研归属感。采用Likert 7级计分法,累计各维度的得分,分别表示在科研活动中的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水平。
3.方法。问卷采用匿名方式进行,由研究者统一发放,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370份,回收有效问卷353份,有效回收率为95.4%。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分析。
二、结 果
1.护理硕士生科研动机水平。护理硕士生内在科研动机、外在科研动机、避免失败动机各维度得分分别为(3.45±0.57)、(3.48 ±0.55)、(3.20 ±0.71)分,均处于中等偏上强度。在本组护理硕士生中,以内在科研动机和外在科研动机为主导者各占34%,以避免失败动机为主导者占21.2%。
2.一般资料对护理硕士生科研动机的影响。经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学生干部经历、家庭居住地、专业专趣和科研兴趣的护理硕士生,其科研动机水平不同(P<0.05),具体见表1。年龄与外在科研动机呈负相关(r=-0.170,P=0.001),与内在科研动机及避免失败动机的相关性不显著(r=-0.077,P=0.158;r=-0.042,P=0.437)。性别和年级对护理硕士生科研动机的影响不显著(P>0.05)。
表1 不同特征护理硕士生科研动机水平的比较(n=353)
3.护理硕士生科研基本心理需要满意度与科研动机的相关分析。如表2所示,护理硕士生内在科研动机和外在科研动机呈中等强度相关(r=0.572,P<0.05),但二者与避免失败动机的相关性极弱(r≤0.20)。科研归属感(源自导师)与科研基本心理需要其余各维度间呈弱相关(0.20<r≤0.40,P <0.05),其余各维度间相关性较强(r> 0.60,P <0.05)。科研基本心理需要中除科研胜任感、科研归属感(源自同学)与内在科研动机呈中等强度相关(0.40<r≤0.60,P<0.05)外,其余维度与科研动机各维度间的相关性较弱或极弱(0.20 < r≤0.40,P <0.05;r≤0.20)。
表2 护理硕士生科研基本心理需要满意度与科研动机的相关性(n=353)
4.护理硕士生科研能力的分层多元回归分析。分别以护理硕士生内在科研动机、外在科研动机和避免失败动机为因变量,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变量进入方法:Enter)对其预测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龄、专业兴趣、科研兴趣、科研胜任感和科研归属感(源自导师)对护理硕士生的内在科研动机有显著影响,他们能解释其46%的变异量,其中以科研兴趣的主效应最显著,专业兴趣、科研胜任感次之,解释量分别为18%、14%、13%;外在科研动机的有效预测因素为年龄、科研兴趣、科研胜任感、科研归属感(源自导师)和科研归属感(源自学生),他们能解释外在科研动机23%的变异量,其中以科研胜任感的主效应最显著,解释量为9%;家庭居住地对避免失败动机有显著预测作用,解释量为7%,具体见表3。
表3 护理硕士生科研动机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n=353)
三、讨 论
1.护理硕士生的科研动机。护理硕士生内在科研动机、外在科研动机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以内在和外在科研动机为主导的护理硕士生各占34%,说明半数以上护理硕士生具有追求成就动机倾向,且动机水平尚可。然而,外在动机虽属于追求成就动机,但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其强度易因外在激励变化而变化,因此对于以外在科研动机为主导的护理硕士生,护理教育者应采取措施促进其动机内化,帮助其形成持续、稳定的内在科研动机,以促进高水平创造性的形成。此外,本组护理硕士生避免失败动机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以避免失败动机为主导的护生高达21%。而回避失败倾向的个体在机会面前通常具有较强的威胁认知倾向,即使处于获益的情景中也只看到威胁因素,往往表现为回避目标和可能失败的结果、消极退缩,从而严重影响其成就的取得。因此护理教育者应积极采取措施削弱护理硕士生的避免失败动机,对回避失败倾向的个体尤应采取鼓励性教育,确定个性化科研目标并进行独立成就训练,帮助其逐渐转为成就动机倾向。
2.护理硕士生科研动机的影响因素。(1)兴趣。本研究中,科研兴趣虽可正向预测外在科研动机,但解释量较小,然而它和专业兴趣却是正向预测内在科研动机的两大核心变量,这与以往研究一致,即兴趣是引起内在动机行为的主要因素[3]。兴趣可以启动一个自我激励系统:在学习过程中及结束后,学习者所获得的某些心理上的满足(如获得知识的愉悦、成就感的满足等)作为一种内部奖励成为系统的正反馈,又重新融入内在动机中,可进一步促进内在动机的提升。因此,培养护理硕士生的科研兴趣和专业兴趣对于其内在科研动机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缺乏科研兴趣和专业兴趣的护理硕士生,护理教育者可以尝试“抓住”(运用能激起学生对科研活动产生兴趣的变量,如有争议的科研课题、诱惑性细节等)建立情境兴趣,并通过“保持”(运用使学生对某个特定目标力图进一步掌握的变量,如向学生强调科研任务的价值,提高其对任务的认同),内化为个人兴趣。(2)科研基本心理需要满意度。研究显示,三种基本心理需要中,科研胜任感是内在和外在科研动机影响负荷最大的变量,与国外研究一致[2],但另有研究显示归属感贡献量最大[6]。本研究中源自导师的科研归属感对内在科研动机有正向预测作用,对外在科研动机有负向预测作用,虽负荷量均较小,但也验证了国外研究,即源自导师的自主支持可以促进学生外在动机内化[7]。而源自学生的归属感则可增强护理硕士生的外在科研动机,可能原因为学生之间在科研活动中目标基本一致,较易产生竞争,而竞争作为一种外部刺激,能够激发外在动机。本研究中科研自主感并未对内在和外在科研动机产生影响,与国外一研究一致[6],但也有研究发现自主感是影响自我决定动机的关键因素[7]。本研究基本验证了科研基本心理需要满意度对护理硕士生科研动机的影响,以上结果提示护理教育者应采取措施满足护理硕士生的科研基本心理需要,尤其注意其科研胜任感的满足。(3)其他。除以上因素外,本研究还发现年龄是内在、外在科研动机的负向预测因素,可能原因为年龄较大的护理硕士生正在面临事业和建立家庭的冲突,无法继续保持对科研的注意力,因而内在科研动机相对较弱;另外年龄更大的护生往往年级较高,高年级的护生已基本完成学校和导师的科研任务,外在激励的减弱可能是导致其外在科研动机降低的主要原因。此外,家住城市的护生具有更强的避免失败动机,可能原因为家住城市的护生多娇生惯养,对父母依赖性较高,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训练,因而其避免失败动机较高。
[1]张会忠,孟凡荣.独立学院教师科研动机影响因素探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9,8(29):80-83.
[2]Banack HR,Sabiston CM,Bloom GA.Coach autonomy support,basic need satisfaction,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paralympic athletes[J].Res Q Exerc Sport,2011,82(4):722-730.
[3]Hidi S.An interest researcher’s perspective:The effects of extrinsic and extrinsic factors on motivation.In C.Sansone & J.M.Harackiewicz(Eds),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The search for optimal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San Diego,CA:Academic Press,2000:309-339.
[4]季丽丽,范秀珍,程 敏,等.中文版科研动机量表在护理硕士中的信效度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2,27(20):79-81.
[5]季丽丽,范秀珍,程 敏,等.硕士生科研动机及心理相关因素问卷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9):893-896.
[6]Kennon MS,Vincent F.Manipulating autonomy,competence,and relatedness support in a game-learning context:New evidence that all three needs matter[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8,47:267-283.
[7]Niemiec CP,Ryan RM.Autonomy,competence,and relatedness in the classroom:applying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to educational practice[J].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2009,7(2):13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