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AQ的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体系研究
2013-12-04牟冬梅张艳侠
牟冬梅,张艳侠,王 伟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一、引 言
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需要数以万计既懂医疗卫生、医院管理知识,又有IT技术专长的复合型人才,要解决信息化人才问题,必须依靠在医学院校中培养信息化人才[1]。KAQ(Knowledge、Ability、Quality)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升教育目标,由过去片面追求个体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掌握转向为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培养进而壇变为其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KAQ人才培养模式最初是由我国学者提出来的。1997年浙江大学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潘云鹤分析了KAQ模式提出的背景,对KAQ教育模式的内涵[2]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浙江大学研究生教育中的KAQ模式;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隋允康教授形象地把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达为:K of K(King of Knowledge),A of A(A one of ability),Q of Q(Queen of Quality),意指优秀的人才应是“知识之王”、“能力拔尖”和“素质王后”[3],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职能与度量的关系及其综合作用等进行了探讨,从而引发了人们对研究生KAQ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关于KAQ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也有的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但多数学者将其看作是三种不同层面的概念,有着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KAQ人才培养模式中,知识、能力、素质三方而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他们分别处于不同的层面,并通过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KAQ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人才培养方案中每门课程的学习[4],本课题组支持这一观点,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综合统一为整体,并以KAQ为导向以精品课为目标构建了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该体系辨证地、循阶段地实现最终卫生信息人才培养目标。
二、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KAQ体系结构
卫生管理信息系统(The Healt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HMIS)是一门边缘型、综合型、系统型的学科,它运用管理理论、经济理论、系统理论、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医学等学科的知识,整合成为一个新的学科体系[5]。课程培养目标应该侧重于管理,定位于组织HMIS开发的管理者、HMIS的使用者,而并非HMIS系统的设计者或者开发者。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有别于计算机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KAQ体系将以前期基础课程为基点,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将构筑坚实的基础知识(K)、培养全面的业务能力(A)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Q)结合为一个整体。
(一)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前期基础构建。
该课程前期基础分为三部分: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以及专业基础。管理理论方面主要有: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统计方法技术和软件;专业基础主要包括:医学知识、药学知识、卫生事业管理、信息管理基础等。前期基础为深入理解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在管理信息系统在卫生领域的应用和对卫生数据的挖掘提供知识储备。
(二)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重组。
该课程体系包括六个主要的教学模块:(1)HMIS中基本概念;(2)HMIS开发中的技术知识;(3)HMIS的开发理论与方法;(4)HMIS开发中的管理;⑸HMIS的应用;⑹HMIS对卫生事业管理和决策的支持。这六个模块既涵盖了管理信息系统通用理论和技术,也体现了卫生领域的特殊性。
(三)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分析。
这六个教学模块需要大量的前期课程做基础,通过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知识点的传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前期课程理论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前期课程中的技术和方法;有助于学生体会专业背景知识,从中使学生找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并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本门课离不开案例和实验,其中验证性案例和操作型实验,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强化信息管理技术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实地见习和情景模拟型实验,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综合性案例和课程设计环节,强化独立工作能力、实际工作中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这些知识和能力最终升华为学生专业素质和社会素质的提高。
三、基于KAQ的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建议
(一)开设多层次、多类别的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系列课程(附表)。
多层次是指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三个层次,多类别是指学生的不同学科门类[6]。本科生主要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面向医药)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药学专业;硕士生主要有医学信息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和公共卫生硕士;博士生主要有医学信息学和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开设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课程内容上,信管专业学生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他专业重使用和操作;信管专业学生重能力,其他专业重知识;本科生重基础、研究生重前沿;本科生重技能,研究生重创新。所有学生通过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训练转化为综合素质的提高。
附表 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系列课程设置表
1.本科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面向医药)(以下简称信管专业)开设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卫生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分析和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实习等课程。
为临床医学、药学和护理学专业学生开设公选课医院信息系统概论。内容分为两部分:(1)共同教学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对其有总体认识,理解业务流程与各业务之间的流程、理解不同系统之间的接口;(2)根据专业不同侧重点不同,讲述医院信息系统中不同的子系统[7],重点在于医院信息系统的操作。
2.硕士生。
为医学信息学和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生开设卫生管理信息系统专题课程,使学生理解卫生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现代重要管理手段在组织管理领域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管理变革的促进作用;深入理解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在实现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8]。
为公共卫生硕士生开设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讲座,侧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卫生信息互认共享的重要性、理论和标准;了解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现状(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平台);理解各个卫生信息系统的对接情况和各个卫生信息系统连点成面情况;最后联系学生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研究信息化对管理。
3.博士生。
为医学信息学和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博士生开设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专题课程,加强卫生信息的分析研究和利用,以提供卫生政策的制定;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卫生事业监管,注重发挥信息化在改善监管绩效中的作用。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信息系统学科的知识更新快,最新与最前沿的资料都是以英文表述的[9]。因此在信管专业本科中可以采用双语教学,在课件中、案例讲述中和分组讨论中使用英语,在理论讲授中使用双语,既增加了教学互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保证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硕士生和博士生教学中尝试双语讲座,引入当前卫生管理信息系统领域前沿的英文研究论文,引导学生逐渐了解国外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方法,并熟悉优秀研究论文的整体思路和组织结构,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和研究素养。另外,以精品课为目标,为多层次多类别学生学习服务,开设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课程,多渠道传授知识并借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采用多维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由于课程的综合性、应用性特点,建议采用理论教学、实地见习+情景模拟、实验室教学、课程设计相结合的多维教学方式。理论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准备主要采用基本知识点介绍和“验证性”案例以及前后相关知识进行串联和理论联系实践进行运用的“综合性”案例[10]。实地见习+情景模拟教学,通过实地见习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了解医院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业务范围和工作流程弥补学生对卫生行政管理中业务流程和医院运行管理中工作流程理解上的缺失。实验室教学侧重于系统操作,深入理解各个系统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根据不同层次进行课程设计,实验项目各有侧重,但教学形式均采用学生研究设计小组,每个小组既要独立完成部分任务又要协调配合完成整个任务[11]。该多维教学方式将学生的专业素质与社会素质培养融为一体。
[1]尚文刚,苏韶生.新医改形势下医院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必要性与方法[J].西北医学教育,2010(3):475-477.
[2]潘云鹤.KAQ模式与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2):5-7.
[3]隋允康.素质教育随笔[J].高等教育研究,1997(6):12-16.
[4]史东梅,龙太会.基于KAQ的土壤侵蚀原理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51-154.
[5]苏理玲,王 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9):98-100.
[6]屈龙江,李 超,戴清平.多层次、多类别教学体系下代数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4):83-84.
[7]左娅佳,吴 蕾,赵 强.论高等医学院校普及医院信息系统课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82-83.
[8]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介绍.doc[EB/OL].[2012-07-12].http://mis.bigc.edu.cn/files/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介绍.doc.
[9]何永刚,罗珊冰,黄丽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双语教学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1(2):31-32.
[10]徐有芳.“案例教学法”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107-109.
[11]张 颖,李利杰.医院信息系统课程实验项目构建与设计[J].医学信息学,2012(2):84-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