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亥革命后沪宁两地的中国银行

2013-12-04

中国钱币 2013年4期
关键词:中国银行南京上海

董 昕

辛亥革命后不久,大清银行上海分行在股东联合会的支持下迅速改组成为上海中国银行,并在南京筹设分行,成为民国政府的中央银行。沪宁两地的中国银行在纸币的发行与兑现上既互为联系,又各自为政,宁行更在临时政府北迁后被裁撤。沪宁中行的变迁和继承中央银行权利的争夺与民国初年的政局息息相关,也是各方势力争斗的结局。

辛亥革命爆发后,曾作为清政府中央银行的大清银行的多数分支机构已停业。大清银行的正副监督叶景葵(揆初)和陈锦涛(澜生)也离职南下。叶景葵是在1911年6月间以三品京堂候补接替原任张允言出任大清银行正监督的,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感到清政府已无可作为,且其本人是杭州人,遂南下观望时局①。陈锦涛是美国耶鲁大学的财政学博士,1906年进入大清银行供职,与大清银行原旧派势力关系密切。

辛亥革命期间,各地大清银行的实力大受冲击,且各地分行仍多为前大清银行集团的旧人所控制着。因地处租界,大清银行上海分行未曾过多地受外界战乱的干扰,亏累不多,但在1911年10月中的三日内被存户提款也达200 万元②。上海分行扣留了总行和造币厂的在沪存款,一面尽其所能维持市面,一面拒受清政府要求停业的命令③。1911年11月3日(农历九月十三日)上海光复时,大清银行上海分行仍勉强维持着营业④。与沪行相比,大清银行江宁分行(江宁为南京的旧称)的实力原本较弱,在辛亥鼎新后实力不济,也没有什么作为。为维持已有权势,以原秘书长项藻馨(兰生)为首的大清银行股东于11月5日成立了股东联合会,参加活动者主要是大清银行的浙江籍股东及部分高级负责人。股东联合会在同月14日登报公告:声明大清银行的股份并非全系官股,商股股东的权益急需保护。⑤12月4日,股东联合会改名为“商股联合会”。陈锦涛正是利用“商股联合会”的力量顺利地进行了将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的活动。

1911年11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归来抵沪。次年元旦,他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经伍廷芳提名,临时政府以陈锦涛为财政总长,且急需建立一家中央银行以解决财政问题。上海的大清银行商股股东联合会趁机呈文大总统孙中山,请求将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并由新政府继续承认为中央银行。对于商股联合会的上书及请求诸事,孙中山面示陈锦涛,表示新政府既已成立,凡商民原得旧政府的正当权利自应准予继续,准将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认为新政府之中央银行,由部筹款,以雄财力”⑥。1912年1月24日,陈锦涛将孙中山的指示书面批复大清银行商股股东联合会。同时,临时政府财政部委任吴鼎昌(达铨)、薛仙舟(颂瀛)为中国银行正副监督。1月28日(农历腊月初十),大清银行商股股东联合会集会,宣布中国银行成立。在会上,联合会传达了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批示,并决定由联合会职员组成中国银行临时理监事会,负责与正副监督筹订章程,管理全行事务。沪行与各分行号应即改换行名,着力进行⑦。31日,联合会在上海各报纸登载广告,宣布大清银行上海分行于2月2日(农历腊月十五日)收帐,停业清理,新的中国银行将于2月5日(农历腊月十八日)在上海汉口路3 号的大清银行上海分行旧址先行交易⑧。特别广告中还称“现在民国发行军需公债票,由本行经理出售,如欲购者请与本行接洽可也。”⑨继上海中国银行开业后,同月14日,中国银行南京分行也由大清银行南京分行改设开业,行址在南京珠宝廊(原址现为白下路23 号)。为便于汇兑款项,上海中国银行曾在南京设立汇兑所,在中行南京分行成立后撤销。3月,北京政府欲重组中国银行,南京中国银行的地位遂发生变化。

在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政府忙于南北议和诸事,也顾不上成立中国银行筹备处。陈锦涛虽已拟就了中国银行的则例草案,因临时参议院北迁也被束之高阁。熊希龄继任财政总长后,于1912年6月初在北京成立中国银行筹备处,仍以吴鼎昌为监督兼筹备处主任,聘请指导员十人,多为大清银行旧人⑩。同年8月1日,中国银行总行在北京的原大清银行总行旧址成立,先行交易。同时,原上海中国银行改设为分行。是年12月,中行南京分行奉命撤销。1914年1月3日,中行南京分行重新成立,仍设于原址⑪。

上海中国银行于1912年2月5日成立后,因仓促开业,来不及印制新版的兑换券,便将接收的向美国订印而尚未签字的前大清银行钞票上的“大清银行兑换券”字样盖掉,改印“中国银行兑换券”,加印图章、签字、地名及年份(加印“中华民国元年”字样)后流通使用。这批钞票上印有李鸿章像,也被称做“李像券”,共有一元、五元和十元三种钞票⑫。在沪发行的此版兑换券中,一元券不加印地名,各地通用⑬,五元券及十元券加印有上海地名。据中国银行总行统计,全行1912年11月的总发行额为1222.5 万元⑭。1913年时,发行改印李鸿章像券的中国银行分行有上海、汉口、北京、天津、济南、开封等处。当时中行除总行(设于北京)外,只有上海、天津和汉口三家分行,估计上海地名券的发行额至少占当时全行发行额的三分之一以上⑮。

除正常的银行业务外,上海中国银行还收兑过军用票和南京券。军用票是辛亥革命期间由沪军都督陈其美发起组织的中华银行和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陆军部发行的。在上海中国银行没有成立之前,财政总长陈锦涛曾在仍继续营业的大清银行上海分行楼上设立财政部办事处,与经理宋汉章“并力运筹,由政府发行临时军用钞票应急,由大清银行上海分行在南京分设兑换处办理兑现,随时由上海运现洋到南京。当时军用票发行已近200 万元,政府毫无准备金,全赖大清银行上海分行源源接济。”⑯上海中国银行成立后,仍负责收兑军用票。为使军用票能够为商民接受并流通,财政部令中国银行监督迅至南京设行,以便收兑⑰。1912年2月23日,上海中国银行在行内附设军用票兑现处⑱。临时政府在南京发行的军用票总额为500 万元。由于南京的市场狭小,军用票被推广到沪宁铁路沿线各站一体应用⑲。沪宁铁路局原仅收用上海军用钞票,而不收用南京军用钞票。为此,交通部特为致函沪宁铁路局,要求一体兑换并收用,以资流通;且上海和南京均设有中国银行,“尤当一体兑换,……沪宁军用钞票一体通行是为至要”⑳。此后,在南京发行的军用钞票逐渐流通到沪、苏、浙、皖、赣等地。其兑换处除南京、上海外,在镇江、宿迁、徐州、临淮关、庐州等地也设有兑换所。南京临时政府在上海中国银行共存有规元银20 万两以备兑现军钞。至当年10月,此项军用钞票已收回4929674 元;次年3月,收回总额达499.1 万

元㉑。

上海中国银行的成立时间虽然是最早的,但它所发行的改印李像券并不是中国银行最早自印的钞票。中国银行最早自印的钞票是同月成立的南京分行发行的南京地名券,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制,只有一元和五元的两种,限在南京流通。南京券的发行总额近百万元,票面注明有“凭票即付通用银元,执此为凭”的字样。后因此种钞券的纸色、样式与后来中国银行总行订印发行的钞票不符,年底即开始收回。1913年2月时,此项南京券流通于市面者仅余990 元。因南京分行于1912年底已裁撤㉒,余券由上海分行代为兑现㉓。1914年初中行南京分行再度开业后,不再发行南京地名券,改为发行加印江苏地名的兑换券㉔。1915年5月,中国银行呈准财政部销毁南京中行前于1912年发行的南京券共999075 元,计有一元券499670 张,五元券99881 张㉕,未收回者仅297 元。除未收回者及检留的样本券一元及五元券各百张和少部分号码模糊的外,回收的南京地名券由中行负责造具号码清单,对册销毁,并由财政部泉币司督同办理㉖。

1912年12月,财政部呈文大总统,提出在《纸币则例》未定前,以中国银行所发兑换券通行全国,所有官款出纳,商民交易,均准一律行用。大总统于25日批准了财政部所拟的《中国银行兑换券暂行章程》。此项章程共五款,对中行兑换券的基本用途规定得相当广泛,可以完纳各省地丁钱粮、厘金关税、发放官俸军饷等㉗。至1915年底,中行兑换券的推广有限,财政总长周学熙在1915年11月上书大总统缕陈其原因有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收回各省纸币,整理国库和划一币制等三项措施。

沪宁两地中国银行的成立和变迁与当时的政局和自身的实力息息相关。即在大清银行时期,江宁(南京)分行和上海分行的实力也是不同的。江宁分行于1909年末(宣统元年十月间)方始开办,总办唐宗愈和经理邹呈桂于次年方派定㉘,而上海分行则于总行成立当年(1905年)就已开办,且各项业务额在各分行中占居前列。大清银行在第十二次总结帐(1911年正月至闰六月间)时,沪行的放款余额是3972306.214 两,押借款合计7385152.983 两,发行银元票折合755118.613 两,而宁行的放款余额仅为223181.146 两,押借款合计664190.059 两,发行银两票2390.721 两㉙。江宁分行、云南分行及西安分行在大清银行第十二次总结帐的明细表中方始出现,应是在前一年才开展各项具体业务的㉚。

武昌首义之后,大清银行集团也在观望形势,以便“继续中央(银行)权利”。原大清银行势力集团以陈锦涛(原为大清银行副监督)为首,他的资本就是辛亥革命中未受多大冲击而仍存实力的大清沪行㉛。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总统孙中山与其都认为东南各省已经光复,必须有新政府直接控制下的银行作为汇兑机关,以起到恢复商业,活动财源的作用㉜。此时,依托于大清沪行的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呈准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将之改组为上海中国银行,先行开办。这时成立的上海中行既无总行与分行之别,也无条例章程可循,只是利用原大清银行上海分行的行产及商股商存,在保证商股的利益上改组而成,以解决临时政府财政问题的一家银行。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设于南京,上海中行被要求迅速在南京设立分行,“以为汇兑流转之助”㉝。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银行的总行必设于上海或南京两者其中的一地,而在宁成立总行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

为了掌握新组建的中央银行的领导权,孙中山欲任命财政次长王鸿猷(子匡)为中国银行正监督,副监督为广东代表薛颂瀛,这就与陈锦涛要任命大清银行集团旧人的意图发生了冲突。几经折冲,双方商定正监督由陈锦涛带来的原大清银行江西分行总办吴鼎昌出任,副监督仍为薛颂瀛。新银行的正副监督分驻于沪宁两地,管理行务。陈锦涛更在大清沪行楼上设财政部办事处,驻沪办公,公告各省各部,凡寄给财政部的公函径寄上海。这就使设在南京的财政部被架空了㉞。在钞券的发行方面,孙中山是不同意改印发行旧钞而主张自印新钞的。因而,中行南京地名券的存在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当时南京临时政府内部的矛盾与分裂。上海中国银行为陈锦涛所控制,中国银行正监督吴鼎昌只能对沪行发号施令,发行改印的李像券;而听命于孙中山的南京分行由副监督薛颂瀛管理,发行自印的南京券㉟。南北议和达成协议后,大清银行商股股东联合会致电临时大总统袁世凯,要求追认南京临时政府核准的改组办法。袁世凯复电称:“旧大清银行本具中央银行性质,新政府自应继续办理。统一政府即日成立,当将前此批准之件,核计统一办法”。大清银行“改名中国银行,并附设大清银行清理处以清界限”㊱。至此,大清银行商股股东联合会要求将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并作为新政府中央银行的要求得到了实现及确认。因政府即将北迁,南京中行必不会成为总行,在北京的中国银行总行正式开业后被裁撤重组。

在改组的过程中,除了想方设法得到孙中山与袁世凯两位大总统的认可外,中行(大清银行)集团还凭借自身优势击退了信成银行和中华银行的竞争。信成银行于1906年开办,其协理为同盟会会员沈缦云(懋昭),辛亥之际前后为革命活动垫款达数十万元。上海军政府(沪军都督府)在成立之初为解决财政费饷问题,拟将该行发行的钞票由军政府担保用于发放军饷及其他的用途。但信成银行所发钞票的图案是银行大楼和清商部尚书载振像,不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沪军都督很快取消了使用该行钞票的布告㊲。沈缦云在上海光复后出任沪军都督府的财政总长,筹设中华银行(后改称中华商业储蓄银行),“兼有中央银行性质,经理国家所入一切税赋饷项”,发行军用钞票和公债票。中华银行总行设于上海南市沿浦吉祥弄口,分行设于北市,同时设立南京分行,由财政部转饬江南造币厂拨款30万元作为公股㊳。在当时各地军政府分立、各自为政的形势之下,沪军都督府欲以中华银行作为民国政府中央银行的想法只是一厢情愿的,中华银行也没有实力负担起中央银行的责任,后成为一家普通的商业银行。孙中山还设想按照日本正金银行的办法,把由他“总董其事”的中华银行升格为经理国际汇兑的国家银行,由政府拨给公债票125 万元以资补助。但此议终因临时政府财政拮据及各方面的掣肘,不得不放弃㊴。以陈其美为首的沪军都督府和以陈锦涛为首的势力集团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以致发生了1912年3月间陈派兵将上海中国银行经理宋汉章拘捕的小万柳堂事件。在客观条件上,大清银行上海分行无论资金、房屋、生财,还是工作人员等方面,均比中华银行等其他银行优越得多,也拥有一定的国家银行的经验,能够改组为新政府的中央银行,以承担起筹措军政费用之责。宋汉章被关押了20 多天后得以保释,喧嚣一时的拘宋事件草草收局。

在对待前清官办银行的问题上,革命军没有迅速接管或封闭大清、交通两家银行也是中华银行未能成为新政府中央银行的原因之一。上海光复的第二天,革命军即以中华民国军政府的名义通知上海的大清、交通两行,指定必须将所有帐目交出,等待派员调查清理。但两行均不从命,并以租界为庇护之所。在此种情况下,军政府做出让步,照会上海中交两行,表示“上海为华洋通商巨埠,……要使中外侨民安于磐石,所有沪上官设银行司事人员,概行仍旧,以资熟手。其向来该银行分发钱票,亦需照常通行,毋须止兑,致碍市面。”㊵大清银行上海分行的营业亦未受到战局过多的影响,原有生财、营业器具得以保存,有了顺利改组为新政府银行的条件。上海军政府只能从其所接管的上海电报局的存款项下提取少量存款使用,作为饷糈的补充了。

注释:

①徐矛、顾关林、姜天鹰主编:《中国十银行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2 页。

②耿爱德著、倪孝先译:《最近中国发行纸币之沿革(一)》,《中行月刊》,第15 卷第6 期,1937年12月。

③Frank M.Tamagna:Banking and Finance in China,International Secretarial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Publications Office,New York,1942,P38.

④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书店出版社,1898年影印版(中华书局1936年版),《民国丛书》第四编80 册,第250 页。

⑤卜明主编:《中国银行行史(1912-1949)》,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第13 页。

⑥财政总长批示(1912年1月24日);中国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1912-1949)》上编一,档案出版社,1991年,第3 页。

⑦《中国银行成立》,《申报》,1912年1月30日。

⑧对于中国银行是否由大清银行改设而成,《大清银行行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的著者孔祥贤持有异议。他认为中国银行并非由大清银行所改而成,而是政府新建立的一家银行。《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史》(中国银行上海国际金融研究所行史编写组编写,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的著者认为中国银行是在上海大清银行的地点,利用大清银行的设施和人员建立起来的,见该书第2 页。

⑨《广告》,《申报》,1912年1月29日;1912年1月8日。经参议院议决,临时大总统批准,发行军需公债1 亿元,当时确定为由财政部发行,分派各省财政司劝募。而中国银行一成立,即承接销售之责。

⑩《中国银行行史(1912-1949)》,第23 页。

⑪南京市金融志编辑室:《民国时期的中国银行南京分行》。南京市金融志编辑室编:《江苏民国行局库》,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70 页。

⑫有关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发行的纸币图样,可参考许光、梁直编:《中国银行旧纸币图录》,《投资与收藏旧纸币鉴赏》,第3 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⑬《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史》,第10 页。此种一元券1913年开始加印地名。据《中国银行上纸币图录》载,有的一元券加印了河南与天津的地名,另有直接印有直隶与东三省的一元李像券。

⑭1912年11月5日至9日的发行平均额。见《政府公报》(第198 号),1912年11月15日。

⑮1912年末上海分行的盈余占当年中行全行盈余总额的83%。1914年末,中行上海分行的发行额为282 万元,次年为494 万元。

⑯《中国银行之起点》,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档案部门提供。转引自《中国银行行史(1912-1949)》,第37 页。

⑰《财政部令中国银行监督文——迅即来宁设行,以便收兑军票》(未具月日);李如斌主编:《南京钱币史资料专辑》,南京金融志编纂委员会、南京市钱币学会出版发行,1996年,第173 页。

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页。

⑲潘连贵:《上海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45 页。

⑳《南京临时政府公报》,第24 号。《南京钱币史资料专辑》,第172 页。

㉑《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23 页。

㉒中行南京分行于1914年1月3日再次开业,管辖江苏省境内的中行机构。

㉓中国银行发行课至财政部泉币司函(1913年2月5日)。《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上编一,第964 页。

㉔《中国银行行史(1912-1949)》,第933 页。此项“江苏”地名券在1922年中国银行开始实行区域行制度后逐渐停发。

㉕中国银行致财政部函(1915年5月4日)。《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上编一,第965 页。

㉖中国银行致财政部泉币司券字第67 号函(1915年3月25日)。《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上编一,第964 页。

㉗青松:《中国币制概略(续)》,《银行周报》,2 卷35 号,1918年9月10日。

㉘1911年时开办镇江分号和扬州分号。

㉙《大清银行行史》,第213、216 页。

㉚《大清银行行史》,第205 页。原书注“这三行无第十一次结息数字,以前也无。”存款共959,810.004 两,“宁行新建,其中大概也有官款”。

㉛《大清银行行史》,第253 页。

㉜吴景平:《孙中山建立近代银行的思想主张与实践》,《民国档案》,2001年第1 期,第62 至65 页。

㉝《财政部长陈锦涛关于草创中国银行的咨文》(1912年3月)。《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上编一,第9 页。

㉞孔祥贤:《中国银行是怎样成立的》,《民国春秋》,1992年1 期,第7 页。

㉟孔祥贤:《民国纸币珍品――中国银行的南京券》,《中国钱币》,1989年第4 期,第62 页。

㊱《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呈文》(1912年5月)。《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上编一,第14 页。

㊲《上海货币史》,第90 页。

㊳沈芸荪:《辛亥革命时期上海中华银行的资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76 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1年,第41-57 页。

㊴汤可可、尤学民:《南京临时政府的币制金融问题》,《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1 期,第168 页。

㊵二史馆藏交通银行档案,转引自魏振民:《辛亥革命爆发后四个月间的交通银行》,《历史档案》,1981年第3 期,第99 页。

猜你喜欢

中国银行南京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南京不会忘记”
中国银行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南京大闯关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
中国银行净利润增速最高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