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萨尔图油田北二西区层内夹层特征研究

2013-12-03何宇航王志强白振强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年20期
关键词:辫状河西区岩性

何宇航,王志强,白振强 (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 大庆163712)

层内夹层对流体流动起到不渗透隔层或极低渗透的高阻层作用,它在一定范围内阻挡流体流动并分隔流体的流动单元,对驱油过程影响极大,是影响剩余油形成及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重点内容[1]。北二西区位于大庆长垣萨尔图油田纯油区内,地质储量约12820×104t,发育萨尔图、葡萄花和高台子3套含油层系,为河流-三角洲沉积,其河道类型主要包括辫状河、曲流河、高弯曲分流河道、低弯曲分流河道与水下分流河道[2]。为了搞清萨北油田储层非均质特征,在北二西区部署了4口小井距密闭取心检查井,井距200m左右。下面,笔者利用上述检查井的取心资料,对北二西区层内夹层进行了研究。

图1 北二西区不同河流类型内部夹层分布属性图

1 分布部位及倾角特征

受不同河型的沉积作用方式影响,河道沉积的内部夹层产状多样,对剩余油的形成及油层的动用程度影响严重[3],因而认识夹层的分布部位及倾角特征对于油田的开发调整具有重要作用。北二西区不同河流类型内部夹层分布属性图如图1所示。下面,对北二西区不同河流类型层内夹层的分布部位及倾角特征进行分析 (由于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内部夹层样本数量太少而不作分析)。

1.1 辫状河沉积

辫状河沉积主要是由心滩坝垂向叠置形成的[4-5],这种垂积的沉积作用方式决定了辫状河沉积单元内部夹层的倾角小且多发育于沉积单元中、上部。北二西区内绝大多数辫状河沉积内部夹层倾角小于5°,其中近似水平展布 (倾角在1°左右)的夹层样本数占80%,夹层全部分布于沉积单元的中上部。

1.2 曲流河沉积

曲流河沉积是由河流侧向加积作用形成的,其基本构造单元为侧积体,单元内夹层位于各侧积体之间,呈低角度斜列状产出[6]。曲流河沉积内部夹层分布于沉积单元的上、中、下部,其中在沉积单元上部的夹层分布概率较高 (50%),而中、下部的夹层分布概率较低 (均为25%)。此外,绝大多数夹层倾角小于10°。

1.3 高弯曲分流河道沉积

高弯曲分流河道沉积也是由河流侧向加积作用形成的。高弯曲分流河道夹层在沉积单元的上、中、下部均有发育,且主要发育于沉积单元的中上部,其中距单元顶面厚度比例20%~50%区间内的夹层样本数占60%左右。另外,绝大多数夹层倾角小于15°。

1.4 低弯曲分流河道沉积

低弯曲分流河道沉积的夹层在沉积单元的上、中、下部均有发育,且主要发育于沉积单元的中上部,其中其中距单元顶面厚度比例0%~50%区间内的夹层样本数占55%左右。另外,绝大多数夹层倾角小于7°。

图2 北二西区不同河流类型内部夹层厚度分布图

2 厚度特征

对北二西区4口检查井的148个层内夹层的厚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夹层厚度较小(见图2)。厚度小于5cm的层内夹层占总夹层数的65.5%,大于10cm厚度的层内夹层仅占总夹层数的17.6%。其中,只有曲流河内部夹层厚度相对较大,大于10cm的夹层样本数占其总数的37%。虽然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大于10cm的夹层样本数占其总数的40%,但由于其数据点仅为5个,因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图3 北二西区不同河流类型内部夹层岩性分布图

3 岩性特征

北二西区不同河流类型内部夹层岩性分布图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不同类型河道砂体内部夹层岩性发生明显变化且差异较大。在河道类型由辫状河-曲流河-高弯曲分流河道-低弯曲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的变化序列中,构成夹层的主要岩性发生规律变化,即自下至上泥砾岩夹层逐渐减少,泥岩夹层显著增多,呈泥砾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的变化趋势。

在检查井岩心夹层识别的基础上,开展了多井河道砂内部夹层对比工作。萨Ⅱ和葡Ⅰ组河道砂内部井间可对比夹层有31个,对可对比的夹层分析表明,同一夹层的构成岩性在空间内是变化的。如B2-5-F52井最上部夹层岩性为钙质粉砂岩构成,而B2-352-JP59井最上部岩性变为泥质粉砂岩;B2-5-F52井最下部夹层岩性为粉砂质泥岩,而B2-352-JP59井最下部夹层岩性为泥质粉砂岩。

此外,北二西区不同河流类型内部夹层的岩性空间变化率存在差异。其中,辫状河、曲流河砂体内部夹层岩性空间变化率分别为60%和64.7%,而低弯曲分流河道砂体的内部夹层岩性相对稳定,其空间变化率仅为33.3%。

4 结 论

(1)北二西区不同类型砂体夹层分布部位及倾角存在较大差异;夹层厚度普遍较薄。

(2)北二西区不同类型河道砂体内部夹层岩性发生规律性变化,即自下至上泥砾岩夹层逐渐减少,泥岩夹层显著增多,呈泥砾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的变化趋势。

[1]余成林,国殿斌,熊运斌,等 .厚油层内部夹层特征及在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 [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2,34(1):35-39.

[2]周银邦,吴胜和,岳大力,等 .萨北油田北二西区点坝内部侧积层定量表征 [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1,18(2):51-57.

[3]付志国,石成方,赵翰卿,等 .喇萨杏油田河道砂岩厚油层夹层分布特征 [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26(4):55-58.

[4]刘钰铭,侯加根,宋保全,等 .辫状河厚砂层内部夹层表征——以大庆喇嘛甸油田为例 [J].石油学报,2011,32(5):836-841.

[5]何宇航,宋保全,张春生 .大庆长垣辫状河砂体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与认识 [J].地学前缘,2012,19(2):41-48.

[6]薛培华 .河流点坝相储层模式概论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辫状河西区岩性
一种识别薄岩性气藏的地震反射特征分析
渝西区块深层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
垦利A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优质储层特征
PL油田浅水辫状河三角洲隔夹层精细表征方法
杭锦旗地区辫状河定量地质知识库建立及应用
辫状河储层内部建筑结构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相关矩阵和熵值算法在松辽盆地元素录井岩性识别中的应用
K 近邻分类法在岩屑数字图像岩性分析中的应用
临涣选煤厂(西区)提质增效工程改造
品质西区聚高端 产城文景共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