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麻疹补充免疫的成本效益平衡点分析
2013-12-03唐广心叶发忠王苑玲陈戊申
唐广心,叶发忠,王苑玲,陈戊申
(1.宝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 深圳 518101;2.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 深圳 518055;3.罗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 深圳 518020)
2013年1月5日-11日,深圳市在全市范围内对2009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儿童开展含麻疹成分疫苗补充免疫活动。要求2009年1月1日以后出生,达到麻疹疫苗最早接种月龄的儿童,不管其免疫史如何均接种一剂次疫苗。开展含麻疹成分疫苗补充免疫活动,作为保护儿童健康,实现 2012年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其效果和效益分析具有重大的评估和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含麻疹成分疫苗补充免疫成本资料及接种针次资料来源于全市各级疾控中心上报数据。儿童既往免疫史资料来源于现场接种率调查报表。其他相关数据采用文献法查询。
1.2 方法
1.2.1 含麻疹成分疫苗补充免疫平均接种成本分析
注:有效针次数根据现场接种率调查儿童既往免疫史结果推算。
1.2.2 补充免疫成本计算方法
含麻疹成分疫苗补充免疫成本包括:疫苗及注射器费用、宣传费用、接种人员补助及督导等其他工作经费、疫苗接种耗材服务费等。其中疫苗接种耗材服务费属于变动成本,其他属于固定成本。
1.2.3 补充免疫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
总效益=直接效益+间接效益。间接效益是因避免患病而导致个人、家庭、社会因患病而造成损失的节约, 约为直接效益的四倍[1]。
直接效益=每例麻疹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强化免疫减少麻疹发病例数。
因实施补充免疫减少的发病人数=每年减少的发病人数×6年[2]。
公式中:N麻疹:麻疹补充免疫减少发病例数,C固定:麻疹补充免疫的固定成本,C变动:麻疹补充免疫的变动成本,P住院:麻疹病例的住院率,C住院:麻疹病例的住院成本,C门诊:麻疹病例的门诊成本,T麻疹:补充免疫对发病率影响年。
2 结果
2.1 麻疹疫苗补充免疫活动成本
本次活动接种麻疹疫苗为352 378剂次,活动成本475.76万元。主要用于购置疫苗、注射器和接种人员补助、宣传培训费用、接种耗材服务费及活动车辆费用等,其中麻疹疫苗和注射器费用为每人份 0.8元[3]。麻疹损耗系数0.1,详见表1。
2.2 含麻疹成分疫苗补充免疫的平均接种成本分析
完成麻疹疫苗2针次接种后,可具有保护性抗体。选取各区市场做现场接种率调查,结果发现本次补充免疫活动麻疹疫苗有效接种率为36.44%,详见表2。
表1 麻疹疫苗补充免疫成本情况
本次活动接种麻疹疫苗为352 378剂次。据此推断,本次补充免疫活动,麻疹疫苗的有效接种剂次分别为128 406剂次。含麻疹成分补充免疫的平均有效接种成本分别为37.05元。同时发现, 20人已经多接种了1剂次的麻疹疫苗,占调查人数的8.66%。11人麻疹疫苗的接种剂次不够,存在漏种,占调查人数的4.76%。
表2 麻疹疫苗现场接种调查儿童既往免疫史情况
2.3 含麻疹成分疫苗补充免疫成本效益平衡点分析
麻疹患者直接医疗费用计算,按照 25%的麻疹患者进行住院治疗[4],2004 年麻疹病人的住院费用显示: 平均住院费用 1 072.1元, 门诊平均费用182.5元[5]。按照 10% 贴现到2013年,则住院成本和门诊成本分别为2 780.75元和473.36元。
测算结果:减少麻疹发病202.56例可实现成本效益平衡。
3 讨论
本次含麻疹成分疫苗补充免疫的平均有效接种成本为37.05元,这种活动是否有必要继续开展? 魏承斌等在一个相关研究中提出,免疫程序实施后,麻疹的病例数和死亡数大幅下降,减少病例数或死亡数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可能会不断上升[3]。导致如此昂贵的接种成本,可能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强化免疫工作中,没有考虑儿童的既往免疫史,导致大量的儿童无意义的重复接种。在接种率较低的地区,强化免疫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提高人群疫苗覆盖率,阻止疾病传播,能起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疫苗覆盖率已经较高的地区采用强化模式显然有点不合时宜。特别是三级预防保健网的网底较好的地区,不考虑儿童免疫史的强化,必然会导致大量的浪费。
深圳市2012年麻疹病例数322例,要实现成本效益平衡,2013年麻疹发病数必须控制在120例以下,同比下降62.73%。从既往历史经验看,如果没有后继的防控措施,很难实现。单芙香等在2004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深圳市1983-2004 年实施麻疹控制策略后的成本、效益比为 1∶7.18, 效益显著[5],其他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麻疹免疫的成本效益比 1∶2.96[4]~1∶19.42[1]。本次研究结果与之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可能是本次活动中,部分单位的接种耗材服务费提高到10元,甚至是15元有关。持续开展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活动有无必要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能不能寻求更有效、更经济的接种模式也是摆在计划免疫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强化免疫是在短期内提高疫苗覆盖率的有效手段。人群疫苗覆盖率越低,则强化免疫的效果就越好,反之,则较差。在同一个地区反复进行强化,其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并且,强化免疫活动并不利于发现免疫空白。在接种率较高地区的免疫空白,往往是由于儿童监护人无视,或者宣传信息无法有效传达造成的。对该类人群,反复的强化免疫并无法实现覆盖。
鉴于当前强化免疫活动的不足之处,可能改强化为查漏补种是一种较为适宜的方式。同时探索查漏补种工作新模式,建立可操作性较强的查漏补种工作考核方案,把强化工作经费用来鼓励计划免疫工作人员进行查漏补种。
本研究仅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活动的收益,而疾病的减少,生命的延长,个人和社会的安全感等有形和无形的社会效益,没有充分考虑[6]。
[1]郑金凤,潘伟毅,蔡志坤,等.福建省消除麻疹免疫策略实施的成本-效益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论坛,2006,12(1):8-10.
[2]余文周,张莲芝,何维宽,等.安徽省麻疹疫苗初始强化免疫活动效果评价[J].中国计划免疫,2000,6(6):351-353.
[3]魏承斌,郭志鸿,林 红,等.2008-2009年乐山市麻疹强化免疫效益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0,26(12):944-945.
[4]张昌浩,阮雪清,刘景荣.周宁县实施计划免疫控制麻疹的成本-效益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4,10(4):475-4761.
[5]单芙香,刘 刚.深圳市麻疹免疫效果及成本效益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3):709-710.
[6]陈英耀,唐智柳,陈 洁,等.控制麻疹的经济学评价[J].中国计划免疫,2000,6(1):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