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在PMSM电机控制器中的应用
2013-12-03胡玉纯毕浩洋
王 杰 ,胡玉纯,毕浩洋
(郑州大学 电 气工程学院,河南 郑 州450001)
0 引言
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 hronousMotor,PMSM)具有体积小、效率高、功率因数高、起动转矩大、温升低等特点,能够实现装置的转速和位置的精确控制,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电力拖动等装置[1].
由于PMSM电机的非线性、多耦合等特性以及工作环境的变化,常规的矢量控制方式不能够保证转速调节的快速性和准确性.为了改善PMSM转速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许多智能控制算法相继被引入到PMSM电机转速控制领域[2].这些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系统的性能,但各自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神经网络隐含层数以及各层节点数没有系统的确定方法,遗传算法收敛速度慢且操作复杂[3].差分进化(Differential E-volution,DE)算法收敛速度快、进化参数少、结构简单且泛化能力强,在各个领域获得广泛应用[4].但标准差分进化中难以确定合适的变异率,变异率过大会导致搜索速度慢,不易收敛到最优解,变异率过小则容易出现“早熟”现象[5].因此笔者将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Self-Adaptive Differential Evolution,SADE)应用到PMSM电机控制当中,改善了PMSM转速调节的动态性能和静态性能,并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1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永磁同步电机结构复杂并且高度非线性.采用PMSM的d-q轴数学模型[6],不仅能够同时分析PMSM的稳态特性和暂态特性,而且能够简化分析过程[7].通过如下假设:忽略空间谐波,磁路不饱和,不计铁心损耗,忽略涡流和磁滞损耗,可以得到PMSM的d-q轴数学模型.此时,我们可得PMSM的d-q轴磁链方程为
式中:Ψr为转子在定子上的磁链耦合;Ld,Lq分别为PMSM的d轴和q轴电感;id为定子电流矢量的d轴分量;iq为定子电流矢量的q轴分量.
在PMSM的d-q轴坐标系下,定子电压方程可以表示为
式中:ud为定子电压矢量us的d轴分量;uq为定子电压矢量us的q轴分量;ω为转子的角频率;p为微分算子.
PMSM电机的电磁转矩方程为
式中:np为电机极对数;(Ld-Lq)idiq为磁阻转矩.
当PMSM运行在恒转矩区域时,通过将定子电流矢量全部控制到交轴上(iq=is),可以使定子电流全部用于产生电磁转矩.此时,可得PMSM电机的磁链方程:
电压方程:
电磁转矩方程:
由于永磁同步电机的转子为永磁体,即Ψr为固定值,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电磁转矩为定子电流的npΨr倍.因此,调节定子电流就能够准确地输出期望的电磁转矩,从而获得优良的调速特性.
2 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
标准差分进化是一种类似于遗传算法但性能更优越的算法,它采用实数编码,通过贪婪准则不断选择群内个体[8];它在变异步骤上采用差分策略,算法的优化速度和全局优化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标准差分进化算法的进化参数为固定值,不能随着优化过程的发展而自适应调整.为提高算法的快速性和鲁棒性,笔者提出了一种进化参数能够动态调整的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
2.1 初始化
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开始前需要将种群初始化为可行域内的随机量NP为种群规模.种群中每个个体表示为:xi,G(i=1,2,…,Np),其中:i为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G为进化的代数.在寻找最优解之前,要对种群进行初始化.即从参数变量的界限中随机获取一个值:
2.2 变异
式中:r1,r2,r3∈{1,2,…,Np}两两之间不相等并且不等于i为第t代基向量)为第t代的差分向量;K∈[0,1]为变异因子.
2.3 交叉
为增加种群的多样性,通过对xti和变异得到的新个体 vti+1进行交叉运算,得到实验个体,即
式中:rand(j)为取值范围是[0,1]的均匀随机数;CR为取值在[0,1]范围内的交叉因子;rnbr(i)为一个随机量,且 rnbr(i)∈{1,2,…,D}.
2.4 选择
2.5 进化参数的自适应调整
在标准差分算法进化寻优过程当中,种群规模NP、变异因子K以及交叉因子CR共3个参数都为固定值,参数值选择的合适与否对计算的过程和结果有很大影响[9].其中,变异因子K的最优值难以确定,如果K的值选取过大,搜索步长太大,容易形成振荡,不易收敛到全局最优解;如果K的值选取过小,搜索步长太小,搜索过程缓慢并且易于收敛到局部最优解[10].仿真实验表明,采用能根据搜索阶段作自适应调整的变异因子K,即在开始阶段选取较大的K值,在搜索后期选取较小的K值,既能保证算法的快速性,又能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自适应的变异因子如下:
式中:Gmax为最大进化次数;G为当前进化次数;参数 a取值范围为[0.2,0.6].
3 自适应差分进化PID控制器
3.1 控制系统结构
SADE-PID控制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整个系统采用闭环控制的方式连接,将采样得到的参数u(k)、e(k)、n(k)作为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的输入,输出为经过优化的PID参数.PID控制器输出SVPWM的参考电压,通过SVPWM调制方法产生驱动电机运转的电压,最终实现PMSM电机转速的高效控制.
3.2 适应度函数选取
准确的适应度函数是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应用于控制系统的基础,它是进化过程中个体优劣程度的评价标准,保证了种群不断向最优的方向进化,最终实现系统动态特性和静态特性的最优化.为综合全面地评价控制器的动态性能指标,应建立包含多个系统参数的目标函数.因此,可将系统的各个参数加权后列入目标函数表达式当中.最终选取的目标函数为
式中:e(t)为转速误差;tu为上升时间;u(t)为控制器输出;ω1、ω2、ω3为权值.
图1 SADE-PID控制系统结构图Fig.1 SADE-PID control system diagram
良好的控制效果应当是超调量尽量小且调节时间尽量短,即适应度函数与目标函数J成反比,故在实际应用中选择适应度函数为
式中:10-10用于防止分母为零.
3.3 SADE-PID参数优化步骤
(1)参数选择.选择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需要确定的各个参数,种群规模NP、变异因子K、交叉因子CR、最大进化次数Gmax、参数a和算法终止条件.
(2)根据种群规模NP和最大进化次数Gmax,随机初始化种群.
(3)评估随机初始化的种群,得到种群内部各个个体的适应度函数值.
(4)初次判断是否符合终止条件.若符合,则算法结束,将此时的最优解输出;若不符合,进行第(5)步.
(5)按照相应的变异因子和交叉因子,执行变异和交叉操作,产生试验向量.
(6)比较目标向量xi,G和试验向量,按照贪婪准则进行选择,产生新种群.
(7)重新评价新种群.若达到最大进化次数Gmax或适应度函数值小于阀值λ=10-6,则终止进化;否则,进化代数加1并转到第(4)步继续运行.
4 仿真研究
利用Matlab/simulink构建系统模型,验证控制算法的性能.根据需要选取PMSM电机,其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PMSM电机参数Tab.1 PMSMmotor parameters
根据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特性,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系统的控制模型,设置自适应差分进化的相关参数,然后进行仿真分析.设定种群规模为NP=30,种群中每个成员含有3个参数变量:KP、KI和 KD.取变异因子 K=0.08,交叉因子CR=0.90,参数 a=0.35.借鉴 Ziegler-Nichols整定方法得到的结果,将种群中各成员参数变量的边界条件设定为:Kp∈[0 20]、KI∈[0 1]和KD∈[0 1];适应度函数中的 ω1、ω2、ω3取随机值.
设置适当的参数后,进行仿真分析,得到PMSM在不同情况下的响应曲线.经过自适应DE算法优化PID参数的PMSM转速响应曲线与标准DE优化PID参数转速响应曲线的对比如图2所示;两种控制方式下对转矩扰动的响应曲线对比如图3所示.
图2 阶跃输入的转速响应Fig.2 Speed response to a step input
图3 转矩扰动时的转速响应Fig.3 The torque disturbances speed response
通过对比分析图2和图3可知:PMSM转速控制系统的PID参数经过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优化以后,不仅超调量大幅减小,响应时间明显缩短,控制精度提高,而且能够实现转速的平稳控制,抗干扰能力也大大增强.系统的动态特性和静态特性与标准差分进化算法PID整定方法相比,都有显著的改善,体现了利用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优化PMSM转速控制系统参数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5 结束语
提出了一种利用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优化PID参数的永磁同步电机转速控制系统,并且详细描述了算法的实现步骤.仿真实验表明,由于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的快速收敛性和强大的全局寻优能力,PMSM电机转速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和静态特性都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体现了将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引入到PMSM转速控制领域的实际意义.
[1] 王秀和.永磁电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5-8.
[2] 杨华芬,杨有,尚晋.一种改进的进化神经网络优化设计方法[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31(5):116-120.
[3] DAVID B F.Evolutionary computation:Toward a new philosophy of machine intelligence[M].NewYork:IEEE Press,2000:185-200.
[4] 雷小宇,楼朴根.基于差分进化的多机器人路径规划[J]. 计算机仿真,2011,28(1):10-13.
[5] 王艳宜.改进差分进化算法及其应用[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0,26(5):13-16.
[6] 张永春.高性能PMSM矢量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J].制造业自动化,2012,34(11):122-125.
[7] ZHANG Ying-cai,ZHU Jia-gang.Direct torque control of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with reduced torque ripple and commutation frequency[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11,26(1):235-248.
[8] STORN R,PRICE K.Differential evolution-A simple and efficientadaptive scheme for global optimization over continuous spaces[R].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6.
[9] DASS,SUGANTHAN P N.Differential evolution:A survey of the state-of-art[J].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2011,15(1):4-31.
[10]熊伟丽,许文强,徐保国.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Wiener模型辨识[J].控制工程,2012,19(5):9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