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衷:从游到学的回归
2013-12-03王桂茹编辑
文_王桂茹 编辑_王 楠
不忘初衷:从游到学的回归
文_王桂茹 编辑_王 楠
家长们对待游学越来越理性,游学设计越来越科学,从游到学的回归,让人们看到了游学的良性发展趋势。
统计数据显示,国际游学从2005年逐渐兴起发展至今,每年市场增长率高达40%-50%。火爆的游学潮一度让家长热切追随,只要是经济能力能够承受,家长都会让孩子趁假期出国“见见世面”。
“三年前的留学市场真的是鱼龙混杂,各种机构纷纷出现,一些家长盲目选择,”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说,“但现在对于出国游学,家长已经越来越趋向理性。”
从游到学的回归
以前家长要孩子出国留学,主要还是出于开阔眼界、旅游的目的。但是随着家长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家长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此。很多已有足够经济能力的家庭选择全家出境旅游,而单独给孩子报名假期游学团,更多是为了“学”的目的。
名校游览、插班上课、户外拓展是游学基本的项目。从具体项目安排上,可以明显看出,“游玩”的痕迹已经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文化交流和能力培养。
“相比前几年,游学已经越来越普遍,不过仍然是集中在某些大中城市,并不是一个全民现象,”窦校长强调,“但这种从游到学的理性回归,让我们看到了它的良性发展趋势。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有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
行程即教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游学就是把“学”与“游”巧妙结合的典范。能够寓学于游是家长最喜闻乐见的,但这对留学机构提出了不低的要求。
“最好的游学,是把教育潜移默化安排在行程中,不刻意。”窦校长说。比如,一些旅行社安排常青藤名校之旅,而所谓这种旅程就是:到景点由导游单向灌输介绍,然后拍照留念。这种其实并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游学,充其量只是游览,只不过选择的地点是名校。窦校长不赞成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游学,她要求清华附小的老师在带领学生出国时,都尽量把每次的出行都安排成一次文化教育之旅。比如鼓励学生自己查阅景点资料,由学生自己讲解,有疏漏的地方再由老师补充。“这种互动方式就比较容易加深孩子们的印象,也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再比如有的学生可能对建筑有兴趣,老师就鼓励他在行程中不管是否在著名景点,都可以多拍摄一些建筑照片,游学结束后做成展板供大家观看。”
游学不忘初衷
“在选择留学机构和线路时,始终不要忘记自己的初衷到底是为了“游”还是“学”,这样,你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窦校长说,“这样也才对得起这笔不菲的教育投资。”
游学回来后,学校一般都会组织一些讨论会,组织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在这种分享会上,往往就能看出学生的进步非常大,也通过这样的讨论,让学生更深入体会到游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学生处的杨老师如是说,“也正是因为不违背学习的初衷,让学生明确游学的目的,才能做到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