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效”就是“有效”——谈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013-12-02李善玉

天津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师

■李善玉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中学语文教师李善玉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不过,一桶水也有舀干的时候,教师应该成为“自来水”。

●思想的形成需要真诚的思维辅助,高中的课堂不能过分地追求“热闹”。

●只将目光盯住课堂,会错过校园之外的大好风光;一味强调考试的分数,也会忽视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但教育的事业是伟大的。教师可以安于清贫,但不应该甘于平庸。

在一般人看来,语文老师应该是清清瘦瘦、文质彬彬的,最好戴一副近视眼镜。更主要的是出语华美、侃侃而谈、滔滔不绝。而李善玉老师形貌敦实,衣着朴素,平日里说话言简意赅,略带乡音,给人一种厚实、纯朴、简约、低调的感觉。

起初观他的课,发现站上讲台的善玉老师,如下地干活的农夫,讲到兴致处,会不自主地捋袖子,还时不时地有方言口音。为此,我和市教研室的老师,都对他提出了“批评”。那时,善玉老师红着脸接受了。此后再去听他课时,发现他的课精致多了,人也显得干练而坚定。我特别爱听他解读文本时,如演讲般的长篇陈辞。他那厚重的陈述曾征服了不少教师和评委。

有人说他“愚”,他也常说自己“钝”。他的低调也绝不是“做作”出来的沽名钓誉,而是自我苛求的前进动力。即便是在公开场合上的总结发言,他也常拿出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尴尬事,说出自己当时的窘迫态,使人感到他的进步和成功是那样的不易,真是一步一步、扎扎实实走出来的。

我喜欢他平日里的朴实、简约、低调,更喜欢他讲台上的厚重和精致。作为老兄,我愿和这位兄弟共话友情;作为同行,我更愿目睹他在教书育人的天地里走得更高更远。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教研室 康庆原)

可能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师都有过这样的困惑:高三毕业班的语文试题,放到高一年级的试卷上,也未尝不可;而高一年级的考试题,让高三毕业班的学生来做,结果可能同样不尽如人意!

也可能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师都产生过这样的无奈:教科书中的一些文学作品,在教师讲授之前,很多学生就已经了然于胸;而也有很多已经学过的知识,复习的时候,学生们仍然是一脸的茫然。

还可能有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尴尬:有些在语文课堂上并不怎么下工夫的学生未必考不了高分,而有些中规中矩的学生在考试中却屡战屡败!

…………

有些人将这种情况归咎于语文教学的“无效”。

这种结论,是对语文教学极大的误解!

首先,语文学科具有思辨性的特点。思辨的要义在于思考和推演,这就决定了语文知识的结构形式不会是“线性”的排列,因而语文知识的生成也不需要逻辑严密的顺序和按部就班的节奏。语文知识的结构形式是“螺旋式”的,循环往复,相互依托。语文知识的生成要靠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甚至是不胜其烦的重复。这种重复,看似繁琐而无谓,但万万不可缺少。正如我们的饮食,一生当中会有无数次的重复,而且是经常性的重复。正是在这不断的重复之中,我们的身体得以发展,我们的生命得以延续。可是,我们却无法说明究竟是哪一餐进食、哪一次饮水,在我们的生命进程中是“有效”的,对于我们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或是明显的作用。

其次,语文知识具有“全息性”的特点。字、词、句、段、语法、修辞、逻辑、文体……这些知识可大可小,可俗可雅,可以无形无相,也可以具体而微。可以概括为一篇文章、一句话,也可以演进为一门学问、一种文化。它们可以超凡脱俗,高居于圣洁的象牙之塔;也可以堕入尘寰,与炊烟渔火混为一家。可以说,生活即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不仅如此,各种语文知识又往往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它们没有明显的界限,更没有各自独立的载体。这些知识盘根错节,混在一起,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讲语法离不开修辞,讲修辞又离不开逻辑……高中的语文教学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多时候都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这样的学科特点,不但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更增加了检测和评价的信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想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全面客观而又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谈何容易!

既然如此,那么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益”又体现在哪里呢?讨论这个问题,应该先明确高中的语文课要“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的问题。

对“教学内容”的指导,似乎一直缺少明确的纲领性的文件。几年前的《语文教学大纲》虽然有所提及,但说得笼统而泛泛,语焉不详。而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干脆就略去了“教学内容”部分的章节。而关于“课程性质”方面的表述,诸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能力,“一定的”审美、探究能力等,又让人不得要领。在这样的内容界定和指导背景之下,谈论“有效”与“无效”的问题,实在令人为难。

那么,语文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高中语文又应该教些什么呢?《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都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是,何谓“工具”,又何谓“人文”?我们有必要细究。从小学开始,语文课就伴随着学生的学业进程,一直到高中毕业。每一个学生都要系统规范地学习语文至少十二年的时间。这十二年的语文学习,在内容上应该是有所侧重的。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语文”内涵应该是“语言文字”,强调记忆和积累;初中阶段的“语文”内涵应该是“语言文学”,强调理解和体验;而高中阶段的“语文”内涵应该是“语言文化”,强调感悟和传承。

由“记忆积累”到“理解体验”再到“感悟传承”,这种变化正是体现了由“工具”重心到“人文”中心的迁移过程。因此,“人文性”应该是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核心要素。高中的语文课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感悟历史文化,传承思想文明,培养民族情愫,强化人文品性。那么,在侧重“人文性”的高中阶段,语文应该怎么教呢?

文字构成文学,文学承载文化,而文化传承文明。作为语文教师,尤其是高中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这样一种认识的高度和理解的深度,更应该把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文明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在高中的语文课上,教师可以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热爱汉语文学的兴趣,可以用丰富广博的知识开阔学生欣赏民族文化的视野,可以用精妙独到的分析启迪学生审视社会人生的思想,可以用虔诚严谨的态度引导学生担当职责使命的心志。语文教师的心中,应该永远装着传承民族文化和丰富人类文明的大事业。这样的一种文化视野和责任意识,是一种经天纬地的深远境界,绝不是站在功利性的评价立场上能看得清、说得明的。抱住一块石头看山,看不到山的雄伟高峻;盯住一朵浪花看海,看不到海的浩瀚无边。只从“有效”的角度看高中的语文教育,就如同转到孔雀身后看开屏一样,看到的肯定不会是赏心悦目的华美。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是诗意的,而不应该是功利的,更不应该是急功近利的。一味地追求“有效”“高效”,会将语文教学挤向“应试”的窘境。实践证明,丰产速生林产出的木材,只能做工农业生产的次要原料,是做不了栋梁的。树犹如此,何况育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施有效而成功的教育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支持。语文教学的“效益”不在于课堂,更不体现于试卷。语文教学的“效益”在于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于对中华文明的弘扬和光大。这是一种“大效益”,也是语文教学的真正效益。

评价语文教学的有效与否,我们需要理性的态度和辩证的思维。大的不说,单看那些对高中语文教学指手画脚,甚至是大加挞伐的各路“精英”们,哪一个避开过语文课堂“有效”抑或“无效”,其不明乎!大道至简,真水无香。正如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还语文教学一个宽松的氛围与和谐的空间,可能所谓的“无效”才是真正的“有效”!

我推荐的书

筅《从批判走向建设》,李镇西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筅《一句话改变人生》,张万祥选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筅《梁启超传》,吴其昌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筅《论语别裁》,南怀瑾著述,复旦大学出版社

筅《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实验中学化学教师震任虹

●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处事风格,是解决学生问题的最大法宝。

●百花齐放的校园生活,才能造就能力非凡的创造者。

●任何知识都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感知生活,应用生活。

●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用认真的态度去生活,总会从顽石中琢磨出宝玉。

每每看到任震虹老师,都让我想起“人淡如菊,心素如简”这句话。单是看任震虹老师的外表,给人的感觉没有什么特别,话不多却总是微笑着,然而在平实朴素的外表下,是任老师的一颗平和淡定、谦卑淳朴和踏实执著的心。她处世如同菊花般淡泊,心灵犹如竹简般素净。

她总是在努力做,不事张扬。她是大港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滨海新区大港第二届“三项”基本功竞赛获奖者,她在“仓颉杯”首届中小学师生规范汉字书法大赛获奖,她的论文被认定为中国教育学会第23次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可是这些荣誉和成绩鲜为人知。

面对顽皮的学生,作为班主任的她总是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因为她深深地知道,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唯有用心跟学生沟通,才能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才能从顽石中琢磨出美玉。正因为如此,她所带的班成绩优秀。

作为教育者,她静心教书,温润如玉,潜心育人,爱生如子,让人愿意走近,愿意与她携手同行。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实验中学校长 宋玉林)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语文教师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圆我教师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