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儿科实习护生行头皮静脉输液拔针方法培训的体会

2013-12-01杨后华王开艳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年12期
关键词:针头头皮儿科

杨后华,王开艳

(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湖北 荆州434000)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所有的护生在实习过程中,儿科是必须轮转的科室,相对实习护生而言亦是操作难度较大的一个科室。我科作为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儿科,每年接受实习护生百余人。针对儿科临床带教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患儿家属临床信息反馈,实习护生在为患儿进行头皮静脉输液拔针的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患儿头皮划伤、出血、淤血,针头溢液、溢血等现象,给患儿及家属带来了恐惧、紧张心理,影响再次的头皮静脉穿刺。因此,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带教经验,对儿科实习护生专门进行入科后头皮静脉输液拔针方法的培训学习,同时认真示范带教,让实习护生完全掌握后再临床实际操作,有效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了护患纠纷,提高了家属的满意度,同时也增强了实习护生的自信心,树立了良好的工作责任心。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3至12月在我院儿科实习的护生共120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10人。年龄18~23岁。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0人,实验组60人(即进行正确的头皮静脉输液拔针方法培训后的实习护生)。在儿科实习期间,对住院患儿行头皮静脉输液拔针的婴幼儿共1000例,患儿年龄在32d~2岁半,均无心血管疾病和凝血功能障碍,每天输液量40~650 ml,连续输液时间为3~8d。输液时常规使用胶布固定好针头,再使用1根宽1c m的长胶布围绕头部缠绕1圈,起到较好的固定作用。1000例婴幼儿头皮静脉输液均在无渗漏肿胀情况下顺利输液完毕后拔针。

1.2 方法

将婴幼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拔针500例,其中男268例,女232例,年龄在43d~2岁半;实验组拔针500例,其中男260例,女240例,年龄在32d~2岁半。对照组采用在其他科室实习时掌握的拔针方法,拔针后也没有跟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实验组则按培训后的方法拔针,具体操作步骤为:患儿输液结束时,待输液管液面下降自行停止时,先嘱家长固定好患儿穿刺部位,再用左手按住患儿头发或头皮,快速撕掉缠绕头部1圈的长胶布,动作轻柔,再彻底清理患儿头皮局部的所有胶布,以左手拿抽出棉棒的消毒棉球2~3个,虚压在患儿头皮穿刺部位上方,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针柄,防止枕头转动并同皮肤保持5~20°,不关调节器,右手中指将针柄后方的细管反折后捏紧,同时顺头皮血管方向立即平行拔针,待右手迅速将针头拔出时,左手虚压的2~3个棉球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指指腹并拢下压,嘱家长顺着血管方向按原位多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按压5 min不动,在操作过程中与家长进行沟通,指导家长按压时勿揉,多按一会,有问题立即叫护士。同时可指导家长用患儿感兴趣的东西转移其注意力,减轻患儿的哭闹[1]。由于拔针前未对血管施加压力,使针头在血管中保持漂浮状态下拔针,减少了对血管的损伤,使疼痛降低[2]。由于患儿哭吵、扭动,棉球易移位,采用多指按压面积大,可同时按压皮肤和血管针眼而避免出血,效果更好。

2 结 果

比较两组实习护生采取不同的头皮静脉输液拔针方法,发现发生患儿皮肤划伤、皮下淤血、出血、回血,针头溢液、溢血,哭闹的现象有明显的差异,结果见表1。通过向家长征求意见,家长的满意度也有明显的差异,家长满意度情况见表2。

表1 两组患儿头皮输液拔针后效果比较 例

表2 两组患儿头皮输液拔针后家长满意度情况比较 例

3 讨 论

儿科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父母对医护人员的期望值很高,在患儿生病期间家长表现得焦虑、急躁,对医务人员的要求则更高。头皮静脉输液是儿科一项常规治疗手段,患儿家长对儿科护士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护士给患儿头皮静脉输液时做到一针见血,输液完毕时要求无痛性拔针。儿科护士不仅要掌握娴熟的头皮静脉穿刺技术,还要掌握输液完后如何正确拔针按压方法来保护血管,最大限度减轻患儿的疼痛和伤害,以利于再次静脉穿刺。

实习护生是护理队伍的后备力量,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护理操作技能,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和锻炼才能熟练掌握。实习护生在儿科实习时间最多只有1个月,不可能在短期内掌握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术,由于患儿家长不放心实习护生为患儿进行穿刺,所以实习生几乎没有机会能进行实际头皮静脉穿刺的操作。从日常工作中发现家长比较注重静脉穿刺的一针见血成功率,而忽视对患儿输液完毕拔针的按压方法,所以带教老师就指派实习护生给患儿拔针,认为实习护生拔针家长不会拒绝,从而让实习护生有更多机会参与护理工作。但如果事先不教会实习护生如何正确拔针按压,常常会因为拔针按压方法不当引起护患纠纷,导致家长不满意。有些家长当面训斥实习护生,使实习护生害怕,不敢再给患儿拔针,造成了实习护生的不良心理反应。我科对实习护生实行头皮静脉输液拔针方法的培训后,实习护生拔针很少有家属反映患儿拔针后出血或哭闹现象,仅有少部分患儿因家长按压时间不够而引起穿刺点出血,大部分患儿在第2日观察时只留有一个针眼痕迹。

培训后的实习护生,在拔针时如按照与穿刺部位平行拔针的方式,并遵循“先拔后压”的原则,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拔针时压力过大、针头斜面(像刀的刃面一样)产生角度而造成针尖划伤血管壁,引发疼痛、出血、淤血的现象[2]。经过培训后的实习护生给患儿拔针后仍有23例有出血现象,与家长按压不及时和按压时间不够有关;有19例患儿出现皮下淤血现象,与患儿哭吵不安、扭动,只按住了皮肤针眼,未按住血管内的针眼有关。有文献报道,静脉输液拔针后,病人的穿刺部位是否出现皮下淤血,与护士的责任心、穿刺技术及按压方法等也有一定关系。

对照组采用常规传统拔针方法,患儿一见到穿工作服的护理人员就恐惧、紧张而哭闹,当输液管液面下降自行停止时,导致静脉压大于输液管内的压力,静脉血易回流入头皮针输液管内,针头拔出时针尖处有血液溢出,污染床单及工作人员的手、工作服和治疗用具等,造成医源性血液污染[3],患儿家长不满意,易引发纠纷;而实验组采用培训后的拔针方法为患儿拔针,拔针前不关闭调节器,将头皮针柄后方细管反折后同时顺着血管方向迅速拔出针头,当针尖快拔出血管时,反折头皮针的细管捏紧,在管内未形成负压之前拔出针头,避免液体回流,无血液返流,减少血液污染,使患儿家长满意度增加。

对照组采用单指按压,并且使用的是带棉棒的棉球,按压面积小且机械压力大,患儿因感觉疼痛而产生肢体扭动,常常会推开按压的手,使按压头皮的穿刺点移位,再加上患儿活动受限,家长不能很好坚持,造成穿刺点部位出血,皮下淤血青紫,引起患儿家长抱怨;经过培训后的实习护生,使用的是2~3个不带棉棒的消毒棉球,增加了穿刺部位的按压面积,指导家属顺着血管走向多指按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指腹柔软,按压面积大,患儿疼痛减轻,家长可坚持按压的时间,不会造成压迫止血发生中断。

拔针后的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来头皮静脉穿刺就有难度,每一次头皮静脉穿刺和拔针都要绝对保护好血管,所以拔针后一定要告知患儿家长,简单4句话:“请把棉花按好”;“请不要揉”;“请多按一会儿”;“有问题立即叫我啊”!这4句话同时也适宜实习护生在临床各科室中广泛应用。

如今实习护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倍受父母宠爱且长期依赖父母,特别是中专生,年龄小、缺乏责任心,一旦进入社会,在接人待物、应变能力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加之护理工作岗位竞争激烈,工作琐碎,责任重大,甚至有护生对护理工作产生抵触心理。当实习护生来到儿科实习,我们应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不仅仅只注重操作过程和结果,更要灌输正确的护理理念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培训后的实习护生加强了拔针时与患儿家长的沟通,取得了家长的信任,减少了患儿的痛苦,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在教学和临床上推广应用。

[1]王岑,王丽丽 .婴幼儿心理干预对输液完毕后拔针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应用,2009,3(4):197-198.

[2]陈雪芳 .静脉输液100例拔针方法探讨[J].家庭护士,2008,6(3):684.

[3]黄爱珍,黄永锋 .静脉液拔针后局部淤血成因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8):952.

猜你喜欢

针头头皮儿科
具有喇叭口结构的防刺伤针头帽的设计与评价
小小针头不迷路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圆梦儿科大联合
让头皮爱上做SPA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导管头皮针与钢针头皮针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选择性头皮扩张并应用头皮扩张皮瓣修复瘢痕性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