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流几个基本概念问题的认识
2013-11-30张志勇,刘心报
张 志 勇, 刘 心 报
(1.北京物资学院北京现代物流研究基地,北京市 101149;2.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一、引言
物流业既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又是服务和支撑生产制造与流通消费等其他国民经济产业的基础性产业。物流业具有涉及社会经济领域广,吸纳就业能力强,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的产业特点,在调整产业结构、整合产业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1]2009年3月10日,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被正式列入国家发展经济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我国物流业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随着物流业发展与物流研究的深入,作为物流理论研究对象与研究出发点的物流基本概念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与物流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现实形成极大反差的是,目前学术界对物流基本概念问题的认识还很不充分,理论落后于实践的问题十分突出。
2007年5月1日,经十多家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几十名专家学者和高级管理人员历时一年多、五易其稿修订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6)开始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logistics)的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并将物品或货物(Goods)定义为:“经济与社会活动中实体流动的物质资料”。[2]
对比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1),[3]可以发现,前后两个物流定义不仅实质内涵没有变化,连措辞也基本未变。是学界对物流的定义问题已经基本认识清楚,现有定义已经比较完善了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当人们用这一国家标准物流定义对现实中各种物质实体运动现象进行分析与界定时,往往不能很清晰地得出结论,甚至连基本的逻辑自洽要求也难以得到完全满足。比如,既然说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那么河水的流动过程是物流吗,导弹的飞行过程是物流吗,火箭的升空过程是物流吗,机械装置的运转过程是物流吗,蚂蚁搬运食物的过程是物流吗,等等。此类问题依据现行国家标准物流定义,均难以得到合理而充分的解答。正如何明珂所指出的那样,“物流也是一个系统,即物流系统,物流就是物流系统,物流与物流系统从概念上讲没有区别,物流系统概念就是物流这个概念的省略语”,“物流的定义,尚未统一”,“到底物流系统是什么样子,这一问题是很难回答的,因为人们目前对此还没有真正从理论上认识清楚,已有的认识存在大量的冲突和矛盾,不能系统地解释物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问题,尤其不能解答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4]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教授在2004年中国物流人才教育高峰论坛上作报告时指出:“物流的基本概念,有内涵无外延,反复争论无结论。”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王佐也撰文指出,我国的国家标准物流定义导致物流管理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被分割成了“物流”和“物流管理”,并把“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这很容易使人们对物流管理产生一种顺势的理解,即物的流动或货物运输。[5]除此之外,何明珂、[6]、[7]、[8]、[9]王仲君、[10]靳伟、[11]、[12]周元福、[13]樊宏、[14]蔡南珊、[15]宋杰珍、[16]傅新平、[17]王健、[18]徐寿波[19]、[20]、[21]、[22]、[23]等众多学者也都从不同角度,对物流概念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依据上述情况,我们有理由相信,目前学术界对物流基本概念的科学认识与准确界定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导致两个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没有产生实质性变化的原因是,学界对物流的基本定义问题仍然没有达成一致认识,没能提出更为合适的物流定义。所以说,对物流及物流系统等基本概念进行认真梳理与科学界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紧迫性。本文将主要从物流概念的演变、物流与物流系统的定义、物流学科的产生、物流与商流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入手,谈一谈我们对物流相关基本概念问题的理解与认识。
二、物流概念的由来
需要说明的是,下面分析的是“物流”概念内涵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而不是对“物流”这个名词出处、由来等的文字考证。
从本质上讲,物流业是从事物品经济性实体运移相关作业活动的现代服务业。我们知道,物质实体宏观的空间位置移动是宇宙中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根据移动产生的原因,可将物体的宏观位置移动现象划分为自然运动、机械运转、经济运移等三种基本类型。这里,自然运动现象对应宇宙与自然环境中天然形成的各种物体运动现象;机械运转现象指工程机械系统中由人力造成的各类机构运转现象;经济运移现象描述的是社会经济领域中由需求导致的各类物品运移现象。在人类目前的知识体系中,自然的物体运动现象主要归属天文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物理学、数学等理学学科的研究范畴;机械的机构运转现象主要是力学、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等工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经济的物品运移现象主要划归经济学、管理学、军事学等综合学科门类进行研究。具体如图1所示。
需要强调的是,对自然的物体运动现象和机械的机构运转现象进行研究,一般并不需要直接考虑物质实体的商品经济属性;而对经济的物品运移现象进行研究,却必然要涉及物品的财产所有权转移、经济价值变化等商品经济属性。也就是说,理学学科对自然运动现象的研究和工学学科对机械运转现象的研究,其重点主要是对物质实体客观的纯物理性运动运转规律进行揭示,一般不需要直接考虑物质实体运动运转的社会经济动因,运动运转的主体对象是没有或被剥离掉社会经济属性之后的抽象物质;而经济管理类学科对经济运移现象的研究,却要把需要运移的物品视为具有特定社会经济属性的商品,其研究重点是探索物质商品实体在支撑其商流活动时经济的偏社会性运移规律。
图1 物体宏观位移现象的三种基本类型及其归属学科
实际上,由社会现实经济需求导致的物品实体空间移动与时间等待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有效运转的一个基本前提。如果我们将社会经济领域中人为的物质商品实体运移活动称为物流活动,对物品移动这一基本人类社会经济生活需求的满足自然就产生了物品搬运这一自发的基本物流活动,而对物品搬运活动的深入研究与逻辑展开,就形成了包装、装卸、储存、运输、加工、信息等传统物流活动功能的分工。进入现代社会后,人们在丰富传统基本物流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集成研究,创新出了一种非常科学有效的实用物流方式——配送。配送可以说是物流方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此基础上,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全面集成物品移动相关作业活动的物流概念就应运而生了。这就是现代物流概念的由来,其具体演变过程见图2。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物流概念的形成与演变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朴素的物流概念只是反映了现实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客观需求,而其概念内涵的深化却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创新应用的基础之上。传统物流概念主要指仓储、运输等单一的基本物流功能,而现代物流概念所要强调的却是单一物流基本功能的系统集成。显然,现代物流的集成化要求离不开以系统科学与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成果的支撑,由此也就决定了物流概念界定的复杂性、物流科学的交叉学科性质以及物流产业的复合型特征。
三、物流与物流系统的基本定义
关于物流的定义,本文基于对物流概念形成演变过程的分析研究以及对物流内涵的归纳梳理,将现代物流概念定义为:“物流是社会经济领域中,为实现由人监控的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有计划的实体运移而进行的相关作业活动全过程的总称。”与现有国家标准对物流的定义相比,这个定义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强调了物流的社会经济特性。物流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界定将物体宏观位置移动现象的三种基本类型(自然运动、机械运转、经济运移)作了相对区分,划定了物流学科的研究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物品或货物(Goods)的二次定义对这一特性有间接体现。
二是强调了物流的物品实体特性。物流是物品的实体运动。这一特性强调了物流概念最本质的内涵,划定了物流与商流的研究边界,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的定义是一致的。
三是强调了物流的主观目的特性。物流是按照人的预先计划发生的。这一要求强调了物流活动的目的性,突出了物流与商流的紧密联系。在物流与商流的相互作用中,从根源上讲,商流起引领和主导作用,是商流方向引导物流走向。当然,物流系统技术水平与运作效率的高低对商流的方向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和影响力。相关学科对商流的研究也要将物流作为一个重要的可变因素加以考虑。
图2 物流概念的形成演变过程
四是强调了物流的运作可控特性。物流是在人的监控下发生的。强调人对物流过程的监控,一方面是强调了物流的人工性与可控性,另一方面是强调了信息对物流活动重要的支撑作用。系统科学理论与信息技术手段是物流由理想变为现实的重要前提条件。
(1)码头拆除分区清挖顺序:4区不受地基处理影响,开工后先施工4区,5区在地基满足强度要求后立即进行开挖。施工顺序为4区→其他→5区,由下游往上游施工。
五是强调了物流的综合集成特性。物流是相关作业活动全过程的总称。提出物流的综合集成特性,一方面是强调物流活动的系统性,另一方面是强调物流系统活动形式的多变性与功能结构的复杂性,改变了国家标准中通过逐一列举物流功能细分活动来定义物流概念的做法。本文认为,物流系统功能性活动的具体划分方式并不是物流概念的本质内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物流业的发展,现有物流功能性活动的分类会发生变化,一定会有更多新型的物流功能活动形式被不断创新出来。
另外,关于我们在定义中强调的物流的主观目的特性与运作可控特性,还可以找到一个旁证。事实上,在现代物流的发源地——美国,对物流的定义也是强调物流的目的特性与可控特性的。1998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对物流的最新定义是: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24]
由于上述定义更像是物流管理的定义,所以国内学者大多认为,中美物流定义的这种不同是由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导致的,美国对物流的定义实际上是物流管理的定义,中国对物流的定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定义。比如,有学者指出:“比较中美物流定义的差异可以看出,美国对物流的定义与我国相比多了客户需求、效益和计划、实施与过程控制两个部分……为解决中美文化差异和较全面反映国外物流的内涵,我们在国标中增加了‘物流管理’这一词条,即‘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所以中美物流概念没有理解的差异,只有文化的差异”。[25]
本文认为,尽管从表述上看,美国对物流的定义确实不像对物流概念本身内涵的界定,但美国物流定义中所强调的物流活动的目的特性与可控特性,却是非常重要和可取的。
有了前面对物流定义的分析和界定,就可以相对清晰地讨论物流系统的定义问题了。本文认为,物流和物流系统是有必要分开来讨论的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当然,在某些不至于混淆的特定情况下,我们会将“物流系统”简称为“物流”,但不能因此认为物流和物流系统在本质上是同一个概念。至于物流概念的构成要素本身也是一个系统,这是另外一个层面上的意思,与本文的讨论关系不大。
基于上述认识和前面对物流的定义,我们可以进一步将物流系统的定义表述为:“物流系统是由物流这种社会经济现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简单来讲,物流系统一般指物流现象发生的现实载体。物流的基本目的是有效实现物品有计划的实体运动,从而物流系统的基本目的就是实现物流的目的。
本文认为,物流系统的基本结构是由供应系统、运输系统、接收系统、监控系统等四个子系统构成的。而物流系统的四个子系统又可细分为供应地、接收地、需流物品、运输系统、装卸系统、加工系统、储存系统、监控系统等八大基本要素。其中,供应子系统负责物流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是由供应地、需流物品、装卸系统、加工系统、储存系统等要素组合形成的复合系统;接收子系统负责物流活动的后期善后工作,是由接收地、需流物品、装卸系统、加工系统、储存系统等要素组合形成的复合系统;运输子系统负责完成物品实体运移这一物流最核心的活动;监控子系统负责整个物流活动的整体控制,它们本身也是复杂系统。物流系统的基本结构如图3所示。
上述物流与物流系统的定义基本弥补了现行各种物流定义存在的不足,可以比较好地分析解释物流理论与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物流基本问题。限于本文的研究主题和研究重点,这里只给出本文的研究结论,不再作进一步的展开。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寿波基于物质实体运动的普遍性规律,提出了一个“大物流论”,[26]、[27]、[28]、[29]、[30]希望将物质实体所有的宏观微观空间位置移动现象统一纳入大物流学科体系的研究范畴。尽管本文认为大物流论是一个非常宏大超凡的科学研究构想,但基于现实考虑,本文研究的物流还是特指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物品运移现象。
图3 物流系统的基本结构
四、现代物流学科的形成
社会需要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原动力,物流科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也不例外。大家知道,物品实体的经济性运移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社会需要,人类有记载的运输历史也已有六千多年,那为何之前就没有提到物流呢?这是因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类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导致各种人类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在客观上对物流服务活动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现实要求。在理论与实践中将物流系统人为分割成单项功能加以研究的传统做法,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物流服务质量更高的要求了。社会经济领域中物流现象所涉及的相关作业活动的集成研究被提上了学术共同体的议事日程,这是物流学科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此外,始于20世纪中期的现代系统思想、系统理论方法、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支持,使物流学科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变成了现实。现代系统科学的成果不仅为物流学科的建立提供了丰富而完整的物流系统集成思想,也为物流复杂系统分析提供了科学而有效的实用建模手段。借助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果进行物流复杂系统分析所必须克服的高效信息处理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
总之,社会对高质量物流服务的需求是导致物流学科产生的根本动力。社会需求结合物流功能的集成化思想使物流学科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历史必然性以及系统理论、信息技术两大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使物流学科的产生具备了现实可能性。这就是物流学科20世纪中期兴起于西方,并繁荣于当今世界的理论缘由。上述有关物流学科形成原因的分析可归纳如图4所示。
在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基本的物流学科体系以及由仓储、运输、货代、信息等产业复合构成的现代物流业体系。截至2012年10月,全国开设物流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400多所。2009年,我国政府将物流业列入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进一步充分说明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代物流业对一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迎来了物流业发展与物流科学研究的春天。
五、物流与商流的基本关系
梳理物流与商流的基本关系,对于我们完整而准确地认识物流与物流学科是非常重要的。商流、物流、信息流是现代流通经济的重要内容,由社会专业化分工导致的商流与物流的分离是现代流通经济突出的特点。在现代经济中,商流与物流是既分离又统一的。
如前所述,对应经济性物品运移现象的物流研究需要涉及物品的所有权转移、价值变化等商品经济属性。也就是说,对应物品实体运移过程的物流与对应物品所有权转移过程的商流是密切相关的。商流过程是经济活动的主题,物流过程是经济活动的支撑。商流过程主要关心商品价值属性以及商品所有权的流转,计量价值额是其属性度量的核心;物流过程主要关注物品的流动属性以及物品的时空变换,计量物流量是其属性度量的核心。
图4 物流学科的产生
伴随生产、流通、消费、回收这一社会大商流过程的社会大物流过程,可划分为企业物流、社会物流、生活物流及逆向物流。社会生产的目的是创造使用价值,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传递使用价值,商品消费的目的是实现使用价值,强调回收的目的是挖掘使用价值。支撑商品使用价值创造过程的是企业物流,支撑商品使用价值传递过程的是社会物流,支撑商品使用价值实现过程的是生活物流,支撑商品使用价值挖掘过程的是逆向物流。也就是说,企业物流的目的是支持生产,社会物流的目的是兑现流通,生活物流的目的是完成消费,逆向物流的目的是促进回收。
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回收这个社会大商流过程可细分为供应、生产、销售、流通配送、报废回收、再生与废弃等中间环节,而与之相对应的企业物流、社会物流、生活物流、逆向物流这个社会大物流过程也可细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配送物流、回收物流、再生物流与废弃物物流等物流分类。现代经济社会中物流活动与商流活动之间密切的相互联系与基本支撑关系可归纳如图5所示。
六、结论
本文认为,目前学术界对涉及物流基本概念的相关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对物流基本概念问题进行认真梳理与科学界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紧迫性。本文结合对物流概念形成演变过程的分析、对物流与物流系统科学定义问题的研究、对物流学科产生背景的梳理以及对物流与商流基本关系的归纳等,较为深入地探讨了物流的几个相关基本概念,给出了自己的结论和看法。
首先,本文将物质实体宏观位置移动现象划分为自然运动、机械运转、经济运移等三种基本类型,从而界定了物流学科的研究范围。然后,在深入分析物流概念内涵形成与演变过程的基础上,给出了本文的物流定义。该定义强调了物流概念内涵的社会经济特性、物品实体特性、主观目的特性、运作可控特性与综合集成特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又进一步给出了物流系统的定义,并提出了物流系统本质上由八大基本要素与四大子系统构成的观点。接着,本文探讨了物流学科产生的根本动力、历史必然性与现实条件。最后,本文分析了伴随生产、流通、消费、回收这个社会大商流过程的企业物流、社会物流、生活物流、逆向物流这个社会大物流过程。
图5 生产、流通、消费、回收过程中商流物流的基本支撑关系图
[1]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EB/OL].[2009-03-13].http://www.gov.cn/zwgk/2009-03/13/content_1259194.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4]何明珂.物流系统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62、211.
[5]王佐.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本源和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2009(2):16-19.
[6]何明珂.解读物流定义(连载一)[J].市场与电脑,2002(1):17-19.
[7]何明珂.解读物流定义(连载二)[J].市场与电脑,2002(2-3):21-25.
[8]何明珂.解读物流定义(连载三)[J].市场与电脑,2002(4):37-39.
[9]何明珂.解读物流定义(连载四)[J].市场与电脑,2002(5):17-19.
[10]王仲君.物流概念辨析[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5-27.
[11]靳伟.第一讲 物流概念和物流定义[J].中国物资流通,2002(1):40-41.
[12]靳伟.物流概念性模糊[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3):3.
[13]周元福.对现代物流内涵的再认识[J].经济师,2005(4):82-83.
[14]樊宏.中外物流定义比较分析与建议[J].物流技术,2005(5):21-23.
[15]蔡南珊.关于物流概念本质的再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04(7):19-21.
[16]宋杰珍.物流含义辨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3):49-50.
[17]傅新平.论物流的概念、功能与发展趋势[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43-46.
[18]王健.现代物流概念的比较研究[J].发展研究,2005(1):59-61.
[19]、[26]徐寿波.物流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前沿[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6.
[20]、[27]徐寿波.大物流论[J].中国流通经济,2005(5):4-7.
[21]、[28]徐寿波.大物流再论[J].中国流通经济,2007(10):7-10.
[22]、[29]徐寿波.商品物流理论研究[J].管理世界,2009(7):1-9.
[23]、[30]宋伯慧,徐寿波.物流定义探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6-29.
[24]徐天亮,刘志学.中美“物流”定义的分析与比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9):22-24.
[25]牟惟仲.从物流定义谈物流企业的创新服务[J].中国储运,200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