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人才资源开发政策比较与分析

2013-11-30

中国流通经济 2013年12期
关键词:人才资源人才职业

韩 芳 , 张 生 太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市100876)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知识、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资源。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制胜的基本条件之一。如何借鉴他国的经验,制定科学的人才资源开发政策,成为许多学者和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

有关国际人才资源开发政策的研究已有很多,[1]、[2]、[3]但对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才资源开发政策进行比较研究的还很少。本文选取了美国、日本、欧盟以及欧盟成员国代表德国和英国、新加坡、印度、中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10个国家和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从人才资源开发政策出发,通过分析大量的相关资料,概括了这10个国家与地区人才培养开发政策的主要特点,然后进行了总结与比较。通过总结、比较发达国家与地区在人才政策上的相同之处与各自特色,给我国制定人力资源开发政策以启示。

二、各国/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政策特点

1.美国人才资源开发政策的特点

(1)十分重视高校教育。美国历届政府都强调把大学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最重要基地,因为高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大学科研为基础的。[4]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12年排名,世界前100所大学中,美国有28所。研究表明,美国的经济实力有50%是从教育制度上获得的。1862年,参议员莫勒尔(Justin Morrill)提出《赠地法案》,一批“赠地大学”随即诞生,使得美国教育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二战后,美国国家研究与开发办公室主任布什(Vannevar Bush)倡导开放式科研路线,把研发任务交给其他大学,使得大学在经费和人才方面双受益,从而建立了一批一流大学。同年,美国发布了《人力发展和训练法案》,宣布实行全国统一的人才政策。1994年发布了《符合国家利益的科学》政府文告,确立了“造就21世纪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提高全体美国人民的科学技术素养”的人才开发战略目标。

(2)注重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的科技人才。美国高校尊重个人价值、认同个人价值的人才理念,鼓励每个人发挥潜力。20世纪80年代制订了“教育创新计划”,打出了“为全美国人的科学”的旗号。美国的招生不单凭高考成绩定夺“,常春藤”名校使用学业指数(AI)公式,把平时成绩与“高考”成绩一起计算。美国高校不拘一格的选才政策,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定了基础。[5]

(3)注重教育与市场的结合。美国经常选择一批大学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其目的是把不同学科的工程技术人才(主要是攻读硕、博学位的人员)结合起来,共同研究国家和产业界面临的重点课题。[6]从1973年开始,美国实施了“大学与企业合作研究计划”,鼓励学校和企业合作,如硅谷中60%~70%的企业是斯坦福大学师生个人创办的。

(4)十分重视继续教育。美国高校一般都附设一个继续教育学院或工程继续教育系,[7]为本地区企业的技术人员服务,提供学分课程和各种进修机会。

2.日本人才资源开发政策的特点

(1)十分重视高校建设。2001年文部省出台《振兴日本经济——改革大学结构计划》报告,认为“大学改革拯救日本”,把高等教育改革看作是日本社会的“救世主”。[8]日本在高校人才培养上的特点之一是十分重视海外研究人员的培养。[9]派遣人才到海外特定的大学等学术机构从事研究,其目的是为了培养能担负起日本未来学术研究、具有国际视野的、富有才华的研究人员。这一举措效果显著。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不断加强研究生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研究费用和尖端大型研究设备,加强对研究院的支持。同时,国际交流更加活跃。

(2)重视继续教育。日本的大学教育进一步向社会开放,首先是向社会开放设施设备等,为社会人士提供更多终生学习的机会。加强对在职人士的回归教育,大学以外机构的各种学习也能够得到承认。

(3)注重教育与市场的结合。日本企业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较一般国家高得多,这主要源于日本企业根深蒂固的重个人素质、轻特殊技能的选才标准。[10]日本的大学除了自我评价,许多还采用校外的第三方评价,并在社会上公布评价结果。另外,大学还积极推进与产业界的合作。

3.欧盟人才资源开发政策的特点

(1)十分重视创新人才的开发培养。2000年,《里斯本战略》确定了到2010年欧盟研发经费要达到国内生产总值3%的目标。[11]2005年初,欧盟重启《里斯本战略》,将创新和创业精神放在中心位置。同年,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小企业法》,支持中小企业创业。2006年,又提出了建设“创新型欧洲”的战略。欧盟委员会2010年初公布的《欧盟2020战略》,是欧盟历史上第二个10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12]它将创新计划列为七大配套计划之首,展示了其在未来10年内把欧盟建成“创新型联盟”的宏伟目标。

(2)十分重视继续教育。2010年,欧盟发布了《支持欧盟2020战略:欧盟职业教育和培训合作的新推动力》,[13]提出了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终身学习和人员流动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等四大战略目标。2007~2013年的新终身学习规划,旨在使欧洲范围内任何个人在其一生的所有阶段都能获得学习机会。[11]

(3)欧盟职业教育与市场结合最为紧密,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阵地。2002年11月,31个欧洲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部长及欧盟委员会共同签署了《哥本哈根宣言》,提出通过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不断加强合作共同实现里斯本战略目标。哥本哈根进程启动后,每两年对成员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现代化进程进行一次评估,并提出新的发展重点和策略。[12]

4.德国人才资源开发政策的特点

(1)重视高校教育。众所周知,德国的经济实力是欧盟最强的,在世界上也极具影响力。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高等教育。德国的大学注重科研,讲究理论学习,文化底蕴深厚。教授采取流动制,保证了各个大学的水平相差不多,发展均衡。此外,德国还尽力打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高校学费低廉,大多学校免收学费。《联邦教育促进法》自1971年生效以来经过二十多次修改,不仅提高了奖学金额度,而且扩大了奖学金的覆盖面,使受益人数大幅上升。特别是施罗德政府时期,受国家资助的学生数量上升了一倍,几乎每4个学生就有一个在学习期间享受资助。

(2)极其重视国民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是德国教育与研究部部长经常说的一句话。他们认为,在知识经济中,传统的保险制度已经很难保证人们不失业,良好的教育才是最好的就业保险。德国继续教育的支柱是国民大学,其数量众多,遍布德国大地。德国建立了继续教育的法律体系,提供了健全的法律保障。《联邦职业教育法》明文规定了德国各类企业应承担的职业教育及培训的任务与责任。同时,德国推行了继续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机构保障。德国继续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由权威成人教育研究机构和主要成人教育联合会共同参与制定。

(3)德国人才培养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突出职业教育,[14]教育与市场紧密结合。德国的职业教育历史悠久,拥有校企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它以能力为本位,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与就业岗位需求密切配合,采取“双元制”职教模式。[15]政府不仅对高校学生进行资助,还资助高校外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联邦教研部在2007年启动“工程师后备人才”资助计划,每年的资助总额大约为1000万欧元。[16]

5.英国人才资源开发政策的特点

(1)十分注重大学人才的培养,注重高等教育。[17]20世纪60年代末和80年代末,英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两次改革,第二次改革是从双重制走向单一制,[18]从中央把大学基金会和学院基金会合二为一,成立高等教育基金会,采用统一的标准拨发教育经费,促进各高校之间的竞争。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急需高质量人才,英国更加关注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高等教育。

(2)十分注重继续教育。英国的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原有的精英式教育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高等教育规模在迅速扩大,而且出现了许多适应学生和社会各种需要的新型课程和学位。[19]英国政府在2002年7月发表的技能战略白皮书中进一步强调,人是经济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此外,英国的学徒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人才培养特色,在实践中传授技能,为就业带来了崭新的生命力,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大量的学子。[20]

6.中国香港人才资源开发政策的特点

(1)重视创新型高等人才的开发。中国香港于1998年提出创新科技发展战略,至今已形成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推动,高等教育院校、与科技有关的公营机构以及高科技企业几方互动的科技创新体系。高等教育院校从事研究工作及提供顾问服务。另外,中国香港特区政府专设创新科技署,引领其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科技署推行的与此有关的计划,一是创新及科技基金支持的创新与科技支援计划,为应用研究发展项目提供资助,并把项目成果转移至相关产业;二是创新及科技支援计划下设的粤港科技合作资助计划,向能促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应用研究发展项目提供资助;三是专利申请资助计划,资助企业和个人申请专利注册,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四是投资研发现金回赠计划,获创新及科技基金资助的研发项目及指定的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由企业全额赞助。

(2)重视教育与市场的结合。企业最重要的特征是拥有大批动手能力很强的各种应用型人才,并通过他们不断改进引进的技术和设备。依靠掌握实用技术和动手能力强的人才是中国香港各企业不断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因素。在人力资源开发和健全的教育体制中,政府专设培训部门是其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21]此外,香港具有多种职业教育实践模式,[22]强调实用性,满足社会需求。职业教育有普通学校型职业技术教育、产学合作型职业技术、“学研训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等模式。

7.中国台湾人才资源开发政策的特点

(1)十分注重继续教育。最主要的特点是大力发展实用的继续教育,[23]不断提高高级职业教育在普通教育结构中的比重。同时,成人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各大专院校相继设立夜间部和暑假部,广泛开展成人教育,各高级职业学校普遍设置补习教育和实用技艺训练中心。总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大规模发展,为其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注重市场与教育的结合。同上述发达国家与地区一样,中国台湾也实行了产学合作,即企业与学校合作,[24]从事职业与技术培训,目的在于培养企业所需技术人才,促进经济发展。自2003年起,在各技术职业学校设立了30个技术研发中心,通过“e化的网络平台”,每年以“产学论坛”的方式主动寻找企业,依照其提出的研发需求,拥有相关专长的教师组成研发团队,率领学生组成“专题制作”小组,提出专题研发计划,协助企业解决技术困难,促进其转型发展。[25]

8.新加坡人才资源开发政策的特点

(1)十分重视“精英教育”,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政府教育经费中有将近1/4投向大学和工科院校,[26]用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同时,还重视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培养本地的科技型企业家。为了鼓励企业开展研发工作,新加坡政府设立了一系列基金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

(2)十分重视继续教育,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27]实行全员培训政策,对员工进行终生教育。新加坡政府把人才培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致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培训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终身学习社会风气的形成。实施全员培训、终生教育政策,不管是公务员还是企业员工,每年都必须参加培训。

9.印度人才资源开发政策的特点

印度在人才培养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对信息技术人才大力栽培。比如,计算机教育从小抓起,教育部门制订了统一的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大纲,在全国所有邦设立印度信息技术学院,专门培养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大力鼓励民间办学培养信息技术应用所需要的专门人才。[28]目前,印度已有1100多所私立理工学院,其中有500多所设有硕士和博士点。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及外资投资于信息技术产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在印度,计算机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十分发达,一些大型计算机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甚至将教育培训中心开设到其他国家。这种产业化的信息技术职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一线技术人员。

10.我国人才资源开发政策的特点

我国高等教育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近年来,国家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指导、支持和推动着高校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2001年8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9]提出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007年2月,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30]提出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005年1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31]对研究生创新计划的指导思想、组织实施等作了明确规定,提出要通过设立研究生创新中心、资助优秀博士生科研创新、建立博士生访学制度、设立博士生学术论坛、开设研究生暑期学校等措施,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006年初,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要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从国家宏观战略角度对创造性人才培养给予高度重视。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加强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各国/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政策的比较分析

从上面各个国家和地区实施的人才资源开发政策的侧重点可以看出,10个国家与地区的人才资源开发政策各具特色,同时也有相同之处。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总结分析,我们对10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才资源开发政策从高校教育、继续教育、高等创新人才、教育与市场相结合、培养专门性人才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表1显示了其各自人才资源开发政策的特点。

四、各国/地区人才资源与培养开发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表1 10个国家和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政策特点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与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我国十分重视培养高等创新型人才,而在高校教育、教育与市场的结合以及继续教育方面相对不足。[32]、[33]此外,与我国在许多地方有相似发展特点的印度,近年来在重视信息技术专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就应引起我国高度重视。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我国的基本情况,可从以下方面完善我国人才资源开发与培养政策。

1.重视高校教育

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高等教育培养的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对于社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尚有一定差距。根据以上分析,我国可从以下方面改进高等教育:

(1)建立优秀的大学模式

复旦大学杨福家教授等认为,培养人才要有“真正的大学”,培养杰出人才的关键主要在于优秀的大学模式,而当下我国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我国教育制度虽然不断改革并卓有成效,但一些墨守成规的体制依旧严重阻碍着人才的开发与培养。[34]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校教育模式,建立我国优秀的大学模式,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大学教育应产学研结合。当下我国教育最重要的特点是关注书本、脱离实践,间接造成就业困难、就业不对口等严重问题。现如今,我国硕士、博士论文答辩存在大量“糊弄”现象,大多达不到国际期刊文章等方面所提出的评价标准。博士生应该是我国科技与社会发展高水平的创新群体之一,因此国家应大力提高博士生的原始创新能力,同时加大创新奖励力度,提高研究生待遇,使得他们可以专心于学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顶尖人才。[34]

第二,训练基地应该有所保证。快速提高学员的技能水平,促进其掌握多种技能,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但若没有良好的实训实习条件,其目标就很难实现。由于财政投入偏少,几乎所有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构实训实习场地、装备都不能满足专业教学与技能训练的要求。为此,应该引导与支持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特别是实习实训阶段的培养;政府对高投入实训场地进行补贴,或者依托专业规模比较大的培养机构设立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满足其他院校同一专业学员的实训需求。

第三,师资队伍是基本保障。高校人才培养需要“双师型”教师来指导,特别是成熟的具有很强实践经验的教师。现在我国无论是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还是培训机构,“双师型”教师不足,有现场生产经验的教师缺乏。要建设“双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师队伍,需要加强各培养机构的教师培训,增加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技能高手兼职教师的比例,增加兼课的课时。

(2)高校应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目前,在急功近利的氛围下,我国学术抄袭丑闻不断。借鉴美国、英国与德国的经验,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不单纯以发表的科学论文索引(SCI)文章数量等作为衡量标准评职称、定奖金。近十几年来,各个科研单位都以SCI作为评价标准,虽然SCI论文的数量成倍增加,但多而不精,发表SCI论文的压力反而影响了人才的挖掘。

其次,加大资金投入,吸引名师,完善设备。科学规划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财政支持体系,确保各项计划的有效落实。

2.重视继续教育

从表1中可以看出,很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继续教育,我们应该继续加大对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这对提高我国的竞争力尤为重要。借鉴美国、日本、欧盟和新加坡在继续教育方面的经验,结合国情来完善我国的继续教育体系。

第一,培训活动不能再单纯追求知识和文化,而应该更加重视直接服务于生产的操作和技能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主要目的,坚持为就业服务的方向。

第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失业待岗人员在一定时期内将越来越多,我们应将再就业工程作为重点,对失业人员进行转业辅导和训练。

第三,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保障继续教育的良好实施。推行继续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形成多种形式的保障机构。

3.重视教育与市场的结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说:“书本里种不出水稻。”强调实践之重要,因此教育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

在传统的国内教育中比较注重理论,学生的理论基础都比较扎实。但许多专业的学生对于社会了解不足,一旦走出校门,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处于什么位置、如何开展工作。因此,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教育与市场的结合,培养出更多的高级人才。

第一,重视教育与市场的结合,借鉴欧盟伊拉斯莫斯世界计划(Erasmus Mundus)的经验,积极促进国内与国际之间、高等教育机构之间、高等教育机构与国际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

第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德国走在世界前列的条件之一。我国应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努力实现教育与就业相互衔接。要形成多元化办学模式,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还要加强校企合作,发挥校企双方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借鉴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校地合作,共建高新技术园区。

4.重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中国与印度由于人口众多等相似特点,一直被拿来作比较。印度近年来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应该引起中国高度重视,学习其经验,紧跟时代潮流,培养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职业学院所培养的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发展国家经济、提升综合国力所必需的人力资源。无论哪一个行业,都需要大批技术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等专门人才充实到生产第一线。政府应做好国民认识的导向宣传,使人们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提高实践型高级技术人才的待遇。

其次,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估观念,把评价的基本对象转变到学生方面,发现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的优势。建立全面合理的考核标准与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掌握、素质提高、能力增强等,其中,学习成绩主要是到课、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创新观点、作业、合作等记录,与人才开发标准要求对应起来,全面考核,这是保障和促进专门人才开发培养达标的关键节点。

五、结语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1]陈力.国际人才竞争的特点与趋势[J].中国人才,2003(12):15-17.

[2]乌云其其格.国际人才竞争态势及我国的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6):595-601.

[3]杨寿林.欧洲发达国家培养人才战略:保住国际人才的“水位”[J].成才与就业,2004(22):62-63.

[4]董建龙.美国的人力资源开发[J].中国人才,1997(10):31.

[5]于洪璋,李云智.美国人才政策研究报告[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3):4-8.

[6]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科技组.美国培养、引进高技术人才的做法及其启示[J].科技情况反映,2005(2):3-10.

[7]段莉.美国、日本、德国、英国人才战略实践集锦[J].现代人才,2007(3):57-63.

[8]吴道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状与进展述评[J].科技和产业,2008(2):33-36、53.

[9]科学技术部.我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战略研究分报告[R].科学技术部,2008.

[10]胡世明,周启元.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人才资源的开发管理[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10.

[11]The European Cent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Training.A Description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Systems in the Member State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M].Berlin:Springer Verlag,1984:57.

[12]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Five Years Strategyfor Children and Learners[DB/OL](.2013-07-09).http://www.dfes.gov.uk/publications/5yearstrategy.

[13]Emma Copeman.Analytical Services,Develop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Estimating participation in Education,Training and Employment[J].Labour Market trends,2001(6):87-89.

[14]孙雅琴.德育工作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研究[J].德育在线,2011(3):39-45.

[15]杨立军,刘陈.美、日、德、印四国信息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情报参考,2010(11):20-29.

[16]李恩平,杨丽.发达国家引进高科技人才政策的比较及启示[J].经济论坛,2010(6):3-10.

[17]黄日强,张霞英.英国学徒制度的新形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44-60.

[18]孙祖兴.英国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66-70.

[19]刘熙.英国布朗政府教育改革新思维[J].世界教育信息,2008(8):40-49.

[20]王承绪,徐辉.战后英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59.

[21]陈永杰.香港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探析[J].特区经济,2007(6):9-20.

[22]俞凯.香港培养专门人才的特点及其借鉴[J].经济·社会,1997(4):10-11.

[23]杨德广.台湾高等职业教育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0(8):28-40.

[24]刘春生,谢勇旗.台湾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3(28):33-36.

[25]张晓峰.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1(25):49-50.

[26]Singapore Standard Educational Classification(SSEC)2000[EB/OL](.2013-07-21).http://www.singstat.gov.sg/stats/ssc/ssecleve1.html.

[27]Singapore higher educmion system[EB/OL].(2013-07-21).http://www.moe.gov.sg/corporate/post-secondary.htm.

[28]张小明.IT人才开发,我国应向印度学什么?[J].华东科技,2001(9):60-70.

[29]李侠.千人计划与中国人才政策的碎片化格局[J].发明与创新,2009(7):6-7.

[30]宋卫国.科技人力资源国际竞争[J].科学与管理,2003(6):3-5.

[31]苏灿,等.人才政策 30 年[J].新前程,2008(10):58-59.

[32]邹松涛“.入世”后我国的人才资源开发[D].郑州:郑州大学,2003.

[33]谭明江.我国人才资源开发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1.

[34]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百名专家谈人才[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77.

猜你喜欢

人才资源人才职业
人才云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我爱的职业
基层女干部人才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分析——基于一个县级市的调查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