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绝海中津《蕉坚稿》中的汉诗之研究

2013-11-29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山居文学日本

任 萍

(浙江树人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5)

镰仓至室町时期在日本汉文学史上是一个特殊时期,日本文坛出现了僧侣凌驾于王朝之上的新局面,五山十刹①的禅僧成为汉文学创作的主体,撰写了大量的语录与诗文集,形成日本汉文学史上的一大景观,史称“五山文学”。五山文学的作者中最富盛名的是梦窗派禅僧绝海中津(1334—1405)与义堂周信(1325—1388),被称为“五山文学双璧”。但与倡导松源派“偈颂主义”的义堂周信不同,绝海中津继承了大慧派“诗禅一味”的新思潮[1]117。日本五山文学研究的先驱者玉村竹二评价绝海中津的汉诗说:“其诗作完全脱离偈颂之体,近乎俗人之文学。”[2]绝海的外集②《蕉坚稿》代表了五山汉诗的最高水平。日本近代文豪夏目漱石也曾研读《蕉坚稿》,在诗文《题自画》中说道:“机上《蕉坚稿》,门前碧玉竿。”[3]274

一、绝海汉诗的历史评价

绝海中津是日本室町时期临济宗梦窗派禅僧,洪武元年(1368)入明,拜于著名高僧季潭宗泐(全室)门下。洪武九年(1376)在全室的引荐下,受到明太祖的召见,并应诏作汉诗,得到明太祖的赞赏。洪武十一年(1378)绝海回到日本。绝海在明居留长达十余年,学习禅法的同时兼习汉诗文,著有《绝海和尚语录》与《蕉坚稿》。永乐元年(1403)杭州净慈寺住持祖芳道联为《绝海和尚语录》撰写序文,说绝海“于内外学俱有发明”[4],称赞其不仅禅学造诣极高,而且具备杰出的文学才华。

绝海的诗才不仅受到明太祖的赞赏,也得到明朝众多高僧的肯定。湖州道场山万寿寺清远怀渭禅师说其“禅燕之余,间事吟咏,吐语辄奇”[5]8。南京天界寺易道夷简禅师赞其“出语下笔,俱有准度”[5]11。僧录司左善世斯道道衍为《蕉坚稿》作序,说绝海为“善鸣者”,其诗文“清婉峭雅,出于性情之正。虽晋唐休彻之辈,亦弗能过之也”[5]3。杭州天竺寺住持古春如兰禅师为《蕉坚稿》作跋,赞其诗文“虽吾中州之士老于文学者不是过也。且无日东语言气习,而深得全室之所传也”[5]257。上述高僧都充分肯定了绝海的作诗才华,认为其汉诗水平可与中国文人媲美,丝毫没有倭习,为“海东之魁”[5]258。

绝海中津与义堂周信被誉为“五山文学双璧”,这一评价定型于江户时代。江户中期的儒学家、汉诗人江村北海在《日本诗史》中说道:

绝海、义堂,世多并称,以为敌手。余尝读《蕉坚稿》,又读《空华集》。审二禅壁垒,论学殖则义堂似胜绝海;如诗才则义堂非绝海敌也。绝海诗,非但古昔,中世无敌手也。虽近时诸名家,恐弃甲遁宵。[6]

江村北海从学问与诗才方面,对绝海中津与义堂周信进行了比较,认为义堂博学,绝海多才。尤其称赞绝海的诗才亘古至今无人能及。朝仓和认为:“至今为止,虽然学者们对绝海的《蕉坚稿》与义堂的《空华集》有诸多研究,但仍未超出江户时代的评价体系。”[7]

二、“蕉坚道人”与《蕉坚稿》

绝海中津取道号为“蕉坚道人”,将其外集命名为《蕉坚稿》,应该是受到了法兄义堂周信的影响。“道人”原指道德高深的人,晋代开始用来指代佛教徒,后来这一称谓传到日本。纵观日本五山文学的创作者,道号为“道人”的禅僧并不多。绝海道号为“蕉坚道人”,义堂道号为“空华道人”,二者用意可谓异曲同工,都表示虚幻之意③。

关于“蕉坚”的意义,学者们意见不一。梶谷宗忍认为“蕉坚”出自《维摩经·方便品》中的“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8]。入矢义高认为“蕉坚”是指“短暂如空蝉之身的留世之作”,并指出“现存《蕉坚稿》中的作品明显是经过作者严格挑选的,可以推知有相当数量的作品都被作者淘汰”[9]。俞慰慈认为“蕉坚”是指“虽然肉身脆弱单薄,但持有求道之心,犹如坚强的骨骼,表明了修行悟道的坚定志向”[10]403。《维摩经·方便品》中的“十譬喻”用泡沫、火焰等十种事物比喻人身的空虚,其中之一是把“是身”比作“芭蕉”,喻其“中无有坚”。道衍在为《蕉坚稿》作序时说道:

禅师平生所为诗,凡若干篇。其徒等闻聚为一帖,题曰《蕉坚稿》,来求余序其卷首。余谓:“禅师三住名刹,据大床座,以直指之道开示学者,望重于海内。禅师之视于诗犹土苴耳,况夫以蕉坚拟之,奚肯沈泥于吟咏者哉?无非游戏三昧而已也。”[5]3

道衍认为绝海视诗为土苴糟粕,“蕉坚”表现出绝海对待诗文的态度,即并不沉溺于吟咏,而是自在无碍,不失定意。道衍与绝海之师全室同为大慧派高僧,与绝海亦是好友[11],因此对“蕉坚”的理解应该比常人更为准确,亦更接近作者本意。

关于《蕉坚稿》的命名,寺田透指出“集名是由绝海的弟子鄂隐慧奯编辑时命名的”[12]。对此,笔者持有不同意见。从《蕉坚稿》所录道衍的序文与天竺寺如兰的跋文来看,落款时间均为“永乐元年癸未”。永乐元年是1403年,绝海圆寂是1405年,也就是说,鄂隐编定《蕉坚稿》时绝海依然在世,因此可以推知此外集名为《蕉坚稿》应该出自绝海本意。冈田正之将《蕉坚稿》与《空华集》相比较,指出绝海存世汉诗的数量不及义堂的十分之一,认为“《蕉坚稿》在绝海在世时已经编辑完成,虽然以其弟子慧奯之名编辑,但诗文取舍皆由绝海决定,特别是诗文数量较少,更说明都是精选之作”[13]。俞慰慈将《蕉坚稿》中的汉诗创作时期分为“在明居留期”“归国游历期”“辇寺住持期”三个时期,指出绝海在明求法期间,看到中国文人有精选遗世之作的习惯,便精选自己平日所作诗文编辑成《蕉坚稿》[10]406。综上可知,《蕉坚稿》具有绝海自选诗文集的特性。

三、《蕉坚稿》收录汉诗的体裁

《蕉坚稿》中除了收录汉诗之外,还收录有疏、序、说、祭文等汉文学创作。汉诗共有169篇,其中他人和诗7篇,其余162篇均为绝海本人所作。绝海汉诗的体裁主要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创作于不同时期的汉诗体裁各有侧重。“在明居留期”的61篇作品中,律诗有53篇,占87%;“归国游历期”的34篇作品中,律诗有28篇,占82%;与此相对,“辇寺住持期”的67篇作品中,绝句有61篇,占91%。可见,绝海在明居留时期及归国后游历时期都以创作律诗为主,住持辇寺时期则以创作绝句为主。这是因为绝海入明后师从全室等大慧派高僧,受到明初诗坛复古风潮的影响,多作律诗。归国后的游历时期,绝海基本以静养与隐遁生活为主,所作汉诗也主要是给门人的送别诗,诗体仍多采用律诗。住持京都官寺之后,绝海成为日本公武社会盛行的联句与连歌诗会座上宾,为了迎合日本文坛联句盛行的趋势,多作绝句[1]115。

冈田正之、芳贺幸四郎与朝仓和分别将《空华集》与《蕉坚稿》中收录汉诗的体裁构成作了比较,如表1、表2、表3所示④。

表1 据冈田正之统计《空华集》与《蕉坚稿》的汉诗构成[13]

表2 据芳贺幸四郎统计《空华集》与《蕉坚稿》的汉诗构成[14]

表3 据朝仓和统计《空华集》与《蕉坚稿》的汉诗构成[15-16]

从表1、表2、表3来看,虽然三位学者的统计数据有所出入,但仍可以明确看出,《空华集》中绝句的数量占绝大多数,而《蕉坚稿》中律诗的数量相对较多。此外,《空华集》中汉诗的体裁较为丰富,除了绝句与律诗之外,还有古诗、歌、楚辞等;而《蕉坚稿》中汉诗的体裁较为单一,主要是律诗与绝句。从汉诗的内容来看,与《空华集》相比,《蕉坚稿》中汉诗的题材更为广泛:不仅有入世的吟唱,例如赠答诗与怀古诗;也有出世的独白,例如行脚诗与山居诗。

四、《蕉坚稿》收录汉诗的题材

绝海中津赴明之后,游历名山古刹,度过了漫长的行脚僧生涯。归国之后,也曾隐遁地方,在法兄义堂周信的推荐下,住持京都官寺。绝海不同时期创作的汉诗,其题材与意境各不相同。《蕉坚稿》中有不少诗作是绝海内心的独白,这些作品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的感悟,代表作品有行脚诗与山居诗。《蕉坚稿》中还收录了许多和韵诗与赠答诗,这是五山文学汉诗作品中最常见的题材,表达了禅僧以诗会友的情趣,说明汉诗在当时的五山禅林已然成为禅僧之间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最能体现绝海汉诗造诣的是《蕉坚稿》中的怀古诗,创作此类题材的汉诗需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与人文素养,怀古诗在《空华集》以及其他五山僧的外集中较为少见。丸井宪认为“由七律组成的绝海怀古组诗成为评述其极高的赋诗意境中不可或缺的材料”[17]。

(一)行脚诗

绝海入明后游历江南古刹,五言诗《早发》[5]30是其行脚生涯的缩影。

冬行苦短日,蓐食戒长途。雪暗关河远,风吹鬓发枯。

荒山虽可度,积水若为逾。岸转桥何在,沙危杖屡扶。

渔篝残近渚,僧磬彻寒芜。野兴潜中动,衰容颇外苏。

破衣江上步,圆笠月中孤。天迥长河没,曙分群象殊。

寒烟人未爨,野树鸟相呼。回首扶桑日,还如萍实朱。

这首诗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描写了冬日清晨的景色,可以看出绝海行脚生活的艰辛,披星戴月、风雪兼程;后半部分笔锋急转,描写了绝海矢志求法的执着。从上述描写中,可以看出绝海为了追求佛法的真谛,无论多么艰辛都不会放弃的决心。整首诗刻画出绝海一心向法、不畏艰辛的求法僧形象。

七言律诗《四明馆驿,简龙河猷仲徽》[5]86也是表现绝海行脚生涯的作品。

十年寄迹江淮上,此日还乡雨露余。客路扁舟回首处,离愁满幅故人书。

谋生空拟一丘貉,学道深惭千里鱼。浩荡所思向谁说,旅亭风雨夜灯疏。

长达十年的异国求法生涯终告结束,此时的绝海心中感慨万千,认为自己虽然沿着古人求法的道路前行,却依然只是徒然无益的修行。“向谁说”“夜灯疏”等诗句暗含“像自己这样一心向法的志同道合之人寥寥无几”的意义,表达了绝海对护法之事任重道远的慨叹。

(二)山居诗

山居诗是五山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题材之一,五山僧通过山居诗表达了隐遁山林的心境,即脱离尘世烦扰,独享山居闲寂。《蕉坚稿》中的《山居十五首·次禅月韵》(以下略称为《山居》)一直以来都受到学者的关注,有学者认为此作品创作于绝海在中国求法期间,例如,朝仓和指出《山居》完成于绝海挂锡杭州中天竺寺期间[18]。但也有不同说法,例如,荫木英雄认为绝海回国后于日本至德元年(1384)因直言相谏得罪了将军足利义满,不得不离开京都,退隐摄津钱原,《山居》便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5]62。笔者对荫木观点表示认同。理由如下:

第一,《山居》表现了绝海隐逸出世、怡然自得的心境。例如,第四首中有“余生尽向山林老,除却山林何所之。”[5]64从中可以看出绝海隐居山林、度过余生的思想。第六首中有“晨炊不羡五侯鲭,葵藿盘中风露馨。”[5]66第九首中有“幽居日日心多乐,城市醺醺人未醒。”[5]69第十首中有“涧有香芹坡有蕨,何妨满鼎煮春柔。”[5]70第十三首中有“久知簪组为人累,制得荷衣胜锦袍。”[5]74以上内容既表现了绝海隐居山林、乐在其中的心境,也反映出绝海对俗世官宦的厌弃。

第二,《山居》表现了绝海不畏权势、淡泊名利的心态。例如,第二首中有“放歌长啸傲王侯,矮屋谁能暂俯头。”[5]62从中可以看出绝海的铮铮傲骨。“王侯”很可能指代将军足利义满,“矮屋”则指羚羊谷的牛隐庵[5]62。绝海由于临川复位⑤一事与足利义满意见不合,日本至德元年(1384)六月退隐摄津。为躲避追查,翌年四月隐居位于有马温泉的牛隐庵。笔者认为《山居》就是绝海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文中有“幸是芋香人不爱,从教菜叶逐溪流。”“芋香”出自唐朝李泌深山访高僧明瓒,而得其分芋并教以少言、可十年为宰相的典故,“菜叶”出自洞山禅师循溪流中菜叶而在深山得遇龙山和尚的故事。绝海借此表达了自己隐居深山、无人拜访却自在自得的豁达心境。

(三)赠答诗

《蕉坚稿》中有不少赠答诗,表达了绝海独在异国他乡的孤寂以及对故土好友的思慕。例如,《送良上人归云间》中有“青山回首处,白鸟去帆前。十载殊方客,含情一怅然。”[5]17表达了绝海在异国他乡度过行脚生涯的怅然若失的心绪。《期友人不至》中有“知音今寂寞,壁上挂孤琴。”[5]20《祚天元京师书至,喜而有寄》中有“相思未得相寻去,楚水吴山几万重。”[5]55《送赵鲁山山人自钱唐归越中旧隐》中有“别后相思何处寄,月明唯有渡江钟。”[5]78上述诗句都表达了绝海与好友离别感伤、期待相会的情感。

(四)怀古诗

荫木英雄指出绝海中津在明居留期间创作的汉诗,从题材上大致可以分为怀古(咏史)、望乡、思友三种类型[3]278。刘毅指出:“绝海的汉诗用典精当,辞句隽永,于空灵处更多了几许悲壮的历史感,这在以清幽、枯淡为主调的五山文学中自成一派。”[19]绝海怀古诗的风格博采众长,不仅“深得全室之所传也”[5]257,也能发现受到“明初四杰”高启诗文影响的痕迹。

高启字季迪,号青邱。在《高青邱诗集》中多见其与道衍、全室交游的作品。例如,卷三中的《春日怀十友诗》是赠与道衍的诗文,卷十五中的《次韵灵隐复见心长老见寄,兼简泐禅师》是赠与全室的诗文。如此,绝海与高启的关系可以图解为“绝海—全室—高启—道衍—绝海”。绝海的汉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高启诗文的影响[3]280,这从绝海的汉诗《岳王坟》中可见一斑。《岳王坟》中有“四将元勋俄寂寂,两宫归梦谩悠悠。他年天堑人飞渡,添得英雄万古愁。”[5]80荫木英雄认为这首诗受到了高启《韩蕲王墓》的影响[5]81。对此,笔者表示认同。高启《韩蕲王墓》中有“鼓旗何寂寂?简册漫悠悠。父老悲犹在,英雄事已休。栖霞岭前墓,闻说更堪愁。”[20]前者为七言律诗,后者为五言古诗,虽然诗的体裁有所不同,但是从诗文的遣词造句来看,绝海明显受到了高启诗文的影响。

绝海的《钱唐怀古次韵》是次韵全室《钱唐怀古》的作品,其中有“古殿重寻芳草合,诸陵何在断云孤。百年江左风流尽,小海空环旧版图。”[5]46百年后的江南不见了昔日繁华,只有江水环绕旧时的版图。“兴亡一梦岁云徂,葵麦春风久就芜。”宋朝的兴亡犹如梦境一般,如今风景寥落,大地荒芜。这首诗借助咏叹南宋的繁华如过眼云烟,表达了绝海对万物皆空的了悟。此外,绝海的《姑苏台》中有“回首长洲古苑外,断烟疏树共凄其。”[5]81《多景楼》中有“英雄一去江山在,白发残僧立晩秋。”[5]82绝海赴明时,正值明朝建立伊始,中华大地历经元末的乱世之战,一片凋零景象。当时,日本也正处于南北朝的内乱时期。上述诗句都表达了身在乱世之中的绝海对世事无常的慨叹。

综上所述,日本镰仓至室町时期,禅宗僧侣成为汉文学创作的主体,形成了日本汉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五山文学。被誉为“五山文学双璧”之一的梦窗派禅僧绝海中津是五山文学的代表性人物。绝海中津具有十余年的入明求法经历,在禅学与汉诗文方面受到明初禅林与文坛的影响。绝海将大慧派“诗禅一味”的新思潮传入日本,推动了五山文学的发展。绝海的诗才曾受到明太祖的赞赏,也得到明朝众多高僧的肯定,改变了中国禅僧的日本禅诗观。绝海的诗文集《蕉坚稿》中收录了创作于不同时期的汉诗作品,其体裁反映了中日禅林的不同文学倾向,也体现了绝海高深的禅学与文学造诣。与其他五山文学作品相比,《蕉坚稿》中收录的汉诗题材更为广泛,代表了五山文学的最高水平。

注释:

①日本镰仓室町时期仿效中国南宋时期的官寺制度在京都、镰仓设立的中央丛林制度。

②僧侣以佛经为内学,所以将所作诗文集称为外集。

③寺田透认为,义堂生来患有眼疾,视物有阴影,因此取道号为“空华”。(寺田透.義堂周信·絶海中津[M].東京:筑摩書房,1977:19.)《楞严经》卷四中有“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意思是说,犹如眼睛长有翳膜的人会看见虚空中的花,一旦除去翳膜,花也就消失了。可见,“空华”是指空虚之身,虚幻之世。义堂取道号为“空华道人”,将外集命名为《空华集》,都表现了人世虚幻之意。

④表名为笔者所加,表中各项目名称及统计数据均据原文所载,笔者未作改动。

⑤日本永和三年(1377)八月,足利幕府将十刹中的临川寺升格为五山。翌年五月,古剑妙快等人提倡该寺住持应由梦窗派禅僧独占,不要再将其降为十刹。

[1]任萍.五山僧绝海中津与日本中世禅林文学[J].日本研究,2010(4).

[2]玉村竹二.五山文学-大陸文化紹介者としての五山禅僧の活動[M].東京:至文堂,1966:190.

[3]蔭木英雄.五山詩史の研究[M].東京:笠間書院,1977.

[4]梶谷宗忍.絶海語録(1)[M].京都:思文閣,1976:122.

[5]蔭木英雄.蕉堅藁全注[M].大阪:清文堂,1998.

[6]江村北海著,大谷雅夫校注.日本詩史[M].東京:岩波書店,1991:487.

[7]朝倉和.絶海中津『蕉堅稿』の作品配列について(一):―五言律詩の場合[J].古代中世国文学,2000(15):41-51.

[8]梶谷宗忍.蕉堅藁·年譜[M].京都:思文閣,1980:153.

[9]入矢義高.五山文学集[M].東京:岩波書店,1990:2.

[10]兪慰慈.五山文学の研究[M].東京:汲古書院,2004.

[11]上田純一.中世の日中交流と禅宗―「日明国交回復」と禅僧[J].日本宗教文化史研究,2008(2):10-18.

[12]寺田透.義堂周信·絶海中津[M].東京:筑摩書房,1977:132.

[13]岡田正之.日本漢文学史[M].東京:吉川弘文館,1954:342-356.

[14]芳賀幸四郎.中世禅林の学問および文学に関する研究[M].京都:思文閣,1981:369.

[15]朝倉和.絶海中津の基礎的研究[D].広島:広島大学,2003:235.

[16]朝倉和.義堂周信『空華集』の基礎的研究[J].日本研究,2005(18):1-28.

[17]丸井宪.日本五山“梦窗派”禅僧绝海中津在明经历浅析[J].日本研究,2002(4):85-93.

[18]朝倉和.絶海中津『蕉堅稿』の作品配列について(二):七言律詩の場合[J].古代中世国文学,2000(16):40-52.

[19]刘毅.禅宗与日本文化[J].日本学刊,1999(2):79-95.

[20]李圣华.高启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245.

猜你喜欢

山居文学日本
山居图
日本元旦是新年
我们需要文学
探寻日本
山居秋暝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黄金时代》日本版
山居图
山居十首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