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采集冰芯科考记
2013-11-27撰文康世昌
撰文/康世昌
珠峰采集冰芯科考记
撰文/康世昌
2013年4月,中国科学家在海拔6500米的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垭口成功钻取了3根总长为300米的冰芯,其中一根“透底冰芯”长达142米,是目前为止在珠峰钻取的最长冰芯。
冰川是气候的产物,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较敏感。冰川不仅是固体水资源,也是气候变化的一个监测器。我国有46000多条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冰川,是恒河、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长江、黄河的源头,是众多江河和内陆湖泊重要的补给来源,因此又被称为“亚洲水塔”。20世纪以来, 随着气候变暖, 青藏高原的冰川开始退缩。而从90年代至今, 冰川退缩强于20世纪的任何一个时期,即冰川的退缩幅度急剧增加,冰川的这种退缩主要是由于冰川物质的持续负平衡所导致。冰川消融,短期内,会造成河流水量增加,长期来看,固体水资源的减少会带来巨大的影响。珠峰地区的冰川也同样处在退缩中。1959~1960年的考察发现,绒布冰川已经处于退缩状态。1966~1968年考察发现,中绒布冰川末端处于稳定状态,只是冰塔区不断上移,其平均速度为6米/年,而东绒布冰川冰塔林下限在1959~1966年平均每年上移78米。实际上中绒布冰川接近末端的一段区域为表碛覆盖,表碛物抑制了下伏冰川的消融,特别是末端处表碛厚度可达数米,表碛之下的冰得到很好的保护。上游冰体则因消融增大而持续减薄,最后冰碛覆盖区与上游断开成为死冰。因此,这是气候持续变暖、冰川不断退缩的反映,并非冰川末端处于稳定状态。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东绒布冰川的冰塔林下限已后退到5700米的位置,平均每年后退5.5米,而且冰塔林逐渐变薄变瘦。科考队此次根据实地查看和对比早期的观测认为:东绒布冰川的末端由于较厚的冰碛物覆盖,冰碛物下的冰川末端仍然在5540米左右,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是,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原先的一些冰塔林崩溃消融,冰川边缘的一些冰塔林已经消失,有一些新的冰裂隙发育,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这表明气候的变化对珠峰地区的影响很明显。
珠峰地区的冰芯记录了该地区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例如,冰芯积累量反映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地区降水的迅速减少;冰芯中的一些化学成分记录也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我国从1959年就开始了包括冰川在内的珠峰综合考察。从1997年开始,中科院派出科学家对绒布冰川进行冰川考察和冰芯钻取工作,当时钻取了一根40米的冰芯。此后,每年都有冰川学家来观测和考察。光在东绒布冰川的垭口就钻取过“透底冰芯”。不过从2002年后,就没有对冰芯进行过钻取了。而这十年来,不但全球变暖持续增强,一些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持续增加(如南亚)。作为气候和环境变化的自然档案馆,获取冰芯记录尤为迫切。
因此,今年在珠峰采集冰芯是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珠峰冰芯钻取科考活动,地点为东绒布冰川垭口。绒布冰川是珠峰北坡最大的冰川,全长22.2公里,分为东、中、西绒布冰川3支。最近十年,仍然是全球变暖显著的十年,珠峰地区作为青藏高原第三极的典型地区之一,它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也很明显。
在珠峰海拔6500米的地方作业,科考队员要客服很多困难。首先是恶劣的天气,其次是高原反应和冰裂隙。有一天狂风大作,冰川上能见度只有几米,两位队员迷失了方向,一直朝冰川下游走去;好在时间不长,风雪散去才发现走的路径不对。我们考察队的厨师因为高反而下撤到大本营休息了一周,还有一名研究生出现了轻度肺水肿,几度处于危险状态,最后不得不用牦牛驮下山。还有在冰川上工作,最可怕的就是遇到冰裂隙了,因为表面上看不出来,都是一层厚厚的雪,可是人一但踩上去就会掉下去,有些冰裂隙深不见底,人掉进去就有生命危险。
珠峰的路
前往珠峰景区,可以从拉萨西郊客运站乘车到达定日,车沿着中尼公路行驶,经过日喀则,到达定日新县城,路程总计670公里。然后换乘当地人经营的小商务车,经过帕卓沿着简易公路南下,也即驴友所说的搓板路,行程110公里到达珠峰北麓,海拔5141米的绒布冰川末端——绒布寺。绒布寺分上绒布寺和下绒布寺,最先到达的是下绒布寺,此时已经可以看见珠峰全貌。
驱车继续前行大约5公里到达一个开阔地带,即旅游中心大本营,所有外来车辆只能到达这个区域,这里也是观赏珠峰视野比较理想的一个区域。这里有世界海拔最高的中国邮政工作点,开放时间只有半年,即每年的4月底到10月中旬。若要继续前往珠峰腹地,只能换乘景区的环保车,费用为25元往返。
世界海拔最高的国家公园珠穆朗玛国家公园是西藏三大国家公园之一,另外两大国家公园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和纳木错神湖。进入珠峰景区的门票是180元,外来进入景区的车辆按照轮胎收费,即一个轮胎100元,因此当地人所经营的商务车进山也要缴纳环境保护费用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