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一定是自由的教师
2013-11-25程红兵
程红兵
教育事业是人的教育事业,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也是靠人——主要是教师来实现目标的。今天的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所以,我们寄希望于理想的教师。每个热爱教育的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教师的模样:也许不清晰,有一个影子;也许清晰,有一个鲜明的形象。我心中的教育家,就是可以称之为“自由教师”的人。
自由是这些教师身上的本质属性。我所说的自由,就是不受社会的各种诱惑所影响,不为各种功利的目的所左右。他们因为热爱教育本身,热爱学科教学本身,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喜欢按照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按照孩子们自身成长的规律,尽自己所能,帮着孩子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热爱学习。他们喜欢静静地看着孩子们慢慢成长,成长为一个好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除此之外,别无想法,更无其他追求。为了这样单纯的目的,他们几乎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其中,几乎将所有的时间、精力以及可支配的财力、物力倾情付出。他们享受这个过程,喜欢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喜欢看着同行们开心的样子,自己因此而欢心愉悦。这是一种由衷的精神快乐。
我所说的自由,就是在教育的田野里,他们超越了许多羁绊、诱惑、束缚、误导,尽享教育本身的乐趣。这种趣味是一种文化能力和审美品质,它诉诸判断和决定,它对世界的兴趣是“超越功利的”,它凝聚为有教养的个人的精神气质。他们的心是安静的,目光是向内的,目标是单纯的,他们知道要做好教师的工作,就得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能,保持对教育的虔诚。
也许有人认为,我所说的自由教师根本不存在,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只是教育的乌托邦。恰恰相反,自由教师在今天的土壤里确实存在。我从教30年,走过成百上千所学校,见过成千上万个教师,发现了如星星闪烁一般自由美丽的教师。我曾不止一次说过,不止在一个地方说过,教育的希望在民间。我这里所说的“民间”是指一线的教师,是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教师,是伴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的教师,因为民间有一批这样自由的教师存在。
远的不说,就说上海浦东的教师吧!我曾向《上海教育》“人物”栏目推荐了建平中学的阴卫东老师、祝桥中学的戴传伟老师;我曾经撰文介绍三林北校并发表在《教育发展研究》的扉页上,还撰文介绍上海实验东校并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这些被报道的,都是让我眼前一亮的学校,都是让我为之感佩的教师。
上海市建平中学阴卫东老师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是让我感佩的理由。在他身上洋溢着一种自由情怀,他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由衷热爱,对学科教学由衷热爱。他的兴趣点在于把孩子们领进科学的大门,让孩子们学会研究,让孩子们享受发现的快乐,体验研究的成功,感受科学的魅力。这就是他最大的快乐,就是他的兴奋点,就是他的幸福之处。除此之外,他一概没有兴趣:他对家教没有兴趣,从来没有带过一个家教弟子;他对那些课题研究没有兴趣,没有申报过一个课题;他对撰写论文没有兴趣,除被逼无奈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外,再没有文章发表;他对出版专著没有兴趣,从来没有计划出版一本个人专著,更不会把时间花在东拼西凑复制粘贴上;他对评选优秀教师没有兴趣,人家爱评谁就评谁;他对申报特级教师没有兴趣,谁想申报谁申报,他没有时间准备繁琐的申报材料……凡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以外的东西,凡教育以外的东西,都与他无关,他只对教育本身有兴趣。所谓的教育本身,就是他喜欢他的学科,而因此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他就是喜欢学生跟着他一起玩信息技术科学,一起玩研究,或者说是在科学中玩耍,在研究中玩耍,在发现中玩耍,是一种非常原始的、单纯的、卓越的教育。
在阴卫东老师身上,有一种非常纯粹的东西。他培养孩子对科学单纯的热爱,而不是附加在竞赛上,诸如保送、加分的功利。所以,阴卫东老师这个所谓的奥赛金牌教练,呼吁将奥赛热降温。这个看似矛盾的地方,恰恰说明他对回归科学研究原初意义或者叫本体意义的追求。由此看出,今天奥赛热的问题之所在,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去读奥赛班、去搞奥赛,绝大多数都是奔着奥赛之外、科学研究之外的功利目标而去的,加分、升学就是许多人的唯一目的。这恰恰是背离了科学研究的初衷,是对科学精神的最大戕害,是我们有很多奥赛金牌获得者而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根本原因。阴卫东老师呼吁奥赛降温,就是希望学生、家长去掉对伪科学或者对科学外在的糖衣的热爱和追求,真正回归学习的本真状态。
上海市祝桥中学的戴传伟老师,一个憨憨的、让人一见就觉得特别厚道的老师,虽然“隐居”在浦东的乡下,但却做着覆盖地域最为广阔的事业。他凭一己之力办了“语文在线”,他的初衷很简单,借助互联网让更多的语文教师享受到免费的教育资源。他为此投入了所有的业余时间,不离不弃,至今已为之坚守整整10年。每当夜幕降临,吃完晚饭之后,戴传伟就会端坐于电脑前,打开“语文在线”网站,他开始例行审核别人所发的文章,浏览一天来论坛中的新帖和跟帖,删除不良信息,对师生们正儿八经的讨论与提问作出回应,做一些网站内容补充和完善工作,引发大家讨论语文教学的热点问题……
从2002年到今天,3650个夜晚,他始终坚守,什么原因?没有人因此给他颁发荣誉证书,没有人因此授予他什么称号,没有人因此给他奖金,事实上他为网站建设已搭上了许多的经费,然而他不在乎这些。他在乎的是许多语文教师从中获得了很多有益的教学资源;他在乎的是同行们对他工作的需要;他在乎的是网友们给他热情的鼓励和由衷的肯定;他在乎的是这项工作本身特别有意思,特别令他感兴趣。经过10年的用心经营,他的“语文在线”网站越办越红火,有了“语文教师之家”的美誉,并已跻身国内语文学科网站前10位。像他这样既不走商业模式又不做任何广告的免费学科网站,或许在国内仅此一家。
在阴卫东老师、戴传伟老师身上,有今天许多教师所缺的东西。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贝诺·施密德特,不久前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中国大学,他说:“他们的学者退休的意义,就是告别糊口的讲台,极少有人对自己的专业还有兴趣,除非有利可图。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事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说不清楚这里的原因,但我想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从他们身上引起我更多的反思,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东西,有没有背离我们初衷的地方;反思我们自以为是的工作,有没有南辕北辙的可能。比如为了激励教师,各级政府评选各种级别的优秀教师、优秀园丁、优秀教育工作者;各级教育专业部门评定各种级别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人事部门会同教育部门给教师们评聘初级教师、中级教师、高级教师。每一次评选、评定、评聘,都毫无疑问地激励了不少教师,但身处其中的人都渐渐看到,若干次评选之后,若干年评定之后,我们的这些职称、称号都毫不例外地贬值了。于是我们重新创造新的概念、新的荣誉称号,君不见,有“教育功臣”评选出现,有教授级高级教师评聘出现,还有一些地方将出台由政府出面颁发的“教育家”称号……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评选、评聘的初衷是好的,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但这种评选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把教师们引向教育以外的东西,引向功利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外在的功利目标会败坏教育内在的价值目的,从而走向背离初衷、走向南辕北辙的境地。最可怕的是,我们至今还有很多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者根本就是浑然不觉。
我们为什么不能更多地引导教师热爱教育本身,引导教师热爱教学本身,让教师们热衷于跟孩子们一起玩耍,痴迷于跟孩子们一起学习,醉心于跟孩子们一起探究?我深知这是非常不易的,但我也深信,在今天教育的土壤里,肯定有这样的人,肯定有这样的学校,肯定有这样的事件、事实在发生着。我也坚信,当功利主义走到极点的时候,人们更多地会反思: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才能真正使人幸福快乐?教育究竟应该如何才能造就人才?教师究竟应该成为怎样的教师?
我不希望大家空喊“教育家办学”的口号,我不想由政府出面评选并颁发“教育家”的证书。我相信,教育家一定是有着自由的情怀,一定是有着非常纯净的教育思想,一定是从教育的田野里一步步走来,带着泥土的气息,带着青草的芳香,一定是充满快乐的……
(摘自《人民教育》2013年第4期 插图:姚腊远)
■责编: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