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治疗带状疱疹16例

2013-11-24

针灸临床杂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刺络拔后遗夹脊

刘 瑜

(北京市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北京100054)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以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相当于祖国医学的“缠腰火丹”、“蛇串疮”及“蜘蛛疮”,亦有人称之为“缠腰龙”。目前治疗方法很多,但常留有神经痛等后遗症[1]。针刺对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现已被多次报道并获得认同。笔者自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运用局部刺络拔罐、围针刺和针刺相应夹脊穴为主,对16例带状疱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疗效较好,并与单纯西药治疗进行临床对照,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的32例带状疱疹病例均来自本院针灸科门诊或住院患者。将32例患者按照就诊时间,采取区组随机法分为综合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综合治疗组16例,其中男5例,女11例;年龄35~78岁,平均51.56岁;病程2~8天。西药对照组16例,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36~79岁,平均51.93岁;病程1~7天。两组患者均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局部保护良好。两组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1995年)制定的带状疱疹的西医诊断标准[2]。

2 治疗方法

2.1 综合治疗组

2.1.1 刺络拔罐法 取穴:疱疹起始端和延伸端的疱疹簇集处。操作:常规消毒后,在疱疹起始端和延伸端的疱疹簇集处用梅花针叩刺,尽量刺破全部疱疹后,以渗血为度,在出血处拔罐15 min。起罐后,出血处皮肤用碘伏棉球消毒,并用TDP灯照射,直至皮肤干燥。

2.1.2 围刺法 取穴:在疱疹外围1 cm处。操作:局部刺络拔罐后,用0.35 mm×25 mm毫针在原疱疹簇集区前后左右进行围刺,针身与皮肤呈45°夹角,针尖指向疼痛部位中心区,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病变部位在胸胁背部,针刺时应注意进针角度和方向,避免进针过深,引起气胸[3]。

2.1.3 针刺华佗夹脊穴 取穴:依据患者疱疹所发部位的不同,选取发病侧相应节段的夹脊穴[4]。操作:在局部围刺后,再用0.35 mm×25 mm毫针,选取疱疹发病侧相应节段的夹脊穴,针尖斜向脊柱方向,呈70°~80°角进针15~20 mm,夹脊穴首尾针接脉冲治疗仪,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2 西药对照组

给对照组患者服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阿昔洛韦、布洛芬缓释胶囊等。

嘱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避免情志刺激,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忌食海鲜、辛辣刺激食物,以防加重病情。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疗效评定标准[5]:治愈:疱疹完全消退,临床症状消失,无疼痛后遗症;好转:疱疹消退约30%,疼痛明显减轻;无效:疱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3.2 治疗结果

两组均以治疗10天为期,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西药对照组为81.25%。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综合治疗组效果优于西药对照组。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4 典型病例

李某,男,65岁。2011年7月14日初诊。主诉:4天前发现左侧前胸、腋下和背部灼热疼痛,继之出现3处成簇水泡,疼痛剧烈。口苦咽干,纳差,小便黄,大便偏干,日1次,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检查:左侧前胸、腋下及左侧背部T5~T9间可见大如绿豆、小如粟米的成簇水泡,带状排列,基底色红,泡液透明,疱壁较紧张。诊断:带状疱疹。治疗:首先将疱疹分布的起始端、延伸端的疱疹簇集处以刺络拔罐法截断病灶发展的途径,局部疱疹区进行围针刺,再选取针刺与皮损部位相应之同侧T5~T9夹脊穴,针法如前所述,每日1次。治疗5日后,疱疹已结痂,疼痛明显减轻。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5 讨论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风火之邪客于少阳、厥阴经脉,肝胆热盛;或因脾湿郁久,外感湿毒邪热,毒热互结,郁蒸肌肤而导致红肿发疱;毒热阻遏经络,经气不通而导致疼痛。素体情志不遂、肝郁气滞、郁火心热或平素饮食失节、脾失健运、湿热壅结、兼感毒邪者易发本病。针刺的镇痛功效早已为大量的临床资料所证实。本病及时采用局部刺络拔罐、围针刺和针刺与皮损相应之同侧夹脊穴,可调和局部气血,散瘀清热,达到疏肝健脾、疏通经络、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效。针刺夹脊穴还可对相应神经节段及周围组织起到促进作用,阻滞神经中的痛觉纤维传导,提高机体痛阈,增强机体对疼痛的耐受性;另一方面刺激夹脊穴引起的针感传导反应,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影响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化学介质,从而达到镇痛作用[6]。经过笔者近年的临床实践,认为采用局部刺络拔罐、围针刺和针刺与皮损相应之同侧夹脊穴可有效的治疗带状疱疹,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田磊,刘娟.刺络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9):68 -70

[2]郭璃,杨国烽.中药配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8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2):95-96

[3]常新斗,许世玲.围刺加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8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9):499

[4]谭奇纹.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8):537 -538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4

[6]黄旭,杨白燕.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3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2):22 -23

猜你喜欢

刺络拔后遗夹脊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带您认清带状疱疹,远离后遗神经痛——专访北京医院皮肤科主任常建民
刺络拔罐配合中药面膜治疗痤疮疗效观察
中医康复护理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护理中的应用
壮药酒的涂擦联合药熨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应用观察
刺络拔罐疗法的临床运用概况
火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的Meta分析
刺络拔罐疗法的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
Efficacy of blood-lettingpuncture and cupping in the treatment ofperiarthritis ofshoulder:a systematic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