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20排螺旋CT对腹膜后间叶组织肿瘤的影像诊断

2013-11-24刘桂锋赵永生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肉瘤腹膜肿块

孙 微,刘桂锋,马 峰,马 晶,赵永生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放射线科,吉林 长春130033)

由于腹膜后腔解剖位置隐匿,早期缺乏自觉症状,当肿瘤长至较大时,病人常因腹块或肿瘤压迫刺激临近结构产生相应的症状而就诊。影像学检查可显示腹膜后腔的解剖,肿瘤的大小、范围及周围的关系,对临床诊断和处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CT检查以其直观的显示,较高的密度分辨和利用增强扫描显示病变的特征等优势,对腹膜后肿瘤的定位、病变范围的判断、病变的良恶性判断和肿瘤可能的组织类型判断有重要的价值和参考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膜后间叶组织肿瘤患者6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46-59岁。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CT增强检查,均有完整的CT及病理资料。多数患者因肿瘤生长压迫周围组织及脏器而引起的腹痛或自觉腹部肿物等症状而就诊;少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于体检时发现。

1.2 仪器与方法

CT检查采用东芝320排螺旋CT机,均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患者取仰卧位,扫描层厚5mm,层间距5mm。6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增强扫描经右侧肘前静脉以5.0 ml/s的流速应用Olrich注射器注射对比剂优维显(350mg/ml)100ml).采用窗宽400-500WW,窗位30-45WL。

2 结果

2.1 CT影像表现

本组中6例腹膜后间叶组织肿瘤中3例位于左肾前间隙,表现为单发巨大肿块,其内有较多的脂肪密度及少许的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均匀,肿块边缘清晰,左肾向后外及下方推移,胰腺及胃受压前移,肠管受压不同程度右移。2例肿物位于右侧腹膜后,其中一例上极可达肝下缘,下极与右肾血管相水平,病变内缘达下腔静脉,外缘累及右侧侧腹膜,前壁向腹腔内突出,局部将胃及十二指肠顶起,后壁压迫右肾上极(如图1);另一例起源于腹膜后及肠系膜根部,肿物上部紧邻十二指肠水平段,下至骶前。1例位于右侧腰大肌区域,表现为单发巨大不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其内见少许脂肪密度影,与右侧腰大肌分界不清。本组7例肿块均巨大,边缘较清晰,最大者长径约为38cm;最小者长径约为10cm。CT平扫6例患者均见脂肪密度区,软组织密度影及囊变坏死区域。其中脂肪成分CT值为-20--120HU;软组织成分CT值为25-48HU。增强6例患者,脂肪组织无强化,软组织密度轻度强化至中度强化,囊变坏死区域无强化。

图1 腹膜后间叶组织CT图像

2.2 手术病理结果

6例患者为腹膜后恶性间叶组织来源肿瘤,恶性间叶组织来源肿瘤内成分复杂,以富含组织成分命名。6例肿瘤内均可见脂肪组织,其中3例病理回报为脂肪肉瘤,2例病理回报为平滑肌肉瘤,1例病理回报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3 讨论

3.1 320排螺旋CT对腹腔内间叶组织肿瘤的诊断意义

腹膜后间隙是指腹后壁腹膜与腹横筋膜之间的疏松脂肪间隙。腹膜后间叶组织瘤是指位于腹膜后间隙内胰腺、肾脏、肾上腺等脏器之外,来源于腹膜后间隙组织的一种间叶组织肿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较少见,占全身肿瘤的0.1%-0.2%,其中75%为恶性,脂肪肉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约占33%[1]。腹膜后间叶组织肿瘤发病年龄多为40-60岁,男性多见,临床因腹部包块、消瘦及腹胀、尿急、尿频等压迫症状而就诊。因腹膜后位置隐蔽,腹膜后间隙组织疏松,潜在腔隙较大,早期无典型症状,大多数患者就诊时肿瘤已较大。本病好发于肾脏周围,多为孤立肿块,肿瘤可巨大。

3.1.1 腹膜后间叶组织肿瘤的CT定位诊断 腹膜后较小肿瘤的定位较易,较大则定位较困难,肿瘤的定位诊断以下几个征象有助于诊断:① 腹膜后器官如胰腺、肾脏、肾上腺甚至结肠受压前移。②腹膜后大血管及其分支前移或侧移,部分有包裹征象。如腔静脉受压推移,腹主动脉受压推移等。③肿瘤与相邻后腹壁或盆壁肌肉脂肪间隙不清晰或消失。④肿瘤与腹腔内器官间脂肪间隙存在提示肿瘤来自腹膜后,但由于CT固有的横断面扫描方式,尤其相邻器官受压萎缩时,脂肪间隔小易显示,易将腹膜后肿瘤误诊为肝、胰、肾上腺肿瘤,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和多平面重建可更清晰显示后腹膜结构和肿瘤的位置,对肿瘤定位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3.1.2 CT对腹膜后间叶组织肿瘤的良、恶性判断 结合Nakashima[2]等判断方法,我们认为肿瘤的大小、有无不规则的边缘和钙化因素对肿瘤的良、恶性判断有一定的预测意义,而肿瘤的密度与增强是否均匀对鉴别良、恶性帮助不大。另外,相邻组织与血管的侵犯,远处器官和淋巴结转移是诊断恶性肿瘤的依据[3]。

3.2 腹膜后间叶组织肿瘤CT诊断要点

3.2.1 腹膜后脂肪肉瘤是最常见的一种肿瘤,本病根据组织成分脂肪细胞和纤维组织的分化程度不同可分为分为不同的类型[4]。病变为脂肪细胞起源的肉瘤。脂肪成分CT值为-20--120HU,增强后无强化。腹膜后脂肪肉瘤在CT检查中的表现具有一定得特点,脂肪成分是诊断腹膜后脂肪肉瘤的主要依据[5]。本组6例中均含有脂肪组织成分,其中3例为脂肪肉瘤,病灶密度不均,其内可见囊变及坏死,边缘清晰,体积可占腹腔大部分,CT可清晰可见病灶累及侧腹膜。

3.2.2 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病变为不规则形软组织性肿块,密度不均,边界清,一般来说病变多为中心性坏死,强化扫描病变呈中度强化。本组6例患者其中2例病理回报为平滑肌肉瘤,病灶内密度不均,其内可见肌肉组织密度及坏死组织,增强后病变中软组织部分强化,坏死部分未见强化。发病时肿瘤已较大。

3.2.3 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本病多好发于老年男性,病变为一种组织细胞性起源的肉瘤,一般是由组织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组成。病变为软组织性密度肿块,较大时可有钙化及坏死区,增强扫描病变呈不规则强化。本组6例患者中1例病理回报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病灶内密度不均,可见斑片状脂肪组织密度影及大部分软组织密度影,其内可见坏死组织成分,本例病灶内未见钙化,边缘清晰。

总之,320排螺旋CT特别是进行三维重建之后可以多方位、多角度的连续观察腹膜后间叶组织肿瘤,并通过结合与周围组织及脏器的关系,使肿瘤的诊断准确性更高,能够给临床提供了更加全面、直接、准确的影像学数据。

[1]Neville RA,Sars Herts BR.CT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neoplasms[J].Crit Rev Comput Tomogryphy,2004,45(4):247.

[2]Nakashima J,Ueno M,Nakamura K,et al.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rimary benign and malignant retroperitoneal tumors[J].In t J Urol,1997,4:441.

[3]徐鹏举,严福华,周继华,等.C T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中的价值评估[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2003,9(4):278.

[4]周伟文,何旭升,刁胜林,等.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和病理对照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1)::224.

[5]张 帆,张雪林,梁 洁,等.腹膜后原发性脂肪肉瘤的CT表现与病理学对照[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3):351.

猜你喜欢

肉瘤腹膜肿块
肺原发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1例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活血化瘀药对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结局的影响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1例并文献复习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超声误诊胸壁多形性脂肪肉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咽旁巨大平滑肌肉瘤一例MRI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