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竞争演变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2013-11-23高月媚孙速超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长春130031
■ 高月媚 孙速超(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 长春 130031)
引言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西方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理念,积极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则通过比我国更低廉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占领国际市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促进区际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倡自主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合理的产业发展体系和格局,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必要性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结构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合理化和高级化是产业结构的两个重要维度。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数量配比合理,相互协调有序、关联程度大,在市场整体框架下具有很强的动态转换能力和适应能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指产业结构从较低级阶段向较高级阶段的升级转化过程。产业结构是整个经济结构的框架,而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中得到合理配置,将会产生巨大的产业结构效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将会造成经济有增长无发展的困境,并引发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空洞化、劳动力就业紧张等社会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加剧,新的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加速,资本要素、智力要素、技术要素得到了空前的集聚和融合,产业升级的步伐逐渐加快。截止到2011年9月底,2255家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已完成90%,70%的落后生产线、落后生产设备已拆除。我国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起新的国际竞争秩序,并对资源禀赋、技术变革、制度约束进行深度调整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三次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分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例如,从三次产业的构成来看,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其中三次产业比例为10.6∶46.8∶42.6。而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约占61%的比重。通过这些数字可知,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的比重过低,国内生产总值主要靠工业带动,第三产业发挥的作用有限。农村劳动力人口众多,但创造的经济价值有限,已经成为制约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结构性因素。传统的服务业服务理念陈旧,信息化水平不高,服务能力仍需加强,这也成为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二)低碳减排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
联合困气候变化大会签署的《哥本哈根协议》中对碳排放量形成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规定,但是对发展中国家却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我国的低碳减排工作也备受西方的关注,已成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2009年,国务院制定的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根据测算,如果以GDP年均7%的速度增长,2020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比2005年增长51.75%-65.54%,是世界减排目标最低的国家。以目前的增长速度,到2030年我国的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是2007年的两倍。这对于尚处于发展阶段的我国而言,无疑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因此当前我国调整产业结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节能降耗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足,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依赖性过强,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人均资源占有率下降,经济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而且,由于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没有获取竞争的话语权,在出口产品市场定价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煤炭、石油、矿石等资源出口的价格相比较其他国家并不高。西方国家一度把我国当成世界的加工厂,致使我国资源被过度消耗,给国内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巨大挑战。我国要实现工业化,首先要解决资源保证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要降低3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17%。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必须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的步伐,促使能源从“流量约束”向“存量约束”转变。
(四)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
美国经济咨询机构HIS环球透视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业占全球的比重达到19.8%,超过美国(19.4%)成为全球最大制造国。但是,制造大国不等于制造强国。2010年全球最有价值的500个品牌中,中国制造业品牌只有17个,且前100名榜上无名,这说明我国制造业仍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另外,我国生产的产品主要以贴牌生产为主(OEM),这种代加工模式如果在我国占主导地位或者长时期存在,必将对我国制造业的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使我国制造业在自我发展中丧失自主创新能力,从而缺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由于我国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既对我国产业发展的高度化演进形成了严重制约,又导致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发展空间缩小。因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品牌附加值是改变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格局不合理、经济发展缓慢的有力措施。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
(一)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当前,我国要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牺牲长远利益换取眼前利益,不能牺牲整体利益换取局部利益,不能损害代际公平。政府应树立绿色政绩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逐步减少或淘汰资源浪费严重和资源再利用率低的产业,淘汰落后的设备和工艺手段,增加那些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的产业比重,从而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
(二)转变政府职能并完善相关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转变政府职能,制定和完善科学的产业政策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保证。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正确预测和分析国际经济环境和世界产业发展主流的走向;要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规律,制定合乎实际的产业发展政策,把产业从高能耗、高污染的制约中解脱出来,从而走上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道路。
制定政策的侧重点是:第一,以现有的竞争力为出发点,发展强势产业;第二,以市场为导向,将产业政策的干预面集中在市场调解容易失效的领域;第三,既要培育新型战略性主导产业,又要创造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第四,应以法律、财税、金融、行政和信息等手段为主,创造有利于产业竞争的政策环境。
(三)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促进区际产业转移
我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间产业转移能力差距大,兼顾区域优势、协调发展是我国产业调整的重要问题。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产业发展技术优势强、资本密集、服务设施完善,容易形成产业集群,产生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也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辐射作用,是产业调整的输出地,具有极强的区域优势。我国应提高东部地区的产业竞争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协作,促进产业梯度转移。对于尚处在发展阶段的中部地区,具有较大的环境容量和资源市场,是我国工业化的主要策源地,应坚持走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道路,加快产业创新步伐,与东部地区实现产业转移和对接。
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原材料资源,在加工制造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在产业转移中处于产业输入环节,因此西部地区应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建设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发挥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四)积极引导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世界各国在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来发展经济的共识,并取得丰厚的回报。我国在“十二五”期间要秉承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要旨实施科学兴国战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与一般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产业附加值高、技术先进、风险大、利润高的特点,这些产业往往处于产业链条的高级阶段,具有很长的产业延展能力,容易形成具有市场前景和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社会要形成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兴起和发展的创新氛围,鼓励自主创新,宽容失败,完善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人力资本服务机构的职能,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面的服务。
(五)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聚焦点。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已经从第一、第二产业的附属物身份一跃成为经济发展的独立单元,其发展战略逐渐核心化、全球化。例如,肯德基、麦当劳、沃尔玛、家乐福、宜家家居等消费市场都在全球各地建立了分公司和销售网点,不仅扩大了品牌的影响力,也占据了全球的市场份额。再如,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如电影和电视剧源源不断的向经济欠发达国家输出,不仅创造了丰厚的市场价值,也对它国的文化价值观产生了很强的冲击。
在这种背景条件下,我国应重视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拓展发展思路,既要避免产业发展空心化,也要做到产业发展多元化,在经营管理理念、服务设施构建、人才积累上进行创新,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产业,还可以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以此来拓展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拓宽就业渠道,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捷方便的服务。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还可以促进内部消费,促进社会资本流动,增加资本的使用效率,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
1.陈耀.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与承接产业转移[J].中国科技产业,2010(9)
2.姜泽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模式变迁的效应与前瞻分析[J].理论探讨,2010(1)
3.吕铁,李晓华.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几个问题的探讨[J].经济学动态,2010(8)
4.沈建明.节能减排约束下的产业结构调整[J].浙江经济,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