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中国货币本位演变的若干思考

2013-11-22郝宏展岳海峰石河子大学商学院新疆五家渠831300中央财经大学北京100081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17期
关键词:白银货币

■ 郝宏展 岳海峰(1、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新疆五家渠 831300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 100081)

近代中国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货币本位的差异

(一)近代中国的货币本位

中国以铜为本位有着悠久深厚的底蕴,货币本位始终粘附于铜币之上,元明清三代货币始终无法从铜本位上站起来走上新台阶,这就是彭信威先生所说的:“战国、秦汉,勉强可以说是金钱平行本位,六朝、隋、唐是钱帛平行本位,宋、金、元至明初是一种钱钞流通制度,明中叶到清末是银钱平行本位”。而直到民国以后才有银本位的确立(张杰,2009)。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出现过形形色色的纸币,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不得不又恢复到金属本位上去。这些纸币是在帝王的意志下运行的,并非经济货币,其发行体制中存在一种迅速贬值的内在动力,作为信用货币却无法获得使用者的信用,其失败在所难免,这就是元明时期即使以苛刑峻法为后盾去推行纸币本位也行不通的原因。交子被誉为纸币的滥觞,但中国钞法只是铜本位走向没落、银本位无力勃兴情况下产生的一个因早熟而畸形的怪胎,是作为一种补救铜本位的要件而存在,而不具有如现代纸币般的自己完整独立的货币“性格”,直到民国前期货币本位的行列里是没有纸币的位置的。1935年11月法币的推出扭转了当时银价上涨银根奇紧百业萧条的局面,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并且获得了普遍的流通,但这显然不是银本位的自然嬗变,而就是这种巨大的非经济外力作用使得包括银本位在内的金属货币本位时代戛然而止,同时开启了不兑换的信用货币本位时代。

(二)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货币本位的演变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经历了金银复本位到金本位,再到不兑换的信用货币本位的转变。黄金和白银的天然属性使得金银复本位得以出现并在十六至十八世纪被广泛采用(戴建兵,2005)。但这种货币体系是脆弱的,金银复本位的稳定有赖于金银比价的稳定,但金银比价保持长期稳定是不可能的。十八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内华达州发现大量白银矿藏,此时英国是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如果英国继续允许白银作为具有国际清偿力的货币对于英国的国际贸易是非常不利的。1816年英国开始由金银复本位向金本位过渡,逐渐削弱银在国内的货币地位,至1823年确立了金本位。在这种情况下对英国贸易存在依赖性的国家(如葡萄牙)步英国之后尘也实施了金本位。随着越来越多的白银非货币化,金银比价迅速上升,“格雷欣法则”下白银就会冲击仍固守金银复本位的国家,导致黄金外流。于是出现一种使金银复本位向金本位转变的巨大内在动力,这种力量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金银复本位而开始实行金本位:德国于1870年,法国于1874年,日本于1897年先后开始实行金本位,美国也于二十世纪初开始实行金本位。

金本位制最初是金币本位,这是典型的金本位,又称为完全金本位。而金的数量增长跟不上商品数量增长再加上一战的爆发,金币本位赖以存在的条件遭到破坏,各国开始实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但这种制度安排下核心货币国家之间以及核心与非核心货币国家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二战后金块本位制消失了。之后的布雷顿体系实质是金汇兑本位制,它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元的剧烈贬值中走向覆灭。至此金本位寿终正寝,让位于不兑换的信用货币本位时代。

近代中国货币本位未能过渡到金本位产生的危害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已普遍实施金本位,白银非货币化已很普遍,而此时中国是仍实行银钱并行本位的国家,这对近代中国造成很大危害。首先,银钱本位使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世界白银开采的增加和非货币化使白银供给迅速增加,国外用此日趋低廉的金属对中国进行投资设厂、雇佣劳工和进出口贸易,直接侵蚀中国利益。其次,中国虽实行银本位但国内白银产量很低,白银定价权操纵在西方强国手中。同时,白银出入中国国境不受限制,此时的汇率体系实质是资本项目开放下的浮动汇率制度,这就面临着巨大的汇率风险和价格风险,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危害的1934年白银风潮就是这种风险的爆发。再次,白银问题。中国银本位下本位币的形态是银两,但对外贸易却普遍以外国银元来结算交易,这种银元使用方便为广大商民所接受,至清末外国银元竟成为中国国土上流通的最主要货币(见图1)。外商用重七钱二分成色90%左右的银元同重一两成色93.5%的纹银等量交换,咸丰时期这种不等价交换更为严重。于是外商大量输入银元套购银锭,运往印度等地大赚厚利(张杰,2009)。

最后,“磅亏”(王信,2011)问题。清政府的外债列强要挟以黄金分期支付,而那一时期金贵银贱迅速增长。甲午海战赔款及庚子赔款共计6.5亿两白银, 1894年至1909年英金汇率共上涨21.637%,清政府为此多支付的白银占偿付本息总额的10%以上。对于实行银钱本位的中国,白银价格的下跌本来有利于促进国内出口的增长抑制外国商品的输入,但中国当时遭受不平等的贸易条件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品供给迅速增加使这种汇率优势被侵蚀殆尽,于是现实情况与之背道而驰:1929年至1931年中国出口净值平均减少10.5%,进口净值平均增长6%,逆差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扩大了。

图1 清末货币结构分析图

中国未实行金本位的原因分析

(一)财政竭蹶是金本位无法实施的直接原因

金本位下本位币无论是金币还是可兑换货币都必须有一定量的黄金作为发行准备,当时财政是拿不出这一笔钱的。庚子赔款及 “善后大借款”中国已负债累累,关税和盐税都控制在列强手中。同时,晚清及民国时期中央集权处于极度虚弱状态,各地拥兵自治互相攻伐,尤其在1916年段祺瑞政府上台后,北洋政府所能控制的仅有华北的部分地区,工商业发达的南方地区不受北洋政府控制,中央财政税源大为减少,当然北洋政府财政管理的混乱腐化也是财政濒于崩溃的原因。

(二)中央集权的虚弱使金本位缺乏制度供给主体

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充分发展时期,晚清及民国时期中国经济的主体仍然是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依赖民间市场力量来推行金本位并获得成功是不可能的。依赖资本主义强国的帮助来实施金本位无异于与虎谋皮,所以中央政权是推行金本位的唯一制度供给主体。乾隆时期清由盛入衰,嘉庆道光时期鸦片的输入及引发的战争加速了这一趋势,北洋政府时期这种状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迅速恶化,中央政权对全国的控制力非常虚弱。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集权力有所上升,但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决定了进行依附于美元和英镑的法币改革远较金本位改革容易和有利。所以在国内面临金本位制度诉求的时期这项制度供给主体是缺失的。

(三)来自封建利益集团的强大阻力是金本位未能实施的重要原因

钱庄业主导着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洋厘和银拆行市,此业务一直是其重要的利润来源,实行金本位会使钱庄业的这些业务无法为继,因此金本位币制改革必定会遭到钱庄业的激烈反对。钱庄自明末出现以来较好地适应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具有银行业所不具有的经营优势。它经受住了1910年的橡皮股票风潮、1911年的政治巨变和1921年的信交风潮,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直在中国金融业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与外资银行、中资银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所以来自钱庄业的强大阻力是金本位未能实施的重要原因。

(四)币制统一的迫切要求弱化了实行金本位的需求

明朝前半叶外国银元已经流入中国,经过400年左右的积淀至清末外国银元成为了中国最为通用的货币。外国的货币在中国国土上大行其道极大地排挤了本国货币,这是中国货币史的悲剧(见图1)!至清末民初流通中的货币已极度混乱,银两之库平多达上百种!依附于政治经济体制下的货币体系已成为沉重的桎梏。1912年春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很希望在币制统一上有所作为,但这时政治经济条件都不具备。1913年北洋政府政权稍稳就开始币制改革,而货币本位改革不得不让位于币制统一改革,个中缘由从时任内阁总理熊希龄在一次专门讨论币制问题的国务会议上讲话中可以得到说明:“中国交通不便,以银为本位,虽与世界大势不和,然恶本位胜于无本位。国务会议亟谋币制之统一,一俟将来商业发达再改行为金本位,为第二步之办法。政府意见,欲以最短之时间谋币制之统一……(杜恂诚,2002)”。由此可见,当时币制统一比实行金本位更为紧迫,这就弱化了实施金本位的需求。

(五)封建统治者长期一贯的重农抑商和消极对外政策是金本位未能实施的根源

嘉庆道光时期货币体系已极度混乱,咸丰时期更将这种混乱推向顶峰,这种状况并非形成于一朝一夕,这同封建统治者对白银一直没有按照货币管理的要求去形成货币制度体系有直接关系。中国货币史存在一个鲜明的“恋铜情结”(张杰,2010)特征:历代朝廷对铜币的铸造和发行有严格的法律规定,但对银锭、银块的铸造政府却不加干涉,银的成色和单位重量随时随地可以不同。这种现象长期存在的根源在于封建统治者长期一贯的重农抑商(范忠信等,1996)和消极外交政策,这也是金本位未能取代银本位的根源。

殷商时期商业发达,武王伐纣而灭商,从此开始重农轻商。法家将“工商之民”视为五蠹之一,秦始皇崇尚法家,使重农轻商进一步融入封建文化之中,而它融入统治者意志中加以贯彻就成为重农抑商。商业的繁荣发达,民众的开化会促使农民挣脱土地的束缚,这是封建统治阶级所不愿看到的,于是统治者极力维护仅能满足小农经济需要的铜本位,而对于由经济力量推动的从铜本位自然嬗变为银本位和金本位始终是消极的。作为封建遗老的民国前期新疆统治者杨增新对地区农业的贡献、对工商业的消极态度和愚民政策就是封建统治者这种意识形态的最好说明(周伟洲,2008;包尔汉,1983)。另外,中国封建统治者长期采取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五口通商是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逼恫吓下签订的,而且晚清政府对外部的入侵是被动麻木的,直到甲午海战的炮声才使清廷从“大清帝国”的梦中惊醒。这样的对外治国方略下对于实行金本位融入到国际货币体系之中以利于对外贸易自然是消极的。

结论

货币是人类社会的必要元素,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生产条件之一,它会操控在统治阶级手中,成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统治阶级代表落后社会生产力时,货币体系就会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桎梏,中国明清时期混乱的货币体系就是这种状况的生动说明。货币体系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积聚及解决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矛盾在内部往往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剧烈变迁,而外部力量介入给国家利益带来损害,但客观上却加速了这个矛盾的解决。1934年白银风潮始作俑者—资本主义强国推行白银政策的初衷并非是为了中国结束银本位而开启信用货币时代,但客观上加速了这一进程。

1.张杰.中国的货币本位困境:历史根源与演进机理.东岳论丛,2009.8

2.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王信.中国清末民初银本位下的汇率浮动:影响和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11.2

4.杜恂诚.中国金融通史(第三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5.张杰.“恋铜情结”、低水平货币均衡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本位困扰”.中国金融,2010.9

6.范忠信,秦惠民,赵晓耕.论中国古代法中“重农抑商”传统的成因.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5

7.周伟洲.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8.包儿汉.新疆五十年.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白银货币
白银银珠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发达国家货币的2019年“下半程”
新兴市场货币:各自负重前行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解码白银黑平台“杀人技”
白银双曲线的几个新性质
古灵精怪包小黑
宇宙中发现黄金白银“制造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