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方法支持下的河北王庄村乡村景观规划修编
2013-11-22王晓军张晓彤宇振荣
肖 禾, 王晓军, 张晓彤, 宇振荣
(1.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193;2.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3.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 100044)
1 前言
不同乡村间的异质性及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连续性决定了乡村景观规划的多元性现实[1]。这种多元性现实要求在乡村景观建设中需考虑农户、专家、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在乡村景观规划中,传统自上而下的规划方式极易忽略农户等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出现规划结果与实际需求错位的结果,使建设与后期管理面临极大困难,进而影响最终实施效果。在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中融入参与式方法,不仅能平衡各方诉求,形成获得各利益相关者认同的结果,更能促进 乡村多样性、复杂性和异质性的建设,提高建设与发展的可持续性[2-3]。
参与是各利益相关方共同讨论与决策的过程[4]。参与式方法中包含了访谈、分析、排序、展示、记录等多种工具与技术[5],这些技术能用于了解当地景观与资源现状、获得当地观点和乡土知识[6-7],分析当地的问题与潜力,促进规划方案制定,因此广泛运用于乡村景观规划中[8-10]。在实践中,参与式方法可运用于推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众接受性[11],促进土地整理项目的顺利实施[12],提高规划可实施性和农民积极性以加强乡村景观建设的发展[13]。但对不同利益相关者关于乡村景观规划的利益诉求、特点与差异少有研究,而辨识出这些要点能认识规划中所存在的潜在矛盾,有效促进规划的制定。本文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各利益相关者在乡村景观规划中各自的诉求,评价了农户需求在规划实施前后的动态变化,探讨了参与式方法在乡村景观可持续规划与建设中的作用。
2 研究区域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四疃乡王庄村现有216户,810人;总面积336 hm2,其中耕地占82.37%,是最大的景观类型,其次是建筑用地,占4.88%,水域占4.51%。王庄村是华北平原典型的规模化农业生产区,农业为主要产业,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主要种植方式,少有畜牧养殖业,部分家庭青壮年外出打工。
2.2 研究思路
2007年开展王庄村参与式规划研究,制定融合农户需求、专家知识以及政府意愿的规划, 2012年开展农户反馈调查,评价规划实施效果,分析农户、专家以及政府在规划编制以及修订中各自的利益诉求,探索融合各自优势的规划方式。
2.3 农户支持下的专家规划
(1)规划前期咨询。专家组与基层政府接触,获得其对规划的支持及其建设意向。
(2)资源现状调查。通过实地调查,获得研究区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现状。在本文中,以快鸟(QuickBird)遥感影像(多光谱彩色融合分辨率为0.6 m,购买自国内公司代理的美国DigitalGlobe公司快鸟数据产品)为基础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3)专家规划。基于调研的资料,结合农户诉求,协调各方利益,制定适合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景观规划。其中农户需求采用开放式问卷、半结构访谈等多种参与式方法,获取当地居民所具有的乡土知识,明确农户对于规划的诉求,辨识规划所对应的内容以及不足。具体操作方法为召集全村90户代表并分成3个小组,就需要解决的乡村景观建设问题先讨论后集体表决,根据需要建设问题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提取规划需要解决的前10个问题作为农户对于乡村景观规划的需求,同时记录其对各自需求偏好的规划内容。为协调各方利益诉求,选取20户村民代表参加反馈大会,就规划内容进行讨论,需讨论充分、信息公开透明、决策过程公平,最终制定获得各方认可的规划。
2.4 乡村景观规划建设效果评价
针对2007年制定的规划,开展乡村景观规划建设效果评价,包括规划实施效果评价与农户需求变化评价。入户规划效果调查在王庄村随机选取42户进行(图1,b),针对之前所列出10个问题,对其实施效果按1—5分进行评价,1分表示没有实施,5分表示完全实施,并对10个问题在今后建设中的优先性进行重新排序(表1)。
2.5 参与式乡村景观建设规划修编
根据2012年所获得的乡村景观规划建设效果评价结果,从规划内容与建设优先性两方面对2007年参与式乡村景观规划进行修编。由于2007—2012年间,当地自然条件与政策未发生明显变化,将农户需求变化作为修编的主要依据与对象。
3 研究结果
3.1 规划实施效果及农户需求变化评价
3.1.1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2007年规划是针对农户需求的前10个问题制定的相应规划,表1中的“完成评分”栏反映规划的实施情况。结果表明:(1)前6项获得较高的得分,显示规划实施与农户需求优先性基本一致,较好地满足了农户需求。(2)后4项问题得分较低,特别是垃圾处理以及庭院绿化得分低,反映出已实施的乡村景观建设对于环境建设重视程度不够。(3)从规划完成情况看,前6项问题实施情况较好,但细节做得不够,如道路硬化仅关注了主干街道,其余街道则未做硬化,而道路绿化虽有植被种植,但因缺乏后期管理使绿化带功能削弱。(4)院校与地方合作设置的“科技小院”效果较好,是实施科技助农的有效形式。(5)开挖沟渠,但高效灌溉设备投入不足,不能有效解决农田灌溉问题。(6)乡村文化建设不够。所采用一月一次的集中电影放映不能很好地与村民个性化需求相契合,无助于乡村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当地农户对于文化建设的关注度较高,但在建设形式上呈现出多样化的需求,组织集体活动难度大,文化建设成为乡村景观规划的难题。
3.1.2 农户需求变化评价 到2012年规划实施后,农户最主要的需求发生转变。2007年农户对于乡村建设的首要需求集中于快速改善并提升乡村基础条件;2012年实施规划后,农户需求已转变到环境建设上。从表1的评价结果看,2007—2012年间,规划实施效果不佳的内容,在当前需求中具有较高的优先性。有些规划实施效果较好的内容,在当前需求排序中依然靠前,如:河水灌溉、村内排水等,可见农户一贯重视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文化建设与庭院绿化等需求虽然也被列入农户的需求,但其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征,决定了单一性解决方案必然会失败的结果,这是规划制定期间与农户的沟通与讨论不充分引起的。
表1 农户需求及变化评价Tab.1 Evaluation on the requirements and the changes of local people
3.2 乡村景观规划的修编
实际上,参与式规划、实施与评价就是一个根据环境变化不断调整内容的规划过程。2012年的规划修编,在分析2007年王庄村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农户关注的10个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把王庄村乡村景观建设分为3个规划目标或主题(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再次采用参与式方法分析农户、专家和政府各利益相关者对这10个问题的诉求(表2),根据规划实施效果评价,对部分规划内容进行调整。
从利益相关者诉求分析与规划修编结果(表2)来看,当地农户对于规划的需求多与其生计直接相关,而相对忽略诸如生态效益方面的需求。如在道路硬化方式上,当地农户希望所有路面进行硬化;而从专家角度来看,过度硬化的路面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乡土物种保护[14-15]等生态效益的维持。在道路规划内容修编中(图1,a),村北主干路进行硬化铺装,村内次级道路采用透水砖等生态材料进行半硬化建设。
景观规划专家能从整体到局部,同时平衡功能便利性以及生态效益等多方面内容制定规划。然而,专家们由于没有长期的当地生活经验,不能充分认识当地的一些发展需求,如在道路两侧空间,农户更偏好菜地种植而非绿化带建设。在道路绿化修编中(图1,b),将大面积种植树木较少的绿化带转变为菜地以便管理,同时加强其他质量较低绿化带的管理,提升绿化带景观质量。
从政府实施规划的重点来看,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首选。经过多年规划的实施,本村落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大幅改善,但垃圾处理、庭院绿化、文化建设等当地需求的规划内容实施力度明显偏弱。这是由于在前一期的规划实施中,规划专家没有把农户需求与当地政府意愿很好地进行协调的后果,本次规划修编将在这方面加强。
4 讨论与结论
4.1 平衡各利益相关者诉求能完善乡村景观规划
在规划与修编过程中采用参与式方法,农民能提出规划内容中自身的利益诉求而专家充分地将这些利益诉求纳入规划当中,能提升规划的合理性[16]。笔者在2007年采用参与式方法辨识出当地农户迫切需要解决的10个问题及偏好需求,并融入规划目标与内容中;在2012年再次采用参与式方法,获得当地农户当前的发展需求,提升规划修编内容的合理性。此外,不同利益相关者因其背景的不同,其利益诉求和知识存在差异,通过参与式规划过程,能很好地平衡这些利益差异,同时利用各方面的优势使利益相关各方对规划结果满意度最大化。当地农户虽然缺乏科学知识,但因其丰富的乡土知识仍能为规划贡献符合实际情况、具有建设性的意见[17],如在村庄内部将菜地作为特殊的绿地类型纳入绿地规划设计中。政府作为管理与规划执行方,可以在规划中加强某方面的内容,但不应在细节上做出过多干涉,而专家应在充分考虑各方需求的前提下,以建设的优先顺序来引导政府工作。
4.2 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农户需要得到外部支持
农户在乡村景观建设中,需要外部提供经济、智力等方面的直接支持。调查显示,在经济方面,王庄村农户的经济收入水平较低,43.59%的农户年户均收入小于15000元,41.03%收入在15000—30000元之间,15.38%收入在30000元以上;而经济收入的不足限制了农户在促进生产、节约资源的农机设备购置及更新上的能力。在智力方面,王庄村规划科技助农不够,但是通过规划得到科技小院的支持,解决了农户从肥料与农药使用种类、施用时间、田间管理等多方面存在的不足。这些经济、智力等方面的不足若不能得到解决,则会限制农户在可
持续发展规划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与话语权,所以应将其支持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规划制定过程中,也有助于提高农户在乡村景观建设中主人翁角色的体现。
表2 利益相关者诉求分析与规划修编Tab.2 Stakeholders’ requirement analysis for revising the planning
图1 部分规划修编内容空间布局Fig.1 Spatial location of some planning improvements
4.3 农户应作为规划编制的主要参与者
在王庄村乡村景观规划以及修编中,运用参与式规划方法,使得当地政府关注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农户认可并很好的实施,同时,当地农户利用其乡土知识有效弥补专家知识的不足,完善了规划制定,不仅使得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得到平衡,而且综合了各利益相关者的优势,提升乡村景观规划的可持续性。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编制中,应该把农户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加入到规划编制中,同时发挥专家作为规划协调人的作用,协调各方利益,制定出具有更高合理性与实践性的乡村发展规划。
(References):
[1]叶敬忠. 新农村建设中的多元性现实[J].中国农村观察,2007,(6):37 - 43.
[2]叶敬忠,杨照. 参与式思想与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6,(7):36 - 41.
[3]Blackstock K.L., Kelly G.J., Horsey B.L. Developing and applying a framework to evaluate participatory research for sustainability[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0:726 - 742.
[4]The World Bank. The World Bank participation sourcebook [R].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1996:3 - 4.
[5]李小云. 参与式发展概论:理论—方法—工具[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140 - 224.
[6]仇景万. 参与式乡村景观规划——王庄案例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8:13 - 18.
[7]王晓军. 参与式土地规划理论与方法——村级案例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7:69 - 80.
[8]Wang X.J., Yu Z.Y., Cinderby S., et al. Enhancing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s of participator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in Shanxi Province, China[J]. Applied Geography, 2008, 28(2): 96 - 109.
[9]Valencia-Sandoval C., Flanders D.N., Kozak R.A. Participator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Methodological observations from a case study in rural Mexico[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0, 94(1): 63 - 70.
[10]王晓军,宇振荣. 基于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的社区制图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2):95 - 98.
[11]李江华,赵景柱,赵小敏.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参与式方法的应用[J].中国土地科学,2005,19(4):48 - 50.
[12]于法展,李保杰,闫庆武,等. 参与式方法在土地整理规划设计阶段的应用效果分析——以江苏省丰县大沙河为例[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7,19(1):38 - 42.
[13]刘晓喻.公众参与模式下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实践[J].山西建筑,2008,34(11):42 - 43.
[14]Deckers B., Becker P.D., Honnay O., et al. Sunken roads as habitats for forest plant species in a dynamic agricultural landscape: effects of age and isolation[J].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2005, 32(1):99 - 109.
[15]Coffin A.W. From roadkill to road ecology: A review of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roads[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07, 15:396 - 406.
[16]Naylor P.J., Wharf-Higgins J., Blair L., et al. Evaluating the participatory process in a community-based heart health project[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2, 55:1173 - 1187.
[17]Hessel R., van den Berg J., Kaboré O., et al. Linking participatory and GIS-based land use planning methods: A case study from Burkina Faso[J]. Land Use Policy, 2009, 26:1162 - 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