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不简单
2013-11-21赵新红
赵新红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简便计算的要求是:“探索和理解运算规律,能运用运算规律进行简便计算。”长期以来,数学中的计算教学片面注重能力的培养,把简便计算仅仅是作为一种知识与技能目标来定位;而忽视了与其共有的“优化思想”目标,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的渗透。
关键词:数学;老师;学生
一、急于求成,学生对简便计算的兴趣不浓
“练习有余,探索不够”是教师教学的一大弊端。在简便计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怕时间不够,对于其中应用的运算定律或性质常常一带而过,然后就不厌其烦地讲解例题,让学生做练习。这样一来,学生成了计算的奴隶,还有什么学习的兴趣可言。他们只会条件反射般地应用定律去解题,而不会去观察思考,当然也没有所谓的“多样化”、“最优化”的考虑了。例如:25×4÷25×4=100÷100=1,学生犯错的主要原因在于老师一味机械地做程序化
训练,把凑整作为思考的唯一方法,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式。
二、弄巧成拙,学生对简算原理掌握得不透彻
在简算教学中,有时因教师过分地强调用简便方法计算,学生会把本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的,强求用简便方法去算。如:在648-123+77=648-(123+77)=648-200=448中,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受数字的诱惑,未看清楚运算符号,误以为可以简便计算。另外,学生有时候也会出现把运算定律张冠李戴的情况,如:44×25=(40+4)×25=40×4×25=4000,明明是乘法分配律,却把它做成了乘法结合律,这实际上还是因为对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率有所混淆所致。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值得思考:我们的教学是不是能够真正地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有益的影响?是不是能够真正地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帮助?说到底,是不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契合?因此,想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1.创设情境,注重探究
简便计算的方法很多,就小学教材而言,主要分为应用运算定律、性质的简算和依据某些数字特征的简算。不过在学完简便计算之后,普遍反映简便计算的错误率比较高,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不强。这除了在复习阶段要强化练习外,我想在教学简便计算时应该要创设一些恰当的情境,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其中的规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自己的发现,远比教师的讲解记忆深刻。
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生活中一些可供学生探索的素材适当改造后引入课堂,以便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完全可以创设商场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日常购物的情境中理解“多加了,要减去;少加了,还要加;多减了,要加上;少减了,还要减”等凑整计算的算理。
如: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我
想其中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学生并不理解这个定律。所以,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学校为一年级新生购买校服,校服的上衣要66元,裤子要34元,一年级新生共有150人,如果每人购买一套校服,共需多少钱?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有的学生可能会分别算出买上衣和裤子各需多少钱,再相加求出共需多少钱;也有的学生可能会先求出一套校服的价钱,然后再乘总人数求出一共需要多少钱。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上衣和裤子的单价正好可以凑成整百数,所以,把它们先加起来再乘显得比较简便。显然,这儿的“简便计算”源自学生独立判断后的一种自我选择,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过观察、分析、比较后自行悟出的,产生于他们自己的解题需要,因此,尽管老师没有指导、暗示或强调,学生也能自如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这让我想起“教育无痕,教学也需无痕”这句话。学生只有在强烈的求知欲望驱动下学习、研究的问题,才是他们自己真正想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当然,一个好的情境创设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情境也只是学习知识的良好载体,它并不能取代学生的熟练掌握,任何知识的掌握都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巩固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2.加强比较,及时梳理
简便计算在新授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难就难在提高学生在综合练习中灵活计算的能力。这就提醒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要做到温故而知新。
(1)加强比较。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是有一定条件的,有些式题中的数字很容易让学生上当。因此,经常加以比较,可以减少一些错误。例如:“218-39+61与218-39-61”、“55×36+45×63与55×36+45×36”等等。通过讨论比较,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应用这些运算定律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
(2)积累错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个有心人,把学生容易上当的、容易混淆的计算题,专门摘录在错题记载本上,作为资料保存。这样在复习时会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三、形成意识,自觉运用
简便计算的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它更是一种优化的思想与方法。因此,简便计算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得到渗透和应用,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自觉运用的意识,让学生潜在的优化思想得到和谐的发展。
1.简便计算的教学要有连续性
教材中有关简便计算的编排并不十分合理,表现在相关练习仅仅在新授内容之后,并且题目中还注明“能简便的要简便”这一要求。这样一来,非常不利于学生简算意识的培养,而且无形中还助长了学生的惰性思维。其实,计算能力的提高应渗透到应用题、概念题、几何题等各类题型的教学中,简便计算也不应局限于单纯的计算题形式。在学完简便计算后要以解方程、文字题、应用题等不同形式来训练学生自觉合理地运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因此,教师要能突破原有教材的限制,能够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适当安排一些其他题型的简便计算,使简便计算的教学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从而提高学生计算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2.简便意识的培养要有持久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爱迪生让他的一个助手测量一个灯泡形容器的容积,他的助手测量计算了半晌,也没得出结论。爱迪生往容器里倒满水,然后倒进量筒,很快得出容器的容积。是不是他的助手知识能力不够,当然不是,他所缺少的是一种意识,一种简便的意识。意识是一种积累,不是一天或几天可以教会的。因此,学生简便意识的培养、优化思想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而应靠平时的日积月累,必须具有持久性。
在我们的教学中,应随时随地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思路呢?”逐渐由教师的提示变为学生自发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没有明确要求时也能养成自觉选择简便算法的意识和习惯。不过,简便意识的培养不仅是简便计算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任务,也不仅仅是在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所能解决得了的,教师应把它扩充到方方面面: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要学生探讨解法的最优化;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从而引导学生养成一种科学生活的意识和态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就让我们在教学的实践和反思中不断摸索、不断完善,使我们的教学能够真正地实现“一切为了孩子的最优化发展”!
注:此文获2010年江苏省第八届“蓝天杯”中小学教师论文评选三等奖。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