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下《于丹〈论语〉心得》中的隐喻研究
2013-11-21肖瑶刘莹
肖 瑶 刘 莹
(1.哈尔滨师范大学 西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2.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1 作品及译者简介
《论语》被视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最权威的文献典籍。《论语》拥有古奥的语言文字,精湛的修辞手法以及广博的意义价值,是一部两千年来无论是在心灵上还是对生活态度上都影响了世代中国人的著作。《于丹〈论语〉心得》将《论语》分成“人生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等七个部分。于丹教授紧扣当下人类所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她自己深厚的文学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解读这部古代精典。于丹的著作语言流畅,逻辑清晰,修辞上使用了大量的隐喻。该书的译者是爱丁堡大学教授Esther Tyldesley,她历时两年,多次到北京与于丹沟通交流,揣摩体会原文的精髓与神韵,最终打磨出此书。她以流畅、优美的英文,将《于丹〈论语〉心得》和中国的古老智慧推向世界。译者没有刻板地固守原书的语序、措辞,而是在理解原文内涵的基础上,根据西方人的思维逻辑、知识背景、表达习惯大胆地进行了调整,真正在西方的语境下解读中国经典。
2 概念整合理论概述
2.1 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网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也称概念融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1985年,美国加州大学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提出了“心理空间”(Mental Space)这一概念。20世纪90年代后,Fauconnier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将重点转向论述两个心理空间中的信息如何互相映射并整合起来。基于这样的基本认识,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了四空间论,并指出概念整合是在四个基本空间中进行的,即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两个输入空间(分别为输入空间I(Input Space I)和输入空间II(Input Space II))以及一个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Fauconnier & Turner(2002:48)将这四个空间的关系用图1加以描述:
这一自然语言意义的实时建构模型以揭示概念整合的认知运作机制程序为旨归,首先是从类属空间向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进行映射,反映出这两个空间共享的并且通常是存在于人类大脑中更为抽象的思维常见结构和组织,同时规定核心的跨空间映射。这两个输入空间一旦发生直接的、部分而有选择性的对应映射之后,便会投射到整合空间。
2.2 概念整合的基本模式
常见的概念整合模式有糅合型整合、截搭型整合和非组合性整合。而按Fauconnier & Turner(2000),糅合型整合可细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简单型(Simplex)、镜像型(Mirror)、单域型(Single-scope)、双域型(Double-scope)。
3 概念整合理论在《于丹〈论语〉心得》中隐喻的应用
3.1 糅合型整合的应用
糅合型整合是两个相似而不相关的概念整合(沈家煊,2006),象似性是糅合型整合的基础,是象似性将两个不相关的概念域中的相似成员性质整合在一起而产生新概念意义。
例:“这些道理不是那些砖头一样的典籍,让你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去读,非常吃力地去参悟一辈子。”(摘自《于丹〈论语〉心得》:17)
这句隐喻可以通过概念整合理论的糅合型整合进行剖析。首先输入空间1为砖头,输入空间2为典籍,两者的共同属性是均有一定的厚度,这就是所谓的象似性,这种象似性将两个不相关的概念域中的相似成员性质整合在一起而产生新概念意义,经类属空间的选择出共同属性后投射到整合空间,使读者能够形象地理解典籍就犹如砖头一样有厚度,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研读和理解,这就很好地达到了隐喻的效果。
3.2 截搭型整合的应用
截搭型也是概念整合常见的模式,转喻结构把两个具有相关性而不具象似性的事件整合在一起产生新的概念意义是截搭式的整合。比如英语中有许多新词的构成就是将两个相关性的概念通过截搭式整合在一起的:motor+hotel=motel(汽车旅馆);smoke+frog=smog(烟雾)。
例:他们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摘自《于丹〈论语〉心得》:6)
该句隐喻可以通过截搭型整合进行分析,因隐喻结构把两个具有相关性而不具象似性的事件整合在一起产生新的概念意义是截搭式的整合。本句中把人比喻为种子,人可以传播思想,种子可以传播果实,“传播”的功能将二者不具象似性的事物整合在一起,使得两者有一定的关联,这使得截搭性整合很好地应用在隐喻的理解过程中。
3.3 非组合性整合的应用
非组合性整合最常见的就是表示颜色属性的形容词,在表象上似乎是指具体名词的属性,而其实则不然。实际往往有些形式并不是组合性的,而是概念整合性的。
例:“我们需要一个灰色的孔子和一个多彩的世界。”(摘自《于丹〈论语〉心得》:2)
灰色的色彩感不强,但同时又是最具普适性的色彩,因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所谓“需要一位灰色的孔子”,无非是说,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位具有普适性的孔子。因为真正伟大的思想总是具有普适的意义(易中天:2006)。这个句子中将灰色的洁净、普适的属性与孔子的思想博大、包容的特性巧妙地整合在一起,形容得恰到好处,又意味深长。
4 结语
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下隐喻翻译研究已成为当代翻译思想和学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该论文可为笔者进一步对《于丹〈论语〉心得》隐喻机制的翻译研究做好前期的理论梳理和文本分析,也为后来的学者对概念整合理论的深入研究应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该论文可以解决《论语》及其相关读本中出现的普遍隐喻问题,同时为国内外译者提供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资源。推进海外汉学家与国内学者间更深层次的交流,对重新解读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世界性传播有着重要意义,从而达到传播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繁荣世界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Amin, Tamer G.Conceptual Metaphor Meets Conceptual Change[J].Human Development,2009,52(3).
[2]Arthur Waley.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M].Vintage; Reissue,1938.
[3]Charles Hannon.Feature-As we may speak: metaphors, conceptual blends, and usability[J].Interactions,2009,(16).
[4]David Schaberg. Review of Yuri Pines, Foundations of Confucian Thought: Intellectual Life in the Chunqiu Period[J].Journal of Asian Studies,2004.
[5]Dagut, M.B. Can “Metaphor” be Translated?[J].Babel.XXVIII,1976.
[6]Ezra Pound. Confucian Analects[M].London: Peter Owen,1951.
[7]Schffner C. Metaphor and translation: some implications of a cognitive approach[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4.
[8]Wang Bin. Translation and Conceptual Integration[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9]Wang Bin. Blending Networks in Translation (An Introduction)[R].Proceedings of FIT Fourth Asian Translators’ Forum.FIT Fourth Asian Translators’ Forum.北京.清华大学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2005.
[10]鲍思陶.论语[M].武汉:崇文书局,2007.
[11]陈蔚.论英语新闻标题中隐喻的翻译[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位论文,2012.
[12]陈晓蔚.《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的修辞解读[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13]耿莉莉.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公益广告中的隐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学位论文,2011.
[14]何斌,莫国辉,赖洁,张爱玲.2000—2009十年中国学者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研究的综述——以中国学术期刊网刊载的核心期刊论文为视角[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
[15]何刚强.瑕瑜分明,得失可鉴——从Arthur Waley的译本悟《论语》的英译之道[J].上海翻译,2005,(4).
[16]何刚强.文质颉颃,各领风骚——对《论语》两个海外著名英译本的技术评鉴[J].中国翻译,2003,(2).
[17]胡爱华.概念整合理论与翻译认知过程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学位论文,2004.
[18]黄国文.《论语》的篇章结构及英语翻译的几个问题[J].中国外语,2011,(6).